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蓉
(四川省建筑設計院,四川 成都 610071)
建筑是“人類按照自然形象創造自己天地的第一個表現形式”,是一定環境形態延續的綜合效應。環境作為包容建筑空間關系的整體也包容了人們的居住環境。居住環境是一種既定的物質空間,它是由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生理因素、家務因素、文化因素、社會因素等有機構成,并與共同生存于其中的人類相互作用,居住建筑及其環境的主體是人類自家的自我完善。人按照自己的理想、需求和現實可能來創造建筑環境,然后環境再以它自然屬性和人為屬性反饋于人,影響人的行為。人也是自然生態中的一部分?!耙匀藶橹行摹钡慕ㄖO計原則,不單只是滿足“人”的物質欲望,更應該體現出人與環境應有的相互關系
從心理的角度來看,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而居住心理則是研究對住宅空間及其周圍環境的滿意感,安全感,親切感,歸屬感,私密性等心理感受。居住環境設計要使共居住者對住宅系列坦然、可靠、安全、自由、繁忙的工作之后一種真正回到“家”的感覺。一種輕松、溫馨和愉快的心理感覺。根據心理學的原理:人們的心理活動總是由一定客觀刺激引起,而居住環境是人的感覺反映的客觀實現。它屬于客觀刺激物,以適應其變化而創造人的生存的居住環境不同一般的物質生產。所涉及的方面不僅是滿足人類對遮風擋雨,生活起居的物質要求,而且還要滿足人類對心理、生理、審美等方面的精神追求。人們渴望改造環境以滿足人的精神需要,希望對環境進行規劃和設計,使其對人類的狀況反應靈敏并有所回應,就必須去理解并考慮我們自身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住是人類生活的四大要素之一,人生的 2/3時間在住宅及其周圍的居住環境中度過。住宅,小區離不開周圍的環境,室內外環境布局對居住者心理及作為往往產生刺激和影響,人居環境首先要使居住者生活方便、安全,感覺舒適而具有美好的情趣。
住宅是自己的“家”,家的意義在于給人以“歸宿感”。人們的歸宿感是經過一天緊張忙碌的工作后“回到家”的輕松,溫馨,愉快的心理感受,這也是一種自己居住周邊環境暗示和自然識別性。如小區的各種綠化小品,組團的入口,門廊,大樹等,這些具有特色的物形使居住者日久習慣富有親切感的環境標志物,能形成居住者的歸宿感,所以在人居環境的設計中需要從居住者的心理出發,建立一種認知標志,塑造一個生活場景,創造一種親切氣氛,使居住者一見到它們就有我的“家到了”的感覺。歸宿感是積極的心理現象,是居住者抵家前的良好心理準備。
這是一種領有意識,“回到家了”和“這是我家”是兩個相關概念。有歸宿感的人居環境必然由于居住者產生歸屬感這種心理現象。也就是人們認為“這是自己的居住領域”,完善美觀的居住環境布置有助于居住者產生歸屬感,從而樹立起對自己的居住環境的自豪感。優美而又有特色的小區環境可使居住者有“我們的小區”,我家門口的樹,我家的曲廊等等理念。在社會人群構成中,人的歸屬感也是一種心理要求,也是一種安全感。
隨著城市的進程,城市人口密度越來越高,建筑物越來越密集。見到的藍天綠樹少了,人們會感到越來越離開了自然,生理上造成不利,擁擠是不愉快的的,心理上受到壓抑是消極的,造成人們的心理負擔。在人居環境中,人需要大自然的景色來調劑精神,需要大自然作為審視對象,需要創造條件讓人們接近自然、親和自然,因此要強調人居環境的綠化規劃。提高綠化覆蓋率促進自然生態的良性循環,綠化庭院,清新的空氣既有利于居住者的身體健康也有利于居住者的心理健康。如夏天,植物蔥郁的青綠色可令人心緒寧靜,感覺涼爽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據調查,人在綠色的自然環境中脈搏比在鬧市中每分鐘可減少 4~8次;在秋冬,植物莖葉和果實為偏暖的蔥綠。橙色可使人感到溫暖而愉快。