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煥春 中國工程院院士
據2006、2007年的統計,歐洲的豬肉產量達到了2 523.9萬噸,亞洲達到了6 231.1萬噸,全球豬肉產量是10 638.3萬噸。
2007年中國的豬肉人均占有量為46.10 kg。美國為33.18 kg,新西蘭為11.80 kg,荷蘭為80.98 kg,法國為32.92 kg,丹麥為328.2 kg。在美國、新西蘭、法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因為飲食習慣的原因,所以食豬肉本身較少。
2007年我國出欄豬7.13億頭,占世界總出欄量的51.33%,豬肉產量6 115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52.6%,2007年亞洲的豬肉總產量為6 300萬噸,作為亞洲的兩個超級大國,中國和印度,其中印度以食用牛羊肉為主,所以亞洲的養豬業主要集中在中國。
1952年,中國的豬肉總產量301萬噸,人均豬肉占有量為5 kg。相對于2007年無論是總產量還是人均占有量都有了很大的增長。
根據最近3年來全球和國內對豬肉的消費增長情況來看,可以預見未來我國的畜牧業還是以養豬為主,其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對食品動物來說,豬的飼料轉化率最高,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有限的國家,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我國人民的膳食結構是以豬肉為主的國家,豬肉有龐大的市場需求。所以中國的養豬業不會存在朝陽產業或者夕陽產業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怎樣把豬養好,我想決定養豬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養好種豬和商品豬。首先是種豬,我國的年出欄豬占到了全世界的50%,卻需要長期從國外引進種豬,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并不合算。所以我們要進行豬的育種。我國原有的一些地方品種,本身就具有優良的生產性能,過去因為飼料營養跟不上,所以這些性能沒有發揮出來,現在這些性能在有些地方已經被發現并且被利用。我們可以利用對外來豬的選育,配合本地優良品種,做到外來品種本地化,本地品種國際化,兩者結合進行創新。選育出優于進口種豬的品種。
2.飼養方式與飼養模式的轉變。
現在我國豬的散養量快速下降,迷信大規模養豬。我認為中小型規模化養豬是未來的趨勢, 300~500頭這樣的中小型豬場是方向。萬頭以上的大規模豬場要適度發展,因為這樣的豬場在疾病防控和環境方面存在很大的風險。
在飼養模式方面,全封閉、自動化養豬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要農業施行工業化,跳出“三農”的圈子解決“三農”問題。實施種養結合,舉一個例子,一個萬頭豬場,1 200畝地,建有沼氣系統,沼氣用來發電,沼液用于施肥,這樣不僅提供了電力,同時還減少了化肥的使用,改善了土壤。
3.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動物傳染病的傳播分為3個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動物。我們目前在應對動物傳染病方面,往往太注重疫苗免疫和保護易感動物,而忽略了傳播途徑,忽略了進行深入細致的病原學研究。
對于經常發生的烈性傳染病,我們要用疫苗進行凈化,做到免疫無病動物,減少發病,然后對帶毒動物和不帶毒動物進行分開管理,逐步淘汰帶毒動物,建立健康的動物群體。
對于新發的傳染病,要做到早、快、嚴、小。即早發現,快速應對,嚴格處理,小范圍撲滅。
對于傳染病總的治療理念是:少打針,少用藥,環境友好,綠色健康養殖。
少打針,即少打疫苗。機體淋巴細胞產生的免疫應答是有限的,過度使用疫苗,破壞了機體的免疫系統,無法達到免疫的效果。
過度用藥,使耐藥性產生速度加快,然后加大用量,造成惡性循環。最近出現的超級細菌就是過度用藥造成的。
環境友好,在外部上實施種養結合,全封閉,全自動化養殖。在動物體內環境上提高機體自身免疫力。結合以上三點做到綠色健康養殖,保障我國的豬肉供給。
1.疫苗的創新。現在的疫苗研究不僅要關注特異性免疫,還要加強非特異性免疫的研究。此外還應加強細菌細菌性疾病基因血清學的研究,隨著抗生素耐藥性的增強,使用受到限制,怎樣用生物學的方法對細菌性疾病進行預防和治療已經成為一個方向。
2.診斷試劑的創新。診斷試劑要遵循特異、敏感、簡便、快速、便于操作的原則。此外應加強鑒別診斷的研究,區分混合感染。
3.化學藥品的創新。化學藥品創新的要求是安全、高效、低毒、無副作用、價廉物美。對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新型天然活性物質進行分子結構研究,然后用于生產。
對于中國的養豬業,我們要創新理論,創新知識,創新品種讓它形成新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