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天航,朱 涵
(1.北京科技大學,北京 100083;2.武漢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現有戶籍制度的弊端,造成了農民工與城市工人地位的不平等。我國城鄉分治的戶籍制度,是農民工受到不平等待遇,處于困境的重要原因[1]。
改變現有戶籍制度,取消城鄉戶籍之間的差別,使更多的農民變為城市居民,盡快使社會結構的多元狀態向一元轉化;必須改革現有就業制度,構造城鄉統一的就業市場,清除一系列阻礙農民進城務工的歧視性政策法規,營造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和諧的勞動力就業市場環境[2]。
作者認為,在現有的戶籍制度下,農民與工人的劃分,已經不再是階級的差異,而成為等級的差異。這完全違背了現代的憲政理念,是對于平等權的踐踏。因而,為了消除城鄉分異,為了實現正義與公平,消除現有的戶籍制度這堵橫在農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墻勢在必行。
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可以劃分為3種形態: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個人全面發展社會[3]。在現有的戶籍制度下,農民的身份被牢牢地固定在農村,沒能擺脫固有的人身依賴關系。因而,若要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實現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就要打破現有戶籍制度的藩籬。
取消城鄉差異的戶籍制度,賦予全體公民身份上的平等,是現代社會的本質要求,更是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不在于是否承認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而在于是否真正為其實現提供各種保障。[4]因而,在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則顯得尤為重要。
農民工的基本權利主要有生存權、平等權、發展權。每項權利又可以進一步劃分。
農民工權利的基礎內容是生存權,而核心內容則應該是平等權的。生存權包括食物權,飲水權,住房權、就業權、財產權等等一系列最基本的權利。財產權中,保障農民工薪酬的按期取得則是維護其生存權的根本。
國家需要致力于對農民工平等權的保護,使其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能夠與城市工人得到無差別的對待。務必需要實現全體公民在身份地位上的平等,進而杜絕“同工不同酬”[5]、甚至“同命不同價”[6]的不平等現象。實現農民工與城市居民身份地位上的平等,能夠切實保障他們平等地參與就業,平等地取得薪酬。這無疑也是對其生存權的有力保障。
此外,農民工的發展權同樣應當受到關注。其中最重要的是受教育權[7]。而且,要著重對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權予以制度上的保護。
從宏觀而言,對于農民工的權利進行保障,應該分為物質保障與法律保障。
物質保障應著力面向農民工的生存權。例如,為了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困難,需要國家資金投入廉租房的建設。
法律保障的核心在于維護憲政,尊重憲法,采取可操作的制度手段。重中之重,即通過法律的規定,明確權利被侵犯后的救濟途徑,并盡力壓縮爭取救濟措施過程中支出的成本。
貫穿物質保障與法律保障的核心內容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社會保障是物質保障與法律保障的有機統一。
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不僅關乎農民工的權利保障,更關乎全國人民的切身利益。這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可以體現與強化服務型政府的職能。“建立政府,是為了迫使其尊重大眾的意志。”政府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切實維護公民的基本生存權利,無疑是大眾意志的體現。
社會保障制度應以立法的方式加以鞏固,且在現階段最大限度地弱化社會保障與戶籍之間的聯系。當然,如果現有的戶籍制度若能得到改觀,即可打消這點顧慮。
二戰前夕,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可以為我們國家提供這方面的借鑒。羅斯福推行了大量的社會福利政策。這些政策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一方面有賴于美國雄厚的經濟實力,更為重要的一點在于,有相當完善的監督機制使得這些福利政策得以貫徹落實。
我們國家在3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資金基礎看似穩固,但是面對十三億的龐大人口,政府的有限財政依然捉襟見肘。按照中國官方的統計數據,2008年中國政府財政總收入為61316.9億。但是據學者估算,實現十三億人的全面社會保障,至少需要十萬億。因而,從公民的工資收入中扣除一筆社保費用實為無奈之舉。
但是對于農民工極其微薄的工資收入而言,扣除需要繳納的社保費用,反而無法保障他們眼下的基本生活。所以,國家完全有必要設立收取社保費用的工資起征點。否則,過高的社保費用無疑會成為農民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不僅需要資金的填充,更需要政府職能向服務型、公益型的轉變。此外,我們國家未能有效克服的頑疾在于如何切實貫徹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實施。因而,建立強有力的監督體制,從制度上杜絕腐敗現象甚為緊迫。監督體制應該多元化,對社會的透明度要高。在現有體制下實行監督否則只會釀成“官官相護”的苦果。
[1]劉淑媛.論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工平等住房權,憲法與社會注意新農村建設[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2]艾君.農民工問題的根源在于戶籍制度[J].工會博覽,2005,(23).
[3]劉進田,張明驪.馬克思主義哲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
[4]周葉中.憲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羅勃斯皮爾.革命法制和審判[M].上海:商務印書館,1979.
[6]劉淑媛.論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工平等住房權.憲法與社會注意新農村建設[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7]八億人能為十三億人提供全面救濟保障嗎[N].南方周末,2009-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