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
(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胡錦濤總書記在“6.25講話”中指出,“要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講話深刻地反映了民生問題即“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由此可見,民生科技就是與民生問題最直接相關的科學技術,即與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緊密相關的科學技術。民生科技從結構上是科學技術系統,由相應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組成。同時,民生科技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新的取向和新的角度。發展民生科技不僅大大有助于我國經濟建設的成果惠及于民,同時也促進了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民生科技不只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思想上的戰略轉向,從技術與社會的角度來看,其本身具有很強的現實性。
技術作為體系的存在并不是靜止、僵死的,每一單項技術間都有可能聚合、嫁接而衍生出新的技術,而隨著技術的不斷積累,技術間組合出的技術可能性就空前膨脹,技術產物的數量就呈幾何級數增長。技術的進化特征決定了技術的多樣性,而正是這種多樣性也促進了技術的發展,技術的多樣性是技術進化的前提條件。民生科技包括了由不同技術體系組成的一整個技術系統,這個系統隨著其技術體系的相互衍生而不斷擴展,民生科技的提出意味著一部分技術體系的重組和融合從而形成新的民生技術系統,增加了民生技術系統內的技術體系的多樣性,也豐富了整個大技術系統的多樣性。因此,發展民生科技不僅符合技術的多樣性特點,也是技術多樣性發展的必然趨勢。
發展民生科技是使科技更貼近民生,這意味著將有更多的科技成果將被廣泛應用于人民切身利益和基本需求上。發展民生科技必須依賴切實的技術手段,其對技術的依賴主要表現在兩點:一方面,發展民生科技離不開技術自主創新。技術自主創新是我國發展科技的必然要求,而發展民生科技必須使我國的科技發展與我國國情與人民需要緊密聯系起來,這就使得我國發展民生科技的技術手段必須依靠技術自主創新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對成熟的實用技術的引進、推廣和轉移可以讓更廣泛的人群更便捷、更快速、更廉價、更充分地享受發展民生科技的好處。
“民”與“生”是構成民生問題的基本內容,也是民生科技著力于解決的問題。“民”包括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生”則涵蓋衣、食、住、行等基本問題。據此,民生科技具有四個主要特征:首先,民生科技與基本生活需求密切聯系。生活基本需求是人類生存第一位的需要,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這種基本需求無論怎樣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終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次,民生科技把工具理性置于優先位置,技術的實用性加重了民生科技對工具理性的推崇。這種工具理性是對科技的適用性和有效性的一種樸素關注,看重的是科技如何改變民生狀況等的直接效應。第三,民生科技的內涵是不斷變化的,與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民眾的不同需求相適應。第四,民生科技要求科技關注于民,還之于民。基于這四個特征,民生科技包括關于人民健康生活的生命和醫療技術,關于人民生活環境的生態環境和交通技術,關于安全的災害預警和治理技術等構成的民生技術系統。隨著現代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技術現狀已成為發展民生科技的現實技術力量。例如,新材料技術、太陽能利用等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為節能建筑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的居住環境;生命技術和醫療技術以及正在推行的醫療改革為人們的健康生活提供了技術及制度保障;農業技術、生態技術的發展以及農村基礎設施的日臻完善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的生活狀況,為農村脫貧,農民增收提供了技術支持,加快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民生科技的發展具有其社會現實性,社會現實性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現實性,在政治層面,發展民生科技符合國家科技戰略;在經濟層面,民生科技為我國經濟發展增加了更多的科技力量;文化層面上,發展民生科技符合我國國情和歷史傳統。單純從技術上來看,民生科技的社會現實性也吻合了技術進化的社會選擇原則。
《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的制定與實施表明國家已將科技工作的重點向民生科技轉移。發展民生科技與國家中長期科技政策導向是一致的。正是這種一致性,使得民生科技成為一種新的科技工作框架成為可能。《規劃綱要》中所提到的公共安全、環保、人口、健康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科技工作與當今世界所熱切關注的氣候變化、節能減排、循環經濟以及食品安全等科學技術問題有著不少共同點。可以說,既充分聚焦于我國人民需求又納入全球熱點科技問題的中國民生科技為科技工作提供了新角度,發展民生科技對于我們國家和人民的未來具有前瞻性。
民生科技從嶄新的角度詮釋了我國當今的科技工作導向,它的發展不僅提高了我國人民的生活,還將對我國的經濟產生巨大推動作用。毛澤東在中國就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以后,曾強調指出:“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好,而且必須打好;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就無法提高”。民生科技作為科技的一部分,不只深刻地體現著科學技術的生產力作用,還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這個“力”。民生科技是一個科技系統,涉及我國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與社會的互動勢必會導致科技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和滲透。例如,在節能減排方面,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以及各類生態技術的利用和整合將催生出更多的新型產業,實行循環經濟,促進新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形成。
當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迅猛發展。科學技術于社會生產力中的作用明顯增強。我國向來注重科學技術的發展,早在抗日站爭時期,毛澤東就指出:“馬克思主義包含有自然科學,大家要來研究自然科學,否則世界上就有許多不懂的東西,那就不是一個最好的革命者”。鄧小平更是把科學技術和社會主義建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他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并形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思想。我國是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本質說明民生問題是國家最關心、最基本的問題,民生問題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最好證明。經濟發展為民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科學技術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把民生與科技結合起來,既可以幫助民生發展,又可以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
民生科技單方面從技術上講,符合技術進化的社會選擇。技術進化的社會選擇的形式主要有三種,即市場選擇、政府選擇和文化選擇。首先,從民生科技的經濟效用來看,各種新技術催生出新的產業,民生科技的發展也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樣必定刺激更多新的市場需求。經濟的杠桿作用會刺激民生科技的自我進化和不斷發展。其次,民生科技關乎人民的最切身的利益,因此,國家對相關技術的支持以及對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技術的禁止有利于民生技術系統的優化。最后,我國對民生與科技的重視促使二者的結合,從我國的技術文化來看,我國古代技術就有技術與民生緊密聯系的特點,如張衡的地動儀就是預報地震災害的技術發明。
綜上所述,民生科技不僅對我國人民生活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科學技術本身和我國社會現實來看,還具有現實的可行性。發展民生科技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進路。
[1]李宏偉.技術進化的社會選擇[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8).
[2]周元,王海燕,趙剛.關于加強民生科技的幾點思考[J].決策咨詢通訊,2008,(3).
[3]江澤民.在中國科協四大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1-05-24.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