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宇
(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
四川省擁有為數眾多的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還有不少未納入保護系列的古鎮村落。在關注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應深刻意識到名城古鎮的景況并不樂觀,保護現狀令人堪憂。
根據調研走訪可以看出,名城古鎮普遍存在傳統格局與風貌特色急速消失的問題。許多城鎮歷史上存在的傳統格局,如城鎮布局、街巷空間、路網水系、山水格局等,以及具有特色的城鎮風貌,如建筑風格、體量關系、地標建筑等,被不恰當的改造、遮蔽、廢棄,個別甚至被破壞、拆除。比較突出的問題還包括由于城鎮發展被與傳統風貌不相協調的環境環繞包圍。文物保護單位被孤立,喪失了應屬于紫線保護控制范圍相鄰的建筑空間環境;許多歷史街區或古鎮村落,被大量新建的呆板磚房合圍。這些都導致了名城古鎮傳統格局與風貌特色的模糊、弱化、空泛,及至消失。
四川省現在強調保護的歷史文化名城古鎮,多數是明、清、民國時期以來的傳統城鎮,建筑遺存多數已歷經百年滄桑。加之傳統竹木、磚石結構對四川潮濕多雨環境的耐受力不利,除個別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外,多數建筑年久失修、質量較為低下。特別是構成歷史文化街區的大量傳統民居建筑,通常未被納入文保單位,沒有任何保護資金投入與來源,僅靠住戶自身根據使用需求,作家庭作坊式的小裝修、小改造,對整個街區和歷史地段的保護無益。
一段時期以來,因“舊城改造”導致建設性破壞,很多名城古鎮建設走過彎路,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這種掠奪式的開發如同家族沒落時期,要依靠變賣家藏古董以度日,為發展經濟導致的城市歷史文化資源建設性破壞似乎成為必須付出的代價!
許多欠發達的城鎮,由于經濟基礎薄弱起步較晚,以對歷史文化資源投入最小的消極保護模式居多。許多文保單位將大門關閉了事,任它風吹雨打;居民住戶改造只要不找管理部門要資金,就隨他去建房;或是只要層數、高度、面積等簡單量化的指標符合要求,材質色彩、風格形式等都不再過問。這造成了許多歷史文化街區里存在數目可觀風格沖突的“現代”建筑。
四川是一個多山區丘陵的省份,許多地域還保留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但這些城鎮多數地處偏遠、經濟發展落后、人文風尚內斂。由于沒有開發資金、缺乏開發意識,還難能可貴的保留下許多歷史文化遺存。最近公布的歷史文化名鎮多數屬于此列。在構建和諧小康社會的政策背景下,在已經取得可貴的名城古鎮保護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現在開始科學、有效的采取嚴格保護、合理利用的措施正逢時機。
本文所指風貌整治Townscape Rehabilitation,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確定的“整治”含義一致,即指為體現名城古鎮風貌特色所進行的各項治理活動。風貌整治突出的特點在于針對現狀開展治理。這首先否定了對名城古鎮大拆大建的粗暴改造方式,更不是不切實際的復古理想主義。本文所注重的是關注現狀——現狀格局、環境、景觀、交通、路網、風格、型制、體量、色彩、基礎設施……
(1)傳統城鎮格局是城市最有特色的宏觀圖底。這樣的格局包含周邊環境、景觀要素、傳統風水要素、建筑布局關系、路網交通關系、山體水系等。但是應該看到,名城古鎮之所以“古”,在于農業社會時期,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古人對于自然的索取和開發力度遠遠小于現代人類。因此名城古鎮歷史上的人口增長、物質需求通常都自發限定在城鎮環境容量之內的,一旦有所突破便會尋覓生存空間另謀發展,比如分家、搬遷、移民。
進入工業社會后,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名城古鎮空間飛速發展,城鎮人口快速增長,名城古鎮再也不可能如象傳統緩步推進模式那樣自然生長的發展;代之以滿足經濟增長、功能需求為特征的功利型發展模式,對自然環境資源的開發也達到了前所未有力度。傳統溫和馴服的利用自然方式不可能滿足現代城鎮的發展要求。所以現在的名城古鎮發展首先就是對傳統城鎮空間的極大突破,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只是在發展過程中,建設部門對于城鎮發展空間的規劃布局充分發揮科學合理的引導控制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2)與我國的城鎮主要發展模式相同,四川多山區丘陵,歷經多年形成的場鎮選址最是適宜的用地,另辟建設用地非常困難。同時舊城的人氣繁華、社區成熟、商業網點等條件更是城市發展的核心源動力所在。這也難免許多城鎮新區發展不得不緊緊圍繞舊城開展。只是這同時也導致了名城古鎮傳統城鎮格局的迷失、混沌與模糊。
