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煤集團總醫院(102300) 焦素敏 杜蒙蒙 袁紅梅
肺炎支原體感染已成為學齡期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的常見原因,近年來肺炎支原體引起的重癥肺炎逐漸增多,病情較重,進展快,單純應用大環內酯類藥物很難控制[1]。如何選擇治療方案一直是臨床工作中的重要課題。為此,本文將北京京煤集團總醫院2007年8月~2010年6月收治的22例重癥支原體肺炎的臨床診斷及治療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病例選自2007年8月~2010年6月北京京煤集團總醫院收治的重癥支原體肺炎患兒,診斷標準參考支原體肺炎和重癥肺炎的診斷標準:①血清支原體抗體IgM陽性≥1∶160;②持續高熱(39~40℃)1周以上,伴咳嗽或出現嚴重肺外并發癥;③有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表現;④肺大葉實變伴胸腔積液或肺不張;⑤符合《兒科學》制定的小兒重癥肺炎的診斷標準;⑥單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1周無反應,或病程超過6周仍遷延不愈的為重癥支原體肺炎[1]。22例中,男10例,女12例;年齡2~15歲,年齡<3歲的3例 (13.6%),4~6歲3例(13.6%),7~12歲15例(68.3%),15歲1例(4.5%)。平均年齡7.4歲。病程9天~40 天,平均18.7天。
1.2 檢測方法 對22例重癥支原體肺炎進行回顧分析。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清特異性MP-IgM抗體,同時做血常規、CRP(C反應蛋白)、血生化、血培養及血沉測定,胸部X線、B超檢查,心電圖,部分病例行肺部CT。
1.3 實驗室檢查 22例血清特異性MP-IgM抗體均陽性≥1∶160、血培養均陰性、CRP、血沉均升高,其中8例CRP明顯升高,所有患兒PPD均陰性。3例白細胞計數升高,2例肝功能異常,2例心肌酶譜升高,5例心電圖ST-T改變。
1.4 臨床表現 22例中,20例(90.9%)為急性起病,起病至就診平均為5.5天。以咳嗽、喘息起病,很快出現發熱,體溫38.0℃~40.0℃,熱型不規則(稽留熱、弛張熱或不規則熱),持續7~20天。4例(18.2%)出現喘息或呼吸困難(其中3例為嬰幼兒),另2例(9.1%)發病較緩慢,起病至就診平均10天。起病初期,肺部體征不明顯,其中4例(18.2%)肺部聽到干濕羅音(均為6歲以下患兒),8例(36.4%)肺部有實變體征(均為6歲以上患兒)。
1.5 并發癥及肺外癥狀 本組22例中,17例(77.3%)除肺部體征外有一個系統以上的肺外臟器受累。其中神經系統3例(13.6%),表現為嗜睡、煩躁、精神萎靡等神經系統癥狀,無一例出現驚厥;血液系統并發癥2例(9.1%),血紅蛋白低于100g/L;心血管系統受累8例(36.4%),出現心率增快(除發熱所致)、心律不齊、心音低鈍,5例(22.7%)心電圖ST-T改變,2例(9.1%)心肌酶譜檢測示AST、LDH、CK-MB明顯升高,血清電解質基本正常,1例(4.5%)合并心包積液;皮膚損害4例(18.2%),表現為多形性皮疹(斑丘疹為主);并發關節痛1例(4.5%);有消化系統癥狀8例(36.4%),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6例(27.3%),表現為腹瀉、腹脹、腹痛5例(22.7%),肝腫大伴ALT增高但無黃疸2例(9.1%),2例(9.1%)出現腹腔積液。出現泌尿系統癥狀1例(4.5%),表現為鏡下血尿、蛋白尿、BUN升高。并發中耳炎1例(4.5%)。17例中2個臟器受損者8例,3個臟器受損者5例,3個以上受損者4例。
1.6 影像學檢查 X線胸片提示:雙側肺間質肺炎3例(13.6%),單側肺浸潤19例(86.4%),大多數在肺下葉,其中8例(36.4%)肺實變。22例中4例(18.2%)肺不張,胸部CT顯示:3例右上肺不張、1例右中葉肺不張,1例(4.5%)支氣管擴張。其中,3例(13.6%)為肺實變、胸腔積液、肺不張并存。13例(59.1%)胸腔積液,2例大量胸腔積液,11例少量胸腔積液。
