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娟,王寶堯
(1.沈陽市蘇家屯區農機推廣服務站,遼寧 沈陽 110101;2.遼寧省沈陽市東陵區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站,遼寧 沈陽 110015)
遼寧省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同時也是產糧大省、沿海大省。農機工業曾經是遼寧的驕傲,有著輝煌的過去,農機生產行業最紅火時省管企業多達160多家[1]。這些大型拖拉機企業為我國農機化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隨著企業制度的改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遼寧農機工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昔日老牌農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紛紛敗下陣來,如今已經成為歷史,全省農機市場80%以上的農機產品為外省產品。遼寧農機工業的嚴重滯后,與傳統工業大省地位極不相稱,不僅阻礙遼寧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現代化目標的實現,也影響遼寧工業化整體水平的提高,制約遼寧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2]。
2009年,遼寧農機化投入達到19.54億元,同比增長70%;農機總動力達到2134.7萬kW,農機總值125.4億元,同比增加4.5%和20.6%;綜合機械化水平56.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7.3個百分點,同比提高3.6個百分點。全省爭取省以上農機購置補貼6.1億元 (其中中央財政5.6億元,是上年的2.49倍;省級財政5000萬元,是上年的2.04倍);市縣配套1.73億元,帶動農民投入12.1億元,是上年的4.05倍和2.33倍;直接受益農戶7.5萬戶,是上年的2.5倍;全年補貼推廣機具9.7萬臺套,使全省拖拉機保有量達38萬臺,配套機具達53萬臺套;水稻插秧機4954臺,保有量達到12697臺;水稻聯合收割機916臺,保有量達2187臺;新增玉米聯合收割機897臺,保有量達到1552臺;新增經濟作物和設施農業機械設備1.79萬臺套;全年完成水稻機械栽植16.3萬hm2,徹底消除了機插空白村;機收水平達到41.9%,同比提高10.7%,使全省稻農節本增收6.6億多元;投入省級專項390萬元,在遼中、臺安、鳳城等13個縣(區、市)進行省級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進一步提高玉米收獲機補貼比例,在中央財政30%的基礎上省級累加補貼20%,使全省玉米機收面積達15.3萬hm2,機收水平達到7.1%,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全省各類農機服務組織發展到2.5萬個,扶持發展農機原值在20萬元以上的農機大戶達到5595個;農機作業服務收入突破100億元大關,農機服務純收入達40億元。
2009年是農機化工作力度最大的一年,是資金投入最多的一年,是成績效果最顯著的一年。農機購置補貼、水稻全程化、玉米全程化、保護性耕作和新型服務組織建設工作已成為全省農機化工作的五大亮點,農業機械化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糧食產量和促進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影響遼寧農機化科學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一是“四個不夠”。對農機化快速發展、農民需求的迫切程度認識不夠;對農機化發展量的積累關注較多,對速度、結構、質量、效益和安全的協調統一關注不夠;對糧食作物機械化關注較多,對促進經濟作物、林果業、牧業、漁業、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機械化全面發展研究不夠;對平原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關注較多,對促進東部丘陵山區、西部貧困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關注不夠等。二是“五多五少”。即:動力機械多,配套農具少;小型機具多,大中機具少;產前機具多,產后機械少;落后機具多,先進機具少;糧食作物機具多,經濟和設施農業機具少[3]。三是服務功能不強。原有的基層農機化服務站基本上是“線斷、網破、人散”,普遍存在“有錢養兵,沒錢打仗”甚至是“無錢養兵”更“無錢打仗”的局面。四是存在“三大瓶頸”。即“水稻全程機械化缺頭(插秧)、玉米全程機械化缺尾(收獲)、經濟作物機械化缺身(主要環節)”。五是勞力轉移困難。結構調整步伐緩慢,剩余勞力轉移困難[4]。農機化的作用在于節省勞動力,但若節約出來的勞力找不到出路而不得不滯留在種植業領域,那么這些剩余勞動力就會形成強大的反作用力。目前,遼寧近200萬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影響農機化前進步伐。
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因地制宜,重點突破,經濟有效,保障安全,保護環境”的原則,圍繞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致富新農民,走出一條“政府扶持、市場引導、社會服務、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遼寧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
(1)必須處理好“量”和“質”的關系。做到量質并舉,提高農機裝備水平。進一步擴大購機補貼范圍,引導農民購買配套農機具,提高機具利用率。大力發展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復式作業農機裝備,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的老舊農業機械,推進節能減排。引導條件成熟地區按照適度規模化經營的要求,實施區域性整體推進。
(2)必須處理好糧食作物和特色產業機械化的關系。大力推廣水稻機插、玉米機收技術,加快突破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生產瓶頸。圍繞區域發展重點,加大花生、牧草、薯類、中草藥等特色農業機械的研制開發、試驗示范和技術推廣力度。加快推進林果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農業的裝備和技術的試驗示范。制定科學合理的農藝標準和機械作業規范,實現農機與農藝協調發展。
(3)必須處理好“產學研推”之間的關系。提高協同創新能力,逐步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推有機結合的農機科技創新體系。加大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技術集成創新的投入力度,加快研制推廣經濟環保型農機產品,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4)必須提升農機監督管理能力。強化對農機化發展的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進一步提高農機安全水平。積極開展農機推廣鑒定、質量調查、投訴監督,切實維護農機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加強農機安全監理隊伍和裝備建設,提升農機安全監理規范化水平。加強農機安全宣傳教育,提升農機安全監督管理能力。
(5)必須培育和扶持農機服務組織發展。引導和扶持農機專業戶建立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協會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采取作業補貼、貼息貸款、提高授信額度等方式,為服務組織提供政策性扶持。加強區域性農機服務中心建設,推動農機服務組織開展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
(6)必須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農機化工作的扶持和引導。做到統籌兼顧、協調發展,進一步提高區域協調發展水平。財政補貼資金要采取差別補貼的辦法,對欠發達地區在政策、資金、技術上給予傾斜支持,推動區域共同發展。抓好農機化示范區建設,建成一批適應高效農業發展需要的現代農業裝備基地,充分發揮機械作業效能。
[1]許景誠,張志茹.振興遼寧農機工業的對策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8,(2):101-102.
[2]班景洋.增強科技和企業實力是振興遼寧農機的根本途徑[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9,(1):93-95.
[3]周鵬飛.遼寧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9,(1).
[4]孫曉軍,申承均,于一灝.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發展制約因素分析及展望[J].農機化研究,2008,(2):21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