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康志美
(山東無棣縣畜牧局,山東無棣 251900)
仔豬水腫病最早發現于英國,是由溶血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腸毒血癥,發病后病豬全身毛細血管或小血管受到破壞,通透性增大,水液外滲過多,造成的以頭部、眼瞼、耳部、肛門等處水腫、共濟失調和急性死亡為主要特征的急性傳染病,又稱豬胃腸水腫或豬大腸桿菌腸毒血癥,俗稱小豬搖擺病,有高度致死性。近年來,隨著畜牧業的發展,仔豬水腫病的發生日益增多,已成為豬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并成為早期斷奶后仔豬死亡的主要原因。給養豬業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多年來仔豬水腫病成為一直困擾著豬場管理者和獸醫的一個頑癥,直接影響仔豬的成活率及豬場的經濟效益。此病病死率在90%以上,以死亡為轉歸,是養豬業的一大危害。因此,及早確診本病采取有針對性、有效的綜合性防治措施,應用一些適用于本病的疫苗和治療藥物,對保證養豬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病原因素本病的病原為溶血性大腸桿菌,革蘭氏染色顯陰性,無芽胞,無莢膜,有鞭毛。引起仔豬水腫病的病原是由致病性大腸埃希氏菌某些血清型引起的,菌群與仔豬黃痢基本相同,有O2、O8、O138、O139、O141等群,以 O139多見。仔豬水腫病是大腸埃希氏菌的溶血性血清型繁殖,產生一種血管毒素,引起特征性神經綜合征。值得注意的是引起本病發生的致病性大腸桿菌并不是外來的或“臨時參加”的。此類大腸桿菌在哺乳期間即有少量存在于仔豬腸道內,但在哺乳條件下并不致病,在適當誘因(如斷奶、飼料突變、天氣變化等)的作用下,引起機體抵抗力下降,特別是胃腸功能紊亂,腸內的微生態平衡破壞,促進了溶血性大腸桿菌在仔豬腸道內不斷繁殖,產生毒素。經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后逐漸在仔豬體內積聚,引起毒血癥,毒素積聚到一定程度,就引起仔豬發病,導致死亡。
(二)母源性大腸桿菌性抗體因素仔豬出生后,母源抗體的傳遞是通過小腸吸收以母乳而獲得。母源性大腸桿菌性抗體在仔豬體內維持時間是7~35 d,所以斷奶后易發病。
(三)消化功能不健全仔豬消化器官容積小,發育也不完善,胃不分泌淀粉酶,小腸和胰臟分泌的消化酶也很少,不能充分消化吸收飼料中的營養物質,未被消化的蛋白質(尤其是植物性蛋白質)進腸道后引起過敏反應,腸絨毛受到損傷,消化功能下降造成消化不良和腹瀉,再則未被消化的蛋白質、淀粉及未能被吸收的氨基酸在腸道內又成為細菌良好的培養基,使微生物菌群發生改變,某些溶血性大腸桿菌大量增殖并產生毒素形成致病因素,又因仔豬母源抗體來源終止,自身免疫系統尚未健全,抗體水平降低,細胞免疫受到抑制,抗病力減弱,不能有效抵抗病菌及中和毒素,引起豬水腫病發生。仔豬階段,豬胃腸內缺乏胃蛋白酶和游離鹽酸,難以消化蛋白質,特別是植物性蛋白質。如飼料中添加過多的豆粕,由于豆粕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物凝血素,后者會損傷小腸絨毛,一旦絨毛被損傷便會降低蛋白質的吸收,前者則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引起蛋白質分解吸收,一般情況下初喂這些飼料還不至于發病,到中后期,由于蛋白質不能徹底分解,使腸內容物腐敗、發酵,刺激腸末梢感受器蠕動增強,從而引起腹瀉、消化不良。繼而發生水腫病,因營養過剩而引起的水腫病多數歸于死亡。
(四)斷奶對豬的應激隨著日齡的增長,仔豬腸胃內的消化酶不斷增加,但由于斷奶應激,各種消化酶的活性有所下降。從而使消化生理功能失調,導致腸道菌落失調。而早期斷奶應激可降低仔豬體內循環抗體的水平。抑制細胞免疫力,從而導致溶血性大腸桿菌過度繁殖產生毒素,被機體吸收后而發生水腫。
