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軍
(浙江金華市婺城區九峰職業學校,浙江 金華 321075)
雞的育雛是指從出殼到6周齡這一段時期。由于雛雞消化機能弱,外界抵抗力不強,體溫調節能力差,抗病力低,容易患病等缺點,導致雛雞死亡率高,直接影響養雞的經濟效益和雞場的社會聲譽。飼養戶必須重視這一段時期的飼養管理。結合多家飼養戶的意見和本人的工作實踐,介紹一些在育雛階段必須引起重視的技術措施,以供大家參考。
為了避免種雞場與養雞場之間的交叉感染,運輸途中的細菌傳播、病毒感染,運輸的各種不良刺激(如空氣溫度、汽車顛簸、汽車噪音、喇叭聲等)以及雛雞轉移到陌生環境的不適應等,有條件的養雞戶應進行自繁自養,并且要做到:種蛋收集要及時勤快。一般要求平均兩小時收集一次,并立即熏蒸消毒(每1m3空間用福爾馬林 28~30mL)后低溫保存。種雞場的疾病凈化工作要做好、做到位,必須將種雞的檢疫工作和綜合性防疫措施相結合,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預防工作,減少應激因素,慎用預防性藥物。人工授精,除器械消毒嚴格外,輸精時要一雞一管,不要混用,動作輕柔,減少應激。
各類滅菌消毒工作要扎實,要到位,減少細菌污染。特別種蛋入孵前,要進行兩次消毒,人員進出嚴格消毒,為培育健康雛雞奠定基礎。
飼養戶要想養好雞,首先雛雞質量要好,所以飼養前要進行個體選擇,健康雛雞的標準是:絨毛豐滿,光澤度好,長短適中;肛門四周干凈,屁股不大,無糞便粘著;臍帶愈合完全,無血痕;腹部柔軟深廣,收縮良好,不是大肚子;活潑敏捷,雙腿有力,能站立行走,不左右搖擺,握在手中感覺堅強有力;體形適中,無畸形,鳴聲清脆;出殼后,24h內注射過馬立克氏疫苗。
符合上述表現就是健康雛雞,不符合其中任何一條,都不能選用。不要因弱雛造成先天不足而影響成活率。雛雞接運用專用器具,注意通風,密度適中,搬運盡量平穩,注意保溫、防寒、防曬、防淋。
3.1 消毒、滅菌準備 育雛舍消毒要全面,徹底殺滅各種病毒、細菌,嚴禁將未經消毒的用具搬入舍內。進雛、轉舍時要全進全出,不同消毒對象選用不同消毒、滅菌措施。密閉條件好的育雛室,每立方米可用15 g高錳酸鉀加福爾馬林30 mL熏蒸消毒。育雛用具(水槽等)可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對鋼架類器具,可用酒精消毒。
3.2 預溫 入室前,室內溫度應達到23~25℃。
3.3 飲水 入室后,先給飲水,水中加入青霉素每羽1 000單位,2h后飲3%的紅糖水,以后換用溫開水,可在溫開水中適當加入維生素B溶液,飲水注意防止缺水和間斷給水,避免因搶水而羽毛打濕導致受涼、細菌繁殖和擠堆壓傷雛雞。
3.4 開食 出殼24 h內飲水2 h后即可開食。飼料選擇最好是全價配合飼料或者開水泡軟小米加蛋黃和抗生素。前兩周每天喂七次,以后逐周降1次,六周齡后每天喂4次,3周齡起在飼料中拌入干凈細沙或健胃砂喂雛雞。1~3日齡時,也可將飼料撒在報紙上,自由采食,每次更換報紙,減少每天清洗消毒料槽的工作量。
4.1 溫度 第一周33~35℃,第二周前每周降2℃,每日降0.5℃,第五周開始保持21℃。溫度是否合適不僅要看溫度計,還要觀察雞群的精神狀態。雛雞活潑自如,均勻散布覓食,飲食正常,為溫度適宜。溫度過高,張口喘氣,飲水增加;溫度過低,發出“嘰嘰”叫聲,靠近熱源,擁擠扎堆。
4.2 濕度 要通過干濕度計來指示,第一周保持在60%~70%,第二周以后濕度為55%~60%。濕度過低,舍內灰塵、羽屑漫飛,雛雞易患呼吸道疾病;濕度過高,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容易滋生,有害氣體增加,其危害更大,雛雞更易患病。
4.3 密度 1~3日齡50只/m2,4~14 日齡 40~35 只/m2,15~28 日齡 30~25 只/m2,以后為 10 只/m2為宜。
4.4 光照 光照時間3日齡內,24h連續光照,隨日齡增大,每日減少光照1h,直到8h。光照強度1~15日齡每20 m240~60W燈泡一只,15日齡后每20平方米15W燈泡一只。光線要穩定。
4.5 通風 在保證室內溫度的同時,要適時開窗通風,排除舍內二氧化碳和糞便中的氨氣,如有排風機的條件,最好將排風機換成大、小兩種通風量的風機。依照舍內溫度和空氣污染程度,控制排風量,新鮮空氣可以讓雛雞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大大降低。
4.6 斷喙 蛋雞和肉種雞的育雛在7~10日齡時實行斷喙,可以防止雞群出現啄羽、啄肛、異食癖等現象。斷喙之前,雞群應充分采食;斷喙之后,料槽要完全清空,鋪墊柔軟的緩沖材料,如空紙袋等。若某些雞只大量流血,應立即燙烙止血。斷喙前后一周之內,雞群應遠離其他任何應激源,如免疫接種、運輸和驅蟲等。斷喙前后2 d之內,飲水中額外添加20mg/L的維生素K和維生素C。斷喙后飼料中添加土霉素等抗生素,可以預防和治療由于應激所引發的各類疾病。
4.7 驅蟲和衛生防疫 育雛期容易發生沙門氏菌病,可用菌敵(1 kg清潔飲水加入菌敵2 mL)預防;對14日齡以內的雛雞以防治雞白痢為主,飼料中可以添加0.2%痢特靈,或者氯霉素、恩諾沙星等;15日齡后易患球蟲病,可用滅球液(1 kg清潔飲水加入滅球液5 mL)預防,可以選用氨丙啉、地克珠利、氯羥吡啶等交替藥物治療;每月進行一次預防性的驅蟲,特別是驅除蛔蟲,可用驅蛔靈、驅蟲凈或蟲克星等藥物;每周2~3次對育雛舍及舍內所有用具定期用百毒殺消毒;每天用消毒液清洗水槽和料槽。免疫接種是預防傳染病的主要手段,1日齡皮下注射馬立克氏弱毒苗,7日齡點新城疫克隆30或IV系苗,同時注射新城疫油乳滅活苗0.25mL;8~10日齡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H120,14~17日齡法氏囊多價苗;21日齡,雞痘苗刺種;24日齡,法氏囊苗飲水;30日齡,新城疫IV系或克隆30二免,35日齡飲水免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H52。以上免疫程序不是固定不變的,養殖戶可結合當地疫病流行情況增加或減少某項免疫。在免疫中尤其嚴格進行傳染性法氏囊病和新城疫兩種病的免疫,千萬不能馬虎。如果當地發生某種嚴重疫情,也應進行藥物預防,對病毒性傳染病可選用病毒靈以及一些抗病毒中草藥,但同時必須配合抗生素,以防繼發感染。
育雛是雛雞繼續發育成熟所必經的階段,是經濟效益的關鍵。只要抓好綜合防治措施,堅持做到制度化,是可以提高育雛成活率的,從而獲得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