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愛晶 劉云杰
近年來,我國發生了多起生產、銷售假藥、劣藥的大案,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以及藥品行業的整體發展和市場正常秩序,也嚴重損害了我國的國際形象。最近,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安部等13 個部門建立部際協調聯席會議制度,加大了打擊制售假劣藥品尤其是網絡郵售假藥犯罪的力度,但實踐中還存在以下難點。
執法人員要注意收集犯罪事實和危害結果兩方面的證據,具有一定的難度。
藥監、公安部門均不能獨立完成證據收集。藥監部門無偵查權;公安部門負責偵處制售假劣藥案,但職權范圍、偵查能力有限;刑事偵查機構有偵查權和偵查能力,但沒有藥品管理知識和鑒別能力,因此都很難獨立收集有力證據。
制售假藥者非常隱蔽,且具有一定的反偵查能力,很難收集全部犯罪證據。藥品生產企業以不投或少投主料、貴重原輔料等方式生產假藥,并通過合法渠道銷售假劣藥,其行為相當隱蔽。而無證生產假藥的情形更加復雜、隱蔽:一是成立合法企業,掩人耳目。二是采取更換地址、名稱等方式來規避打擊。三是成員地緣化、親緣化,類似于“家族企業”,更具隱蔽性。四是設備良好、人員具有一定反偵查能力。五是發展趨勢呈現規模化、系統化、集團化,生產、廣告、銷售、回收資金環節分開且分布在不同地區的“點”上,不同人員各負其責使之連接成“線”,但各“線”負責人互不知情,只有總負責人才掌握全部情況。
使用假藥致傷殘的有關證據收集難。其一是受害者眾,很難收集所有受害者的情況;其二是致傷殘時限確定難;其三是假藥銷售范圍廣,證據收集工作量和司法成本巨大。
建議:一是注重公安部門與藥監部門密切配合。二是保存好現有證據,通過掌握的證據推定犯罪事實。三是有重點地收集證據。
對人體是否造成嚴重或特別嚴重危害,均依據傷情鑒定來判定。但在實際工作中,使用假劣藥品所致傷情鑒定非常困難。一是假藥銷售對象大多為疑難雜癥患者,現有的醫療技術無法分清其是假藥所致還是疾病所致。二是患者大多使用過或同時使用多種藥品,無法確定是否因服用假藥致傷殘。三是有的假藥無害亦無效,會貽誤診療時機;有的假藥中摻入了部分藥物且藥量較大,有效亦有害,但短期內不會出現癥狀,無法確定是否存在隱性傷害。
建議:針對傷情鑒定難的問題,建立由藥學、醫學專家組成傷情鑒定委員會,負責假藥致傷殘情況鑒定。
多數媒體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借口無能力識別假劣藥品廣告,對虛假藥品廣告不作審查或審查不嚴格;媒體管理機關對發布虛假廣告行為處理不嚴厲、不及時、不徹底,導致虛假藥品廣告“泛濫成災”;各級政府或部門的宣傳力度不夠,公眾識別虛假廣告能力弱。制售假劣藥者利用上述漏洞完成“信息流”運轉,擴大了假藥的宣傳面和知名度,使假藥受害人群迅速擴大。
建議:一是加強媒體廣告管理,提高媒體廣告審查能力。二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警惕性。三是監控藥品廣告并及時通報監測情況,擴大公眾對違法廣告藥品的知情度。四是建立假藥預警網絡,及時向公眾通報假藥動態。
制售假藥者主要通過郵局、物流公司完成“物品流”運轉。這有四個方面原因:一是郵寄、快遞銷售假藥快捷;二是審查不嚴,安全有保障;三是采取貨到付款方式,有一定的欺詐性質,回款便利;四是不與患者直接接觸,隱蔽性強。
建議:一是加強對流通環節的日常監管,制定藥品郵寄、快遞的相關管理規定——必須有藥監部門證明方可辦理相關投遞業務。二是依法追究違法違規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2001 年,公安部、衛生部、質量技術監督局、藥品監督管理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工作,加大打擊生產銷售偽劣商品違法犯罪活動力度的通知》,要求加強部門之間配合協作、建立聯系制度等措施,但沒有明確職責、具體操作方法,可操作性不強,雖有聯合執法要求,但缺少實際聯合執法機制,真正實現聯合執法很難。
建議:一是明確地方政府負總責。二是各級政府建立部門協調聯席會議制度,明確職責,密切協作。三是制定工作方案、建立長效機制,可以嘗試成立聯合執法機構,由各部門抽調人員組成。
總之,加強藥品管理,打擊制售假藥犯罪行為,有技術上的問題,但主要還是管理上的問題。只有在各級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才能真正整合政府管理資源,加大打擊力度,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