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蘭君
(河北省邢臺市獸醫院, 河北邢臺 054001)
1.新病舊病同發。隨著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禽病的種類越來越多,呈現家禽與水禽交叉感染的趨勢。舊病繼續發生,新病不斷出現,如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馬立克、雞白痢、禽傷寒、大腸桿菌病、葡萄球菌病、鴨瘟、小鵝瘟、球蟲病等老病常年不斷發生與流行。與此同時不少新病先后暴發,如禽流感、減蛋綜合癥、腎型與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腫頭綜合癥、肉雞腹水綜合癥、雞病毒性關節炎、雛鴨病毒性肝炎等。在這些新出現的疫病中,目前要特別重視禽流感疫病的防控工作,采取切實有效的防制措施,防止其疫病的發生與流行,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此外,不少疫病感染的禽類增多,如新城疫,過去只發生于雞和火雞,但近年來鴿、鵪鶉等都有典型的病例發生。又如傳染性法氏囊炎病,過去只有雞發病,近年來雛鴨、雛鵝也有典型病例發生。
2.病原體出現變異,非典型疾病增多。近年來各禽場都給禽做各種疫苗的免疫,很多普通疫苗在預防控制某種疾病方面越來越困難。免疫后的禽群不一定都產生堅強的保護力。因此,遇到外界環境有野毒污染就會造成禽發病。在禽病的發生和流行過程中,由于一些禽病的病原體出現了變異,導致臨床癥狀非典型化。有些病原毒力增強,有些病原毒力減弱,再加上禽群在免疫接種時基礎抗體水平和個體差異以及人為因素(疫苗保存不當、接種劑量不準確、免疫程序不合理等)造成禽群免疫水平不高或不一致,導致某些禽病流行,癥狀和病變等方面出現非典型變化,發生非典型的感染發病,使某些原有的疾病以新的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出現,如目前發生的非典型新城疫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有些病原的毒力增強,雖然經過免疫接種,仍常出現免疫失敗,如馬立克氏病病毒和傳染性法氏囊病都出現了超強毒株。對于控制超強毒株感染,除科學使用疫苗外,應盡量減少病毒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加強衛生消毒工作,減少一切不良的應激,使禽群處在一個良好的衛生環境中,才能使禽群健康生長。
3.某些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的危害日趨嚴重。隨著規模化養禽場的增多和規模不斷擴大,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明顯增多,如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葡萄球菌病、霉形體病、球蟲病和住白細胞蟲病、真菌病等。其中不少病的病原廣泛存在于養禽環境中,可通過多種途徑傳播,這些環境性病原微生物,已成為養禽場的常在菌和常發病。另外,某些損害免疫系統的疾病如傳染性法氏囊、雞傳染性貧血等未能有效控制,造成部分禽的免疫功能缺陷及抵抗力下降,誘導細菌性疾病的發生與流行。更為主要的原因是養殖戶盲目大劑量濫用抗菌藥物,使養禽場一些常見細菌產生較強的耐藥性,一旦發病后,諸多藥物都難以奏效。因此,加強飼養管理,提高禽群抗病力,加強環境衛生消毒和合理用藥對有效控制細菌性疾病是十分重要的。
4.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的病例增多。在生產實踐中,隨著疫病的增多,養殖密度的加大,加上環境消毒不嚴,預防措施不力等因素。單一病原在禽病臨床上已少見,而很多病例是由兩種以上病原,對同一禽體產生致病作用,并發感染、繼發感染和混染的病例上升。特別是一些條件性、環境性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有兩種病毒病同時發生,有病毒病與細菌病同時發生,兩種細菌病同時發生,或細菌病與寄生蟲病同時發生,如ND、AI、IBD、IB等病毒病的混合感染表現的尤其突出,此類病毒病混合感染有時造成雞群極高的死亡率。有時死亡率雖不高但病程較長,如ND與大腸桿菌病、大腸桿菌與霉形體病、禽白痢與球蟲病等,這些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給診斷和治療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因此,要求診斷工作者必須分清主次,臨床診斷與實驗室檢驗結合,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確判斷,采取綜合性的防治措施,及時控制疫情,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另外,一些不同的病原還可以引起相同癥狀的疾病,如家禽的呼吸道病,必須加以認真區別。
5.營養代謝疾病和中毒性疾病增多。營養代謝和中毒性疾病,發病率日漸上升,其中最多的是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缺乏癥,飼料中黃曲霉及藥物中毒等。在規?;B禽條件下,有時由于飼料原料、加工或儲存不當因素,造成維生素氧化、分解,常易引起某些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飼料原料、飲水受霉菌毒素、農藥、化工廢棄物等污染易引起中毒性疾病,飼料中大量添加喹己醇、痢特靈等亦引起中毒。這些營養代謝疾病和中毒性疾病在臨床上呈增多趨勢,給養禽業造成一定經濟損失,應引起重視。