(3)風貌整治把控全局的做法首先是梳理總平面布局。尤其是通過總平面布局調整、完善等整治措施,在尋求歷史遺留布局特色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科學布局。對大城市而言,應當充分注重保留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和歷史城區,嚴格保護好文物古跡與文保單位,并高度重視對非文保單位的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再也不能重蹈武斷的消滅小青瓦、粗暴的推倒重來、粗制濫造的新建仿古街等做法。尺度較小的古鎮村落,應充分重視總平面布局中道路交通(車、步、停車、水路等)、山水環境、田園水系、步行街巷空間、景觀節點控制等因素。尤其是新建城區與古鎮核心相接部分,應完善街巷路網系統、改造街巷尺度、或設置適宜的隔離方式,使得新舊城鎮有機相連。
名城古鎮保護區內,許多傳統建筑應通過嚴格保護、修繕、維修、改善等方法予以保留。但是新建城區與傳統風格存在沖突是名城古鎮常見的問題,即使在核心保護區里,通常也遺留少量沒有任何特色的房屋。對與歷史風貌有沖突的建筑物和環境因素進行改建是建筑風貌整治的重要內容。
應該看到,傳統建筑風格從來就不會一成不變,也在隨著歷史緩步演進。這表明了傳統建筑風格在繼承的同時,存在著現代工藝條件下的改進可能。因此對于名城古鎮需要改造風格的大量建筑,應當通過仔細研究、精心設計和地方化的施工加以整治。建筑風貌整治不是簡單的“穿衣帶帽加腰線”,不是單純的屋頂平改坡,不是用現代材料一味的模仿傳統構造。應當在建筑體量、層數、高度、色彩、依據現狀建筑平面的坡屋頂形式、尺度段式劃分、虛實空間對比、細部設計、節點與小品設計等方面加以全面考慮。采取諸如總體高度控制、建筑降層、改坡屋頂、加檐廊、原地落架異地重建、外墻貼材質、外墻涂刷色彩、鋪地改裝、換門窗構件、等“修舊如舊”的措施,以達到折衷樣式的傳統風格建筑。同時,在局部地段內,通過少量風格嚴格推敲、精細施工、“修新如舊”的新建建筑,可以基本實現恢復整合街區內傳統風貌的風貌整治目標。
公眾對風貌整治成果的理解,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基礎設施水平的提高。名城古鎮通常位于舊城之內,市政基礎設施最為落后。供水不足、排水不暢、電力設施老舊、通信能力不足是常見的問題。風貌整治在這些方面應充分結合規劃布局調整與建筑風貌整治開展,完善基礎設施。
風貌整治工程量具有突出的節約造價的優勢。由于大部分工程量避免拆除重建只是針對現狀開展改造,因此總體造價大為節約。但是由于工程量的發生存在較大差異,難以通過施工圖精確控制造價,實際運用以現場工程量收方為主。風貌整治的施工工藝主要是干作業現場制作,材料已普及和做法成熟,施工周期明顯快于大規模砌筑或現澆混凝土。
風貌整治力主避免大規模拆遷,對于居民動遷降低到最小的程度。雖然在規劃與實施階段,出于總體布局考慮,存在少量的建筑拆遷,例如對違章搭建拆除、對超高建筑降層處理、對個別難以實現整治效果極度破損建筑的拆除等。并且出于非物質文化保護的考慮,大量保留本地居民及其住所的做法,為保留民俗精華、傳統工藝、傳統文化提供了真實的活載體。對少量新建建筑,通過商業運作可以注入帶有盈利目的,并兼顧傳統民俗工藝繼承展示表演性質的商家,通過風貌整治,已經在許多名城古鎮實現了較好的社會綜合效益。地方居民從不理解到實施后擁護城鎮建設,歷史文化得到保護,環境景觀得到維護。城鎮歷史文化資源同時做到了合理利用,以旅游休閑產業為代表的服務業帶動地方經濟得到發展。
四川省名城古鎮風貌整治的起源具有自發性,多數風貌整治的啟動初衷來自于具有功利心態的發展旅游、促進地方經濟的考慮。這種利用名城古鎮歷史文化資源的樸素愿望推動了風貌整治的開展與深化。風貌整治首先總結了急功近利的建設性破壞得失教訓,學習參考了國內外“城市美化運動”、舊城改造成功的成果。并且事實上,已經通過實施風貌整治,實現了許多名城古鎮的積極保護與合理利用,帶動了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城鎮經濟實力大大增強。這為城鎮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涌現出通過精細發展、建設自身文化品牌的迫切愿望。城鎮經濟發展模式不再單一依靠一、二產業支撐,需要多元產業維持全面可持續增長。名城古鎮的風貌整治為活躍地方經濟、帶動旅游服務業、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國的歷史文化自近現代以來,苦于急需改變經濟極度落后狀況的需要,一度處于發展停頓的境地。雖然風貌整治是刻意對名城古鎮開展的保護建設,但這種積極的應對措施在科學設計精心組織的前提下,實踐已經證明能夠切實起到讓名城古鎮延年益壽的功效。在當前歷史時期,通過科學合理地開展風貌整治,使得名城古鎮在經歷消極保護、建設性破壞的磨難后,名城古鎮歷史文化傳統能夠走出貧窮的農業社會模式并發揚光大,能夠取得與現代工業、信息技術和經濟文化相協調的成果,能夠健康有機與時俱進繼續發展,得以真正成為子孫后代可以緬懷祖國偉大歷史文化傳統的城鎮空間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