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姚寶瑩
《改革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規定,要進一步理順醫療服務比價關系,在規范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基礎上,適當提高臨床診療、護理、手術以及其他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同時降低大型醫用設備檢查和治療價格……到2020 年,要建立起科學合理的醫藥價格形成機制和完善的醫藥價格管理體系,醫藥價格能夠客觀及時反映生產服務成本變化和市場供求。支撐醫院生存及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兩類費用一升一降,業內人士會報以怎樣的看法呢?為此,本刊記者采訪了部分醫生以及業內專家。
世紀壇醫院泌尿外科醫生張保戲謔地對記者說:“前幾天我們家等離子電視壞了,來了一個維修人員,僅僅是打開看了一下還沒有修就要了200 塊錢,而我們外科做一個闌尾手術,至少需要一名醫生、一名護士、一名助手吧,可是手術費卻還不到100 塊錢。”東直門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愚也表示:“我們科每臺手術收費平均下來也就是二三百塊錢,如果按這個費用計,做一臺手術就賠一筆錢。長久以來醫生診療服務方面的費用收得真是太少了,例如直腸指診,不僅需要醫生將手伸進人人都避之唯恐不及的肛門里,還得搭上一副手套,可費用卻只有可憐的5 塊錢。”因此,當聽到《意見》規定的提高醫療費用價格的相關內容后,被訪醫生眾口一詞,認為這是個好消息,畢竟一直以來醫生的勞動價值幾乎被忽略了。
東直門醫院醫療器械科科長賀海東對此也頗有同感:“學醫本身很苦,承擔的風險也很大,可是我們的勞動價值卻不被認可,而銀行、電信這些行業并沒有多少知識價值的體現,只因為是壟斷行業就能拿高薪,這和國家提倡的尊重知識是相悖的。能有這樣的政策出臺非常好,惟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知識的價值,在醫院里,知識不就體現在診療這塊兒嗎?而當前,藥品這種虛高的價格大部分是泡沫,其中絕大部分應該是研發這樣的無形資產,而一旦研究出來后,就機械化大生產了,藥品原料不稀缺,生產設備也不昂貴,經過若干年成本都攤薄了。但醫療不一樣,醫療是經驗科學,隨著時間的推移,醫生的價值差距越來越大,而不只是像現在的主治、副主任、主任,就是5 塊、7 塊、14 塊這么小的差距。”
可是,在預測未來的改善程度時,醫生們并不是特別樂觀,大多只是持謹慎樂觀的態度。張愚表示:“就拿直腸指診的5 塊錢費用來說,如果能提高到10塊錢,就已經是翻一番了,可是真的能有這么大的力度嗎?恐怕不太可能。可就算是能漲到10 塊錢,對醫生、醫院來說實際意義也并不顯著,因為現在物價都在不斷上漲,這一點提高也許還不足以抵消通脹率呢。”張保則認為:“這個政策的最終目的是要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把整體費用降下來,而根據當前狀況來看,大型醫療設備檢查和藥價降下來并不是太樂觀,所以診療費應該也不會提太高。”
一名業內專家表示,想通過提高診療費、降低藥費來使藥品價格趨于合理、使醫療服務價格結構性矛盾明顯緩解,這樣的想法頗為幼稚,根本沒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他認為,目前老百姓看病貴的真正原因不在于診療費、藥費誰高誰低,而在于過度醫療,在于這“費”那“費”加在一塊兒高得離奇。單純降低藥費和大型設備的檢查費用,作用不會很顯著,這些年來很多醫院年年說給患者讓利多少多少,可老百姓卻絲毫沒有體會到醫療費用的減少;如果再提高診療費,結果只能是雪上加霜,老百姓看病會更貴。
此外,醫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灰色收入,并不是源自藥品價格本身,而是藥價之外的回扣。降低藥價,只是影響醫院的賣藥收入,而不會影響醫生的灰色收入,所以并不能打消醫生多開藥的熱情,也就不能遏制過度醫療。而且,如果改革的力度足夠大,能夠使醫院的藥價大幅度降低,那么可以預見的是,這些降價的藥品立刻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中國中醫科學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宋軍表示,要實現《意見》中的目標——醫藥價格能夠客觀及時反映生產服務成本變化和市場供求,毋庸置疑就是要走市場經濟的路線,其結果必然是各項醫療費用暴漲。可是從此次醫改的方向和目標來看,診費和藥費其實都應該也必須是“雙低”的——公立、公益性質的醫院、醫生固然不能靠藥費養活,同樣也不能靠診費來牟利。因此,絕對不可以走市場化線路,更不能期望醫藥價格能反應生產服務成本和市場變化。
中國人民大學醫藥物流中心研究員李憲法表示,價格改革解決不了“看病貴”的難題,因為價格不是和費用直接對應的。一系列的降價措施、藥品招標改革等,并沒有解決看病貴的難題,政策目標難以實現。手握處方的醫生只要在處方上進行稍微的調整,就會“消化”掉藥品降價的效果。改革價格形成機制,需要的是改變公立醫院運行機制,使公立醫院得到合理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