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華
(廣東省高州市馬貴鎮畜牧獸醫水產站,廣東高州 525200)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病毒(FMDV)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可快速遠距離傳播的病毒性傳染病,主要侵害牛、豬和綿羊等偶蹄動物,偶見于人和其他動物。雖然農業部會同衛生部在2009年1月19日發布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名錄》所列入的26種人畜共患傳染病并沒有口蹄疫,但FMDV對幼畜的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極大的限制了家畜的國際貿易,給畜牧業生產及貿易造成重大損失,國際獸醫局(OIE)將其列為必報的A類動物疫病之首。鑒于病毒本身的高度變異性、快速傳播性、高致病性等特征,給本病的診斷和防治帶來很大困難。
近兩年來,口蹄疫呈多發趨勢,2009年1月,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部證實,越南南部隆安省和中部昆嵩省暴發口蹄疫疫情,疫情波及14個省。2月臺灣云林、彰化兩地發生生豬口蹄疫,使得臺灣申列非免疫無口蹄疫區的努力功虧一簣。3月,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發生一起亞洲I型生豬口蹄疫疫情,撲殺同欄291頭豬。2010年2月,廣州市白云區發生生豬O型口蹄疫疫情,8 000多頭生豬被撲殺;3月,深圳市龍崗區發生生豬口蹄疫,69頭發病生豬及1 039頭同群生豬被撲殺;4月,江西省贛州市發生一起生豬O型口蹄疫疫情,223頭發病豬和3 479頭同群豬被撲殺;幾乎是與此同時,寧夏中衛市也發生一起生豬O型口蹄疫疫情,152頭發病豬和777頭同群豬被撲殺。5月,西藏日喀則市發生1起生豬O型口蹄疫疫情,12頭發病豬及701頭同群豬被撲殺。每一次的疫情,都給養殖場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使養殖場數年來的經營收入頃刻間變得一無所有,疫情對他們的打擊是巨大的,對整個養殖業的沖擊也是難以估量的。為此,結合本人的工作經驗,本文綜述了生豬口蹄疫的病原學特性及防治的研究現狀,目的在于提高人們防控意識,為該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參考。
口蹄疫病毒已知有A、O、C、南非1,2,3和亞洲Ⅰ型7個血清型和65個以上亞型,目前我國流行的主要有A型、O型、C型和Asia1型,每一型又有亞型,亞型內又有許多抗原差異顯著的毒株,同型的各型之間在臨床表現上沒有顯著差別,彼此無交叉免疫性,同一亞型的各毒株之間也有明顯的抗原差異性,不能產生交叉免疫。
FMDV在病畜的水皰皮內及其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水泡發展過程中,病毒進入血液,分布到全身,退熱后在奶、尿、口涎、淚、糞便等都含有一定量的病毒,并可以通過染毒物品、偶蹄類感染動物、鳥類、昆蟲等媒介迅速傳播。
FMDV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不怕干燥,在自然情況下,含有FMDV的組織和被病毒污染的飼料、皮毛及土壤等數周甚至數月之后,仍具有感染性,FMDV在陽光直射下1 h 即可被殺死,對酸和堿十分敏感,2%~4%氫氧化鈉、3%~5%福爾馬林溶液、0.2%~0.5%過氧乙酸、1%強力消毒靈(主要成份為二氯異氰脲酸鈉)或5%次氯酸鈉、5%氨水短時間就可殺滅FMDV。
(一)豬口蹄疫的臨床癥狀豬口蹄疫臨診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膚發生水泡和潰爛,口角流涎為特征。發病初期,病豬精神不振,食欲減少或廢絕,體溫迅速升至40℃~41℃,豬蹄底部或蹄冠部皮膚潮紅、腫脹,繼而出現水泡,水泡內充滿淡黃色或無色的清亮漿液,不久水泡破潰、組織糜爛,嚴重的蹄殼脫落、跛行或不能站立,行走發出凄厲的尖叫聲。鼻盤、齒齦、舌苔也出現水泡,如無細菌繼發感染,水泡破潰后慢慢干涸,最后形成痂皮而脫落痊愈,整個病程大約7~8 d。哺乳仔豬口蹄疫多表現急性胃腸炎、腹瀉及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懷孕母豬感染后可發生流產、產死胎等。
(二)豬口蹄疫的病理學特征剖檢后發現心內外膜點狀出血、心臟松軟、色淡、部分病例出現心肌變性,仔豬常常呈現典型的“虎斑心”和急性腸炎病變,個別病例出現肺氣腫。
(一)豬口蹄疫的診斷根據本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借助實驗室診斷,常用的實驗室診斷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采取水泡皮制成混懸浸出液,接種乳鼠繼代并用陽性血清作乳鼠保護試驗或中和試驗,或用標準陽性血清作補體結合試驗或微量補體結合試驗。
