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婧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新聞侵權是指新聞媒體或新聞提供者、制作者以及傳播新聞者等新聞活動的參與者,直接或間接地利用報紙、刊物、廣播電視、新聞電影及互聯網絡等新聞傳播工具,以故意或過失的形式,實施了改變、虛構或隱瞞事實并傳播的新聞行為,因而損害了公民或法人的人格權利,或進而引起其財產損失的違法行為。
(1)傳播速度快,易發生侵權行為。新聞侵權發生于新聞活動過程之中,新聞報道的及時、快捷特征,要求新聞工作者在事件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內必須采寫新聞,并盡快地將其傳播記者在采訪時,難以做到全面地了解事實情況,也缺乏事后核實的機會。
(2)危害后果嚴重,損害賠償額高。新聞在通過傳播實現其價值的過程中,一旦傳播的是失實、違法的新聞,對當事人的傷害就會十分嚴重,產生極大的社會壓力和精神痛苦。因此,受害人在提起新聞侵權訴訟時,通常會請求侵權行為人賠償受害人的損失,且請求給付的賠償金額都比較高。
(3)以侵害人格權為主要表現形式。新聞侵權都是對公民的人格權造成損害,人格權包含的內容是比較廣泛的,在我國《民法通則》所保護的人格權中,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婚姻自主權和身份權等人格權一般不會被新聞侵權所侵害,而名譽權、隱私權和肖像權受到的侵害居多。在司法實踐中,尤以侵害公民的名譽權和隱私權最為多見。
(4)新聞侵權主體的復雜性及特定性。只有當新聞機構因重大過錯造成侵權稿件被發表時才承擔侵權責任。
新聞侵權行為可以具體分為侵害名譽權、商譽權的行為;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侵害肖像權的行為;侵害著作權的行為;侵害姓名權、名稱權的行為;侵害信用權的行為。
(1)侵害名譽權、商譽權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容易認為新聞報道可以構成對他人榮譽權的侵害。應當指出的是榮譽權作為人格權的一種是有別于名譽權的。依據我國 《民法通則》的規定:“公民、法人享有榮譽權,禁止非法剝奪公民、法人的榮譽稱號。”可見構成榮譽權的侵害應由法定部門非法剝奪,而新聞報道不具有此項權力。即使新聞報道中有對他人榮譽的詆毀、貶低,其也只應是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
(2)侵害隱私權的行為。新聞傳播中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一般包括新聞披露或宣揚他人隱私行為、非法利用他人隱私進行報道行為。新聞披露或宣揚他人隱私的行為是指新聞機構或自然人未經權利主體同意而將自己掌握的他人信息或他人生活情報資料進行披露或宣揚報道的行為。
(3)侵害肖像權的行為。對于未經本人同意,而用于非營利目的的行為,筆者認為,肖像權作為自然人的人格權,其中就含有專有屬性,未經本人同意,即使不以營利為目的,他人也不得使用。筆者認為,新聞傳播中侵害自然人肖像權的行為,一般包括將自然人私生活中的肖像隨意公開行為,以及在新聞傳播中使用與報道內容無關人員肖像的行為。
新聞傳播活動是一個連續的、系統的過程,雖然新聞侵權結果的發生是由諸多的力量共同來完成的,但是這并不否認新聞侵權行為具有一定的狀態性。我們可依據新聞傳播中不同階段存在不同的負責人來對其進行分析。在新聞侵權事件中,首先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新聞侵權的兩個聯系密切的責任主體: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因為他們既是我國現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主體,又是新聞法律關系中的義務主體。筆者將從媒體和個人兩個方面來討論新聞侵權的責任主體:
(1)作者。新聞作品的作者包括記者、特約通訊員、特約撰稿人、通訊員、宣傳工作者和自由撰稿人。當作者與新聞出版單位為隸屬關系,且作品為作者履行職務所形成時,新聞記者與其所在的新聞出版單位對新聞侵權行為應承擔連帶責任。
(2)媒體。新聞媒體是新聞侵權的責任主體之一,在我國的新聞法律關系之中,新聞媒體是獨立的民事主體,獨立的法人。如報社、電視臺、期刊雜志社、通訊社、新聞圖片社等。這些媒體都是依法成立的具有合法主體資格的法人。如果是非法成立的機構,其侵權行為只能視為一般侵權行為而不是新聞侵權。
新聞媒體對其所發表的新聞作品負有審查核實的義務。這種審查核實應是程序審核(即對作品形成的程序進行審核)和事實審核(即對作品所報道的內容進行審核)的結合,且應以程序審核為主,因為媒體的職責在于傳播而非審核。
當因新聞侵權引起糾紛釀成訴訟時,在確保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犯的基本原則下,首先應當從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所擔負的特殊使命出發,實事求是地依法對新聞媒體的責任予以豁免和限制,以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的公信度及社會的公共利益;其次,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應當提高業務水平和法律意識,以法律的形式有效規范和調整新聞活動。
[1]陳絢,喬思文.關于新聞侵權主體的若干思考[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6).
[2]虞根網,周培勤,廖鵬.關于新聞侵權的幾點思考[J].傳媒觀察,1999,(2).
[3]高壯華,王兵.淺談新聞侵權的特征[J].新聞愛好者,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