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費菲
臨床使用抗生素始于1941 年青霉素的問世,當時它被稱為“魔蛋”,僅用幾十到一百單位,就能挽救生命。可時至今日,幾百萬單位的青霉素的療效也很有限,這就是它的耐藥性。
由于部分醫院和醫生過多使用抗生素,加之普通百姓對抗生素缺乏使用常識,抗生素耐藥問題已日益突顯。回顧抗生素發展70 余年的歷史,有學者甚至悲觀地認為,如果抗生素的濫用情況再不加以控制,人類有可能重新回到無藥可用的狀態,大量的傳染性疾病將極大地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即進入所謂“后抗生素時代”。新生兒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點以及生活環境,較成人更易遭受抗生素耐藥性的困擾,對這個群體應給予更廣泛而深入的關注。為此,本刊記者采訪了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婦產醫院新院藥房主任馮欣和主管藥師韓朝宏。
近年來,有些醫院的新生兒科經常接生到“耐藥寶寶”,這些嬰兒一出生除對極少數抗生素敏感外,一般藥物基本無用。有專家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嬰兒的母親在妊娠期間服用了大量的抗生素,直接導致嬰兒產生普遍耐藥性。
馮欣主任介紹說:“人體以血腦屏障最為堅固,而將母體與胎兒的血液分開的胎盤雖然也能起到屏障作用,但相對來說極為脆弱,幾乎所有的藥都可以通過。由于有些藥物對胎兒有毒性,并可導致畸胎,故孕婦用藥要格外慎重。”
韓朝宏藥師也表示:“不合理使用抗菌藥會導致產婦體內的細菌耐藥,比如腸桿菌屬對許多藥物耐藥,而藥物則可以通過胎盤到達胎兒那里。因此,針對那些母親有感染癥狀、出生后低體重、懷疑有肺炎或其他并發癥的嬰兒,在NICU(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會有細菌耐藥檢查的記錄。”
盡管目前醫學界在沒有大規模的循證醫學的統計的前提下,尚未給出一個母體濫用抗生素會導致嬰兒耐藥的相關性結論,但是從專業人士的擔憂中不難推斷,這種通過遺傳方式導致耐藥的結論成立的可能性極大。故對此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不能視而不見。
韓朝宏藥師于2008 年12 月做了一份住院患兒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調查。13 例患兒均來自北京婦產醫院NICU 兒科住院病區,其中4 例未使用抗菌藥,遂對另外9 例使用抗菌藥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抗菌藥物涉及4 個品種,按使用例次和占總例次百分比從高到低依次是安滅菌針(普通青霉素)、頭孢吡肟(第四代頭孢菌素)、美羅培南(碳青霉素烯類)和青霉素鈉。9 例患兒中,單用藥3 例,聯合用藥6 例。其中二聯用藥1 例,三聯用藥2 例,四聯用藥3 例。
調查結果折射出三個問題:一是抗生素應用的比例很高,占到全部病例的大約70%;二是用藥起點過高,頭孢吡肟屬于四代廣譜頭孢菌素,美羅培南屬碳青霉烯類,極易造成細菌耐藥菌株的產生;三是藥物聯用情況比較普遍,占66.7%,其中四聯用藥比例也不低,這種聯用是否必要有待斟酌。
雖然調查范圍有些局限,但是調查結果卻具有普遍性,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統計數據即證實了這一點:在中國,有1/2 的嬰幼兒一旦出現咳嗽、流鼻涕等癥狀,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使用抗生素。另外,生病就輸液也已成為一種醫療慣用模式,被百姓普遍接受,且患兒家長往往主動要求使用高級別的抗生素,這一現實使得耐藥形勢更為復雜和嚴峻。
專家提示,使用抗生素具有不可逆性,即用了第一代抗生素后,下一次發生感染時,再使用第一代抗生素就會無效,必須使用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抗生素才有效果,而且過多使用抗生素,細菌就可能對多種抗生素均產生耐藥性。很多有識之士疾呼:一個新的抗生素研制成功至少需要10 年,而耐藥產生僅需數月或幾年,新生兒時期就對頂級抗生素產生耐藥性,這些孩子長大后要用什么抗生素才能奏效?這種情況不改變,下一代難免無藥可用。
除了直接接觸抗生素類藥物外,通過食用“有抗食品”間接攝取抗生素也成為導致耐藥的重要途徑。“有抗食品”主要包括動物來源的食品,如雞肉、豬肉、牛奶、雞蛋、蜂蜜、各種魚類等,而這些食品恰恰是為大多數家長所青睞的營養食品,很頻繁地出現在兒童甚至新生兒的食譜中,因此,其危害性絕不容小視。
目前抗生素作為防治感染性疾病和催長的“靈藥”被廣泛用于飼養業和養殖業,而它會部分殘留在動物體內,使其產生耐藥性,并通過食品進入人體。據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肖永紅等人調查推算,中國每年生產抗生素原料大約21 萬噸,除去原料出口(約3 萬噸)外,其余18 萬噸在國內使用(包括醫療與農業使用),人均年消費量在138 克左右——這一數字是美國的10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