2.瓊脂免疫擴散試驗,反向被動血凝反應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以及免疫熒光抗體技術。
3.RT-PCR可用于動物產品檢疫,具有快速、靈敏性。
4.核酸探針技術和單克隆抗體技術檢測FMDV。
此外,使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對病毒基因進行分析可以快速、準確的監測出FMDV病毒;Yulei Zhang等使用FMD信息監測和分類系統對FMD進行自動的檢測和診斷,該系統可以準確的檢測出FMDV。在市場上,也已經有大量的FMDV基因檢測試劑盒、核酸檢測試劑盒等,都可以方便、快捷、準確的檢測FMDV。
(二)豬口蹄疫預防與治療
1.豬口蹄疫的預防。目前,口蹄疫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預防接種依然是預防口蹄疫的最佳方法。疫苗免疫需要使用與當地曾流行的相同病毒型、亞型的弱毒苗或滅活苗進行免疫,由于弱毒苗最大的缺點就是毒力返祖,缺乏安全性,而基因工程苗、合成肽苗、以及具有研究前景的空衣殼疫苗等都存在技術缺陷等,因此目前主要使用的仍然是滅活苗,目前有些地區使用的傳統疫苗在預防口蹄疫中是有效的,但具有熱不穩定性, 僅能誘導血清型的特異性免疫反應, 保護效力短等缺點也一直是口蹄疫防控中的最大問題。一個地區的畜群經過有效的口蹄疫疫苗注射之后,一段時間后又會出現口蹄疫的流行,往往是另一亞型病毒或采用的弱毒苗毒力返祖所致,這一事實更是給口蹄疫的預防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鑒于此,農業部2008年要求使用口蹄疫O型滅活疫苗和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對生豬進行免疫,仔豬在28~35日齡時進行初免。間隔1個月后進行一次強化免疫,以后每隔4~6個月免疫一次。
此外,對疫病進行凈化也是預防本病傳入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養殖場定期開展疫病檢測工作,對疫病的凈化水平、疫苗免疫質量進行監控,嚴格淘汰病畜或野毒感染抗體陽性豬只,嚴格引種檢疫和隔離飼養,逐步建立健康種豬群。
對于發生FMD的病死豬只,無害化處理是預防FMDV病毒傳播、減少經濟損失的關鍵,也是保證生豬養殖業健康發展的需要。J.Guan等將感染FMDV死亡的豬只與木屑、雞糞等加水混合處理發酵,監測發現,這種堆肥的方式對FMDV有著很好的殺滅作用,這無疑提供了一個環保、高效、便捷、價廉的處理FMD病死豬只的方式,值得我們在防控中借鑒。
2.豬口蹄疫的治療。免疫球蛋白、免疫核糖核酸、干擾素、部分中藥及抗病毒化藥都可以在病毒復制的各個環節發揮著抑制和殺滅的效果。
血清療法作為一種預防和治療病毒病、中毒病的方法,在臨床治療上曾經一度被廣泛使用,血清可以有效避免毒素對肝臟、腎臟、心肌等器官的侵害,其中含有的大量的高免蛋白,一直發揮著對疾病的治療作用。用發病后痊愈豬的血清肌肉注射,仔豬每頭肌注1~2 ml、大豬按每千克體重0.5 ml肌注,2次/d,連用2~3 d,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但鑒于血清療法會出現過敏反應,大劑量使用會給畜體造成不適,因此在使用血清療法時,小劑量多次注射是必要的。
干擾素在體內能被迅速的清除,再加上其價格昂貴、在我國的生產等方面尚受著法律的限制,無法在治療FMD上發揮重要作用,相反,許多廉價的洗液和中藥對FMDV的殺滅效果卻很明顯,對FMD的療效也比較明顯,例如口腔可用食醋或0.1%高錳酸鉀沖洗,糜爛面上可涂1%~2%明礬或碘酊甘油,乳房可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然后涂以刺激性小的防腐軟膏。對普通的病例,可采用涼膈散加貫促20 g、豆根20 g、木通20 g和蜂蜜150 g灌服,也可以收到較好的療效;復方花青素(主要成分為金銀花、槐花、人參皂苷、連翹苷、靈芝多糖等的萃取制劑)通過促進機體細胞免疫提高機體免疫力,對于病毒在體內的復制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此外,益生菌對該病也有一定的輔助療效。對于仔豬,可嘗試早期斷奶,采用酸奶進行飼喂,由于酸奶中含乳酸菌等對仔豬胃腸道有很好的作用,可以明顯降低哺乳仔豬的死亡率。
口蹄疫的防控,是一個動態的監測和防控過程,需要采取綜合的防控措施,加強飼養管理,建立長期的疫情監測機制,對疫病進行凈化,逐步建立健康豬群,將經濟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此外,在體外大量生產用于預防、治療性抗體是未來進行抗體治療疾病的一個發展方向,因此,研發治療性抗體也將是FMD預防與控制的一個重要方向。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