(五)飼料因素目前,有的飼料廠家為追求高蛋白、高產出的精飼料,使得飼料蛋白水平過高,而早期斷奶仔豬的消化生理特點決定了對植物性蛋白質的消化能力差,較多飼料蛋白進入腸道后發生腐敗,對消化器官組織產生傷害,導致消化不良和腹瀉,未消化的蛋白質或未被吸收的氨基酸進入腸道后,導致腸道微生物區系的紊亂而利于本菌繁殖產生毒素,誘發該病。飼料中維生素E、硒的缺乏;維生素E和硒在機體內共同參與機體的抗氧化防御體系,保護細胞和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免受脂質過氧化物游離基的破壞,兩者有復雜的補償和協同作用,機體缺乏時,免疫器官正常結構遭到破壞,抗病力減弱,引起仔豬營養不良,消化酶活性降低,影響消化道正常生理機能,腸道菌群失調,從而為某些致病性大腸桿菌的增殖、附著和毒素產生與吸收創造了條件。
(六)飼養條件仔豬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規律性,嚴防突然改變飼養條件及飼養方式,尤其在某些關鍵時刻更應該注意,如:斷奶前后,生喂料突然改為熟喂料,或熟喂料突然改為生喂料,不定時定量,忽飽忽饑,偶爾喂一頓酸食或喝一頓涼水等。因為這些條件極易使腸道微生物群發生平衡失調,導致溶血性大腸桿菌過度繁殖產生毒素,被機體吸收后而發生水腫。
(七)其他因素其它誘因如某些豬場仔豬過早斷奶、環境改變、疫苗接種、氣候突變、運輸、冷熱刺激等應激原刺激仔豬機體也能使其對病原菌的抵抗力減弱,引發消化不良和腹瀉,致使腸道正常菌群體系失調,也就導致大腸桿菌等有害菌大量繁殖,造成水腫病的發生。
仔豬水腫病主要發生在斷乳前后的仔豬,尤其是某些豬場仔豬生長快、體質健壯和飼喂蛋白質含量較豐富的仔豬易感染。該病的發生季節性不強,但以春、秋、冬及天氣驟變時多發。發病后,常反復不斷流行,可蔓延至全窩、附近豬圈及全村,呈現較強的傳染性及地方性。發病率5%~30%,致死率高達90%以上。發病多是營養良好和體格健壯的仔豬,一般局限于個別豬群,不廣泛傳播。多見于春季的4~5月和秋季的9~10月。該病的發生與飼料和飼養方式的改變,飼料單一或喂給大量濃厚的精飼料等有關。
(一)臨床診斷最急性型,本型少見,突然發病,臥地不起,全身肌肉及四肢抽搐,口角流涎,吐沫,呼吸極度困難迅速死亡。多數見不到癥狀,突然死亡,病程僅1~2 h。急性型,本型多見,常為急性發病,有的食欲減退或完全停止,體溫一般正常,有的高達40.5℃,共濟失調,無目的亂沖、亂撞或作轉圈運動,有的兩前肢跪地,后肢直立或四肢下臥,突然向前猛躍。不能站立或爬行,強迫行走時,四肢亂蹬。有時發生嘔吐,皮膚有水波動感。其主要特征是:眼瞼嚴重水腫,頸部、頭部發“胖”或水腫,其次是神經癥狀:精神迷亂、共濟失調。病程一般12~24 h。慢性型:本型少見,表現頭部、眼瞼水腫明顯,精神萎頓,臥地不起。病初時及時對癥治療可痊愈。最后消瘦、衰竭而死亡,病程2~4 d。
(二)實驗室診斷無菌采集豬的心、肝、淋巴結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上,37℃培養12 h后,在培養基上形成凸起、光滑濕潤的灰白色菌落。鉤取培養基上單個菌落,接種于麥康凱和鮮血瓊脂平板上,37℃培養24 h后,可見鮮血平板上形成邊緣整齊、圓形光滑的白色菌落,周圍有溶血環形成;麥康凱培養基上有光滑、濕潤、凸起的粉紅色菌落形成。取培養物抹片,用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菌體為單個或成鏈排列的革蘭氏陰性球桿菌。將該菌在無菌條件下接種于葡萄糖、麥芽糖、乳糖、蔗糖、尿素的發酵管中,密封后放在37℃恒溫箱中24 h,可觀察到該菌能發酵葡萄糖、麥芽糖、乳糖,不發酵蔗糖,且不能產生H2S,不能分解尿素。
(三)仔豬水腫病應與貧血性水腫和缺硒性水腫相區別一般來講,貧血性水腫與缺硒性水腫不發生神經癥狀。仔豬水腫現象,除大腸桿菌引起外,以下幾種情況也能引起仔豬水腫病。①鉤端螺旋體病,由鉤端螺旋體引起,多發于中小豬,其頭部、頸部或全身皮下水腫,出現黃疸、便秘、尿如濃茶。②鐵缺乏,由缺鐵引起仔豬下頜及腹部水腫,精神不振,日漸消瘦,虛弱,行走無力,可視黏膜發白,血液稀薄,血紅蛋白量降低。③碘缺乏,由缺碘引起仔豬頸部皮下粘液性水腫,新生仔豬無毛,多數在生后數小時死亡,幸存仔豬步樣蹣跚,呈嗜睡癥,甲狀腺腫大。④豬肺疫由巴氏桿菌引起仔豬頸部水腫,嚴重的可蔓延至前肢,呼吸困難,有時呈犬坐勢,皮膚有小點出血,黏膜發紺、便秘、下痢、血便。