1.病毒變異。疫苗制造抗體選擇有限,不能有效保護野毒攻擊。新型病毒病的發生,是由于新的病毒出現或者某些病毒發生變異,如傳染性法氏囊炎、傳染性支氣管炎、鴨病毒性肝炎、新城疫等出現了不少變異毒株。
2.細菌耐藥性產生。這種情況,臨床上相當普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養禽戶用藥時擅自增加或減少藥物劑量,不按療程用藥,不按醫囑用藥,憑用藥經驗盲目用藥;其二,不少飼料廠家長期使用抗菌藥物作飼料添加劑,長期使用抗菌藥,既使禽的免疫力降低,又使禽病原菌對該藥產生抗藥性。故臨床上對某些疾病的治療,過去有高效的藥物,現在使用療效差或無效,這是造成禽病治療困難的重要原因。
3.缺乏綜合性的獸醫衛生防疫措施。不少養禽戶有一種片面的認識,認為只要對禽群進行預防接種,就萬事大吉,不注意環境衛生消毒工作。眾所周知,經過飼養多年的禽場,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是非常普遍的,有的甚至很嚴重,再加上飼養管理差,環境惡劣,如遇強應激,易引起禽群發病。
4.家禽生理解剖結構特殊。在生產實踐中,家禽的疫病比家畜多,有時甚至防不勝防,這與家禽生理解剖結構特殊有很大關系。如禽無橫隔膜、淋巴系統發育不完善、生殖孔與排泄孔都開口于泄殖腔,沒有胎盤屏障作用。
認真貫徹落實“防重于治,預防為主”的方針,使某些發生普遍、危害性大的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使養禽業繼續穩定發展再上新臺階的重要保證。把疫病消滅在禽場之外,使其不能感染禽群,是控制疫病的上策;搞好防疫注射,增強禽體抗病力和消滅禽場環境中病原微生物,使家禽不得病,是控制禽病的中策;如疫病一旦發生,再治療,則是控制疫病的下策,因為此時不管采取多么有力的措施,造成的損失及花去的財力、精力都是不可挽回的。
(一)提高防疫水平,搞好免疫監測
1.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全面貫徹綜合性的防制措施,不斷提高防疫人員預防操作技能,嚴格防疫操作規程。
2.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據本地區或本場疫病流行情況和規律、禽群的病史、品種、日齡、母源抗體水平和飼養管理條件以及疫苗的種類、性質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學的免疫程序,不能靠經驗或照搬別人的免疫程序,而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的調整免疫日齡,科學的計算接種劑量等,把防疫工作認認真真地落到實處。
3.正確的選擇使用疫苗。選擇國家定點生產廠家的優質疫苗。免疫接種前對使用的疫苗逐瓶檢查,注意瓶子有無破損、封口是否嚴密、瓶內是否真空和是否在有效期內,有一項不合格就不能使用。疫苗接種操作方法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疫苗免疫效果的好壞,應當嚴格按照疫苗使用說明書使用。
4.加強免疫監測。免疫檢測包括病原監測和抗體監測兩方面;病原監測包括微生物監測和疫病病原監測;抗體監測包括母源抗體、免疫前后的抗體、主要疫病抗體水平的定期監測以及未免疫接種疫病抗體水平的定期監測等。
(二)搞好環境衛生,消毒工作環境污染是引起疫病流行傳播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養禽業的發展,養禽場飼養生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強調環境因素的重要性在禽病防制中更具有現實意義。搞好環境衛生消毒是控制家禽疫病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嚴格的消毒制度是控制禽病的關鍵。因此建議養禽場應樹立嚴格的消毒觀念,禽舍門口應設消毒池,進出禽舍的人員要對更衣,鞋底進行消毒。不要在禽舍內或其附近剖檢死禽,死禽及剖檢后的禽要深埋或燒毀,剖檢場地及剖檢人員的手、腳要消毒。此外,應經常帶禽消毒。帶禽消毒是一項先進的新技術,近年來在生產實踐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法消毒,既能直接殺死藏于禽舍內環境,包括空氣內的病原微生物,又能殺滅禽體表、呼吸道淺表滯留的病原體。帶禽消毒還能沉降禽舍的粉塵,凈化空氣,防暑降溫,從而給禽群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既有利于防病,又有利于禽的生長發育,還有利于飼養員的身體健康。
(三)加強飼養管理春季要特別注意天氣的變化,在每次寒流和大風到來之前,要做好保溫工作,夏防暑,冬防寒。根據禽舍內的溫度適當通風換氣,減少一切不良應激因素,總之要使禽群處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中,才能使禽群健康成長。
(四)加強營養要喂給禽群優質全價飼料,既保證蛋白質、淀粉和糖類較多的高能飼料,以滿足禽的生理和生產需要,又要保證飼料中蛋白質、氨基酸等常量營養物質的平衡,更要保證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給,不喂給禽群發霉變質的飼料,更不能喂給被農藥化肥或化工廢棄物等污染的飼料,使禽群疾病處在一個健康的狀態,這樣才能保證禽業健康發展。
(五)發病后措施禽群發病后,要全群隔離,全場消毒,避免交叉感染,以控制死亡率。早期診斷是關鍵,合理用藥是根本,飼料內增加多種維生素,提高禽體的抗病力,快速控制疫病,使經濟損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