患兒入院后,給予吸氧、鎮靜、降溫、霧化平喘等對癥治療,并均輔以中草藥口服。病原學未確定之前,給予大環內酯類(阿奇霉素或紅霉素)靜脈滴注,3例白細胞升高患兒聯合應用頭孢類(頭孢呋辛)抗生素。大部分患兒(17例,77.3%)單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正規治療7天后效果不佳,仍持續高熱、劇烈咳嗽,在血清肺炎支原體IgM抗體陽性后確診為支原體肺炎,加用甲基強的松龍2mg/kg·d-1靜脈滴注,一般連用3~5天,部分患兒停激素后體溫反復,改潑尼松2mg/kg·d-1口服治療,并逐漸減量,療程約2~3周;5例患兒聯合應用丙種球蛋白200~400mg/kg·d-1靜脈滴注,連用3~5天;部分病例聯合應用利福平。治療1個療程(1周)取得明顯臨床療效后仍至少繼續應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1~2個療程,總療程3周左右。肝功能異常的給予肝泰樂保肝治療,心肌酶譜及心電圖異常者給予果糖及維生素C營養心肌,部分合并肺不張、肺實變者給予纖維支氣管鏡支氣管灌洗。
用藥3~10天患兒熱退,肺部羅音消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癥狀改善。心臟癥狀及肝腫大于治療5天內消失,心電圖于入院后1周檢查恢復正常,心肌酶2周后檢查正常。1例合并心包積液患兒經治療10天后復查超聲心動圖治愈。1例腎功能異常者經氧療、改善循環及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于1周內癥狀改善,BUN恢復正常。合并少量胸腔積液、腹腔積液的患兒經治療1~2周后治愈,另2例大量胸腔積液加用胸腔閉式引流后治愈。1例支氣管擴張治療4周后復查治愈。8例肺實變在用藥2周后明顯改善,3~4周后復查基本治愈。4例肺不張經治療4周后明顯好轉,3例行纖維支氣管鏡支氣管灌洗治療,6個月后隨訪均治愈,無一例閉塞性細支氣管炎。除3例患兒因行纖維支氣管鏡支氣管灌洗轉院外,其余均治愈出院,住院時間8~32天,平均16天。
支原體(MP)是介于病毒與細菌之間的一種特殊微生物[2],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近年來支原體肺炎感染率逐年上升,成為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常在托幼機構、學校及家庭引起傳播,每隔4~5年可引起地區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季發病為主。近年來重癥支原體肺炎和嬰幼兒的發病率亦有增加[1~3],但發病高峰仍以學齡期及學齡前兒童為主。本組22例發病年齡段主要在7~12歲,平均年齡7.4歲,與張冰等[4]報道的發病高峰年齡相近。支原體肺炎一般起病緩慢、病情較輕,以咳嗽為主癥,體征少,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效果好,或有自限性病程。但近年發現,兒童支原體肺炎患兒胸部Χ線片中大片狀陰影和肺外并發癥發生率均有增高,說明近年來MP肺炎病情加重,難治性、重癥MP肺炎病例明顯增多。其機制尚不清楚,考慮可能與支原體存在的耐藥性、支原體毒力的變化及兒童體質增強、機體炎癥反應過度及因子大量產生等因素有關[5]。重癥患者除呼吸系統外,還累及其他系統。本組22例中,17例有不同程度的肺外表現,占77.3%,其中6歲以上兒童10例(45.5%),兒童比嬰幼兒更易發生肺外表現。支原體感染肺外表現近年逐漸受到重視,目前認為免疫因素起主要作用。其發病機制可能是由于MP抗原與人體心、肝、肺、腦、腎及平滑肌等組織存在部分共同抗原,當支原體感染后可產生相應的自身抗體,并形成免疫復合物,引起呼吸道外的其他靶器官病變,出現累及相應肺外系統的表現。此外,缺氧也可使重要臟器功能受損。支原體是原核生物界中的最小微生物,含有DNA和RNA,無細胞壁,對作用于細胞壁生物合成的藥物不敏感,應選用能影響DNA、RNA或蛋白質合成或細胞膜完整性的藥物治療[3],目前主要以大環內酯類藥物為主,兒科臨床以紅霉素、阿奇霉素最常用。頭孢菌素類、利福平能抑制蛋白質的合成,對支原體有效。單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1周以上效果不佳,此時可聯合應用抗生素治療,重癥MPP加用利福平治療,療效觀察較單一應用阿奇霉素為佳。
總之,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須及時綜合治療,一旦診斷,除足量、足療程應用敏感抗生素外,如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頭孢菌素類、利福平,早期應用激素和或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可積極防治并發癥,且預后良好[5]。目前對于重癥MPP的診治研究尚在探討階段,須進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