(一)減輕仔豬斷奶后營養應激的影響合理的早期斷奶可提高母豬的繁殖能力,加快仔豬的生長。但早期斷奶對仔豬來說是一種應激,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母子分離的心理應激;二是仔豬從分娩舍到保育舍的環境應激;三是仔豬營養從母乳轉向飼料的營養應激。國內外專家對這3種應激都作了一些研究報道,其研究結果表明,這3種應激中以營養應激最為強烈,影響也最大,而心理應激和環境應激的影響則較小。為此,則應在斷奶前及早開始補料來過度適應。實踐證明,從7日齡開始,用乳豬料誘食,使仔豬在斷奶前能適應植物性飼料。胃腸消化機能得到適應、鍛煉和加強,斷奶后1周內不要更換飼料,1周后采取逐漸換成仔豬料的方法,可以減輕仔豬斷奶后營養應激的影響。
(二)降低仔豬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仔豬早期斷奶后胃酸分泌少。各種蛋白酶的活性低,尤其不適應植物性蛋白質高的飼料。因此,斷奶后3周內仔豬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不應高于19%,其中植物蛋白不應高于15%。
(三)補鐵仔豬常常發生缺鐵性貧血現象,缺鐵性貧血不僅影響仔豬的正常生長發育,還會引起繼發感染大腸埃希氏菌,導致腹瀉和水腫病的發生。為此,仔豬應在3日齡內股內側注射牲血素、鐵鉆針、豐血寶等補鐵補血劑。
(四)補硒在飼料中添加亞硒酸鈉—維生素E添加劑,或肌肉注射亞硒酸鈉注射液,亞硒酸鈉—維生素E缺乏,機體免疫器官遭到過氧化物破壞,使機體抵抗力下降,并改善飼養管理,不僅可以預防白肌病、仔豬肝營養不良和桑葚心等病的發生,而且還對仔豬水腫病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五)藥物預防常用的藥物有桿菌肽鋅、土霉素、金霉素、痢特靈、喹乙醇、新霉素、喹諾酮類、磺胺類等,使用藥物飼料添加劑,對預防仔豬腹瀉和水腫病有一定效果。
(六)疫苗預防目前國內已有許多科研單位和廠家研制生產水腫病疫苗和預防仔豬黃、白痢的菌苗,所有這些疫苗都可預防仔豬的大腸桿菌病。我們采用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生產的K88、K99基因工程苗在仔豬斷奶前、后給仔豬皮下注射1/4頭份~1/3頭份,發現不僅使仔豬斷奶后腹瀉降低了90%以上,而且仔豬水腫病的發病率明顯下降。我國采用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微生物室研制的仔豬水腫、副傷寒二聯滅活菌苗(中試產品),給臨產20 d的懷孕母豬和15日齡以上的仔豬每頭肌肉注射2 ml,使仔豬水腫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下降了約30%。因此,應用疫苗預防該病效果明顯,費用也較低,值得大力推廣。
(七)斷奶前后驅蟲在仔豬斷奶前后使用各種驅蟲劑驅蟲,可以避免寄生蟲侵蝕腸黏膜,防止大腸桿菌侵入破損腸黏膜,從而可減少仔豬水腫病和腹瀉的發生。
(八)消滅傳染源隔離病豬,搞好豬舍衛生,每天清理糞尿,定期嚴格消毒,圈舍內不積尿,不存污水,安裝自動飲水器等都有利于控制本病的發生和流行。
(九)水腫病的治療仔豬水腫病難治,但不是不可治,治療的關鍵是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臨床實踐證明,使用抗菌消炎藥加維生素C,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同時要盡量減輕對病豬的驚擾。控制全身癥狀將磺胺嘧啶鈉按每千克體重20~25 mg和50%葡萄糖10 ml混合耳靜脈注射,硫酸卡那霉素2~4 ml、維生素C6 ml、維生素B 2~3 ml和50%葡萄糖10 ml混合一次耳靜脈注射,每天2次,連用2~3 d。消除水腫應選用20%甘露醇100~150 ml耳靜脈注射。保護心臟用10%安鈉咖4 m1肌肉注射。鞏固預防對病情好轉的仔豬,為鞏固療效可選用氫化可的松20~50 rag,或慶大霉素6萬~8萬單位肌肉注射,每天1次。為了預防同窩仔豬發病,選用磺胺嘧啶鈉片劑喂服,每頭每天1~1.5片,連服2~3 d。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