居住區的環境力求表現自然融為一體。室外環境自然化并將其“大自然”引入室內,力求自然和人造環境之間的和諧使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得以輕松自在地領略自然景觀,也創造一個使居住者更加自然地活動,散步,交往 和休息觀賞的條件,對大自然的向往是我們設計中應為居住者提供布置創造的條件。如小區庭院是居住者接觸自然、參加社會交往、進行各種余暇活動的場所。其設計可根據環境心理學原理,體現居住者的生理、心理特點和行為需求,使在此居住的人們樂于停留其中,并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如亭、臺、水景、雕塑、綠地等的設計符合居住者們的審美情趣,空間設施的尺度應親切宜人,體現設計的人性化,空間形象簡潔明快,體現時代美感的同時繼承傳統文化,使在此居住的人們在此觀賞、游覽的同時能產生回歸自然的感覺。
私密性即個人(或家庭)在某些情況下要求所處環境具有隔絕外界干擾的作用,人們在室內環境中的生活、生產活動,也總是力求其活動不被外界干擾或妨礙。不同的活動有其必須的生理和心理范圍與領域,不希望輕易地被外來的人與物所打擾,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環境。從而在獨處情況下能表達自我感情,進行自我評價,即個人(或家庭)希望有控制,有選擇地與他人交換信息的自由。人們居住的環境中要保障個人與家庭的私密性即排除噪音和外界視線干擾。在設計過程中創造出非常適宜的私密空間。
在目前人們對居住小區的物質和精神要求日益提高的情況下,人居環境的私密性體現在具體的居住者行為中有生活性行為、社會性行為、家務性行為和文化性行為。在生活性行為中私密性要求高,如盥洗,更衣,患病,排泄等,而社會性、家務性和文化性行為私密性要求為一般或不高。
故在居住設計中應設為每個居住者提供不受干擾和侵犯的個人空間。人居環境的私密性可以歸結為居住者的某種自由度,他可以從視覺上或者聽覺上象征性實質性的開放或者關閉外界對居住者的影響。住宅私密性梯度為:公共性——街道及鄰里街坊;半公共性——住宅小區門廊,門廳;半私密性——客廳,起居室,陽臺,入戶花園;私密性——主臥室,臥室,衛生間。
居住者對住宅的私密性心理,反映在視覺和聽覺上對鄰居以及外界環境的隔絕與防范。創造人居環境的私密性是現在生活方式的一項要求,涉及在相應空間范圍內包括視線、聲音等方面的隔絕要求,設計中提供一些隱蔽的圍合空間是必要的。
環境是人們情緒與情感的調節器,充滿生活情趣的建筑內、外環境相互作用,是一種“創造與被創造的關系”,人創造了環境,環境對人又以潛移默化和暗示的心理效應的作用而又反施于人,使人在環境的熏陶下被塑造。所以,建筑環境應該以正誘導對人進行作用,使人從環境中得到有益的啟迪、富有想象的參與、民族的認同,而從中獲得滿足。建筑是為人而建。人居建筑心理特別也是面向人及與人相關的環境。這樣才能設計出更符合人的精神與物質需求的建筑。21世紀的人居建筑特征是具有舒適性,生態性,信息性,文化性,人居建筑的本質是為人服務,為每一個居住者提供靈活的更好的與大自然接觸,以綠色生態居住為基礎同時充分利用陽光,通風與自然地理景觀和人文環境相對接,更健康,更環保,更節能的居住環境,最大程度的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與共生。
[1]饒戎.綠色建筑[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2]相馬一郎,佐古彥順.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3]孫金樓,柳林.住宅社會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
[4]樂國安.社會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