衛生部出臺的《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規定:為搶救患者,在法定代理人或被授權人無法及時簽字的情況下,可由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簽字。這或許正是對2007年11月發生的“肖志軍案件”的積極回應。為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體現對人性的關懷和對生命的尊重,出臺這一規定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賦予醫療機構代簽權或者說是強制醫療權,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必須對其設置嚴格的限制條件,用高門檻來防止這種權力被濫用。
賦予醫療機構強制醫療權后,類似肖志軍女友的患者的生命可能得以挽救,但普通患者的知情權、自主決定權、對自己身體的支配權等卻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剝奪。換句話說,如果無法保證這種權力不被濫用,賦予醫療機構強制治療權就只會讓更多的權利受到侵害。試想:如果醫療機構擁有強制醫療權,那么我不愿意開刀你非讓我開,我不愿意住院你偏讓我住,這無疑是可怕的。特別是在當前醫療機構公益性減弱、營利氣息濃厚的情況下,如果沒有真正嚴格的條件限制,誰能保證強制醫療權不會成為過度醫療的借口?
因此,筆者認為,醫療機構強制醫療權的行使必須要有非常嚴格的條件限制和報批程序。此外,還有必要設立一個類似“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的機構——由專業人員組成,且獨立于醫療機構和患者,來對此做出“居中”的裁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