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呼吁醫生多點執業合法化的聲音不絕于耳,新醫改方案也將其作為必選項。2009年9月,衛生部發布《關于醫師多點執業有關問題的通知》,對醫師進行多點執業作出了規范,明確規定醫生可以在兩個以上醫療機構從事診療活動,但不包括醫生外出會診。隨著醫生多點執業的合法化,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局面將得以緩解,優質醫療資源的供給能力也將得到提高,但在現行相關法律法規及監管措施不健全的前提下,行政部門還須摸著石頭過河,一系列等待破解的現實困惑和難題也將不期而至。以下的八個“怎么辦”,便是本刊記者在多點執業細則出臺之前的一點“合理”想象。
醫生與手術醫院設計好了手術方案,也約定好了手術時間,可就在趕住手術現場的途中或突發心臟病或遭遇車禍或因其他意外事件不幸身亡。這種事件并非沒有發生的可能性,可一旦出現,殘局該如何收拾?病人命懸一線,躺在手術室里眼巴巴地等著專家,家屬同樣望眼欲穿,可再殷切的企盼在此情況下也無濟于事,仍不得不面對嚴酷的現實——手術醫院無法再及時安排合適的專家,最終病人不治而亡。病人及其家屬成為實實在在的受害者,獲得賠償于情于理都無可厚非,可賠償主體該如何認定呢?認定為醫生,其本身也是“受害者”,且如此認定只能造成病人方面事實上的“索賠無門”;認定為手術醫院,醫院本身同樣不愿此類事件發生,也是“一肚子苦水”。那么,最終幾方俱損的結局究竟該如何收場?
醫生因過分操勞而在手術中猝死,或者因其他疾病倒在手術臺上,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也時常能夠聽到。醫院或出于人性化,或據法律規定,往往會主動承擔起醫生的“善后”事宜。多點執業后,醫生的生理、心理負擔都會加重,那么發生這種事情的風險也會加大。可這時,恐怕醫院就沒有理由再主動攬過“爛攤子”了:醫生的檔案、關系在他的本職醫院,可醫生死亡的地點并不在本職醫院,那么在撫恤金的發放等問題上恐怕就會出現爭執。遇此情況,又有誰能依據什么進行論斷呢?
專家“走穴”的對象往往是規模較小的醫院,那就會面臨一個問題——醫院的硬件設施、技術水平往往達不到現有的水平,這樣一來就會增加出現醫療事故的可能性。以手術為例,一臺大型手術往往需要多個臨床科室相互配合,默契程度如何往往會左右手術的最終結果。多點執業以后,專家們要往返于數家不同的醫院,要不時面對全新的手術環境,助手、麻醉師、器械護士等都相對陌生,加之手術器具未必得心應手,如此“匆忙”上陣極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風險。再比如,小型醫院的檢驗設備大都較大型醫院有很大差距,一旦出現檢查結果不準確的情形,會直接影響病人的預后。拋開最終責任歸屬那些爛事兒,單是這些醫療悲劇就讓人“鬧心”,可這些是多點執業的固有隱患,又如何能夠避免?
對病人實施手術以后,并不意味著整個治療過程的結束,術后觀察、護理、用藥對于病人的痊愈同樣重要,主管醫生需要隨時根據病人的生命體征、病情變化采取必要的措施。可實行多點執業以后,醫生要在多家醫院實施手術,相應地,管的病人也會增多。盡管醫生通常會在病人病情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離開,但意外情況總會出現。其他醫院病人的病情突然出現惡化,由于時間受限,加上有一定的地域距離,醫生恐怕難以及時返回進行救治。此時就會把病人所在的醫院推上兩難的境地:如果不安排其他醫生進行治療,病人死亡會落下見死不救的罪名;可如果安排其他醫生實施緊急處理,或因不甚熟悉病人情況,或因技術水平達不到,也難以估量最終的后果。
當醫生由于時間緊張沒能充分了解病人病情或者因對新的醫療環境、設備不熟悉,致使手術失敗,或者因為沒辦法對病人跟蹤到底,致使病人術后出現變癥,勢必會引發醫療糾紛。應該說,實行多點執業后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會導致醫療糾紛多發,那么責任界定的問題就不能避免。舉個實際的例子,北京一位眼科大夫在山東某醫院為白內障患者實施手術,結果導致10名患者視力喪失。此案雖發生在多點執業合法化之前,但之后同樣會面對如是問題。此案中,責任該如何認定?是認定為醫生的個人行為而由醫生個人承擔,還是認定為職務行為而由院方承擔?
醫生之所以“走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經濟利益在作祟。現今多點執業合法化,并不能改變醫生對于“金錢”的追求,相反還有了法律依據,說不定醫生的趨利行為會愈演愈烈。可一旦這種情況出現,將對病人的生命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比方說,一名醫生與幾家醫院簽署了協議,工作量可想而知,那么極有可能在醫療實踐中他只能保證手術的數量,而不能保證質量。而且醫生工作量過大,就會出現“疲勞駕駛”的情況,一旦超越極限,恐怕剎車都來不及。之前,之所以有聲音反對醫生“走穴”就有這方面的考慮,現今醫生“走穴”合法化,那么因醫生過分追求經濟利益而導致各種不良后果出現的情形又如何能夠避免呢?
在我國目前的管理體制下,醫生對醫院有一定的依附關系,因為醫生的人事檔案和社保還在醫院。推行醫生社會化,必須要解決醫生的勞動人事關系、薪酬關系、社會保障(五大保險)以及與簽約單位的法律關系等問題。醫生與他長期就業醫院的勞動人事關系沒有調整,可客觀上還在其他單位注冊、執業,即同時在兩三家單位工作。既然原來的醫院已經不是他惟一的就業單位,那么該單位是否還有義務承擔醫生的全額工資、福利、保險甚至是法律事務?醫生的合法權益是否會因此而遭受損害呢?它所牽扯到的一系列問題已不僅是用人成本問題,至少還涉及勞動法、行政管理法規、醫師法和保險法等法律關系方面的問題。
目前醫生可以在3家醫院同時注冊執業,可醫生的工資、獎金該如何發放?醫生本身的關系在本職醫院,理應由本職醫院發放,但醫生的工資、獎金是和考勤直接掛鉤的,醫生如果確實多點“執業”了,那他就不可能拿到“全勤”,待遇就會降低。可醫生又確是“全勤”參加了工作,那么他的損失由誰補償?如果由其他醫院來補,怎么個補法,是按照醫生本職醫院的工資水平,還是按照自己醫院的工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