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延鳳,王允寶,趙丙偉
(臨朐縣水利局,山東 臨朐 262600)
臨朐縣多年平均降雨量為704.8mm,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 5.57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3.72億 m3,地下水資源量為2.28億m3。多年平均水資源可利用量為3.22億 m3,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為1.75億m3,地下水可利用量為1.46億m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642.3m3,占全國人均占有量的27.9%,屬于缺水區。
1.2.1 年內分配不均
由于受氣候和季風的影響,使降水量有明顯的季節性。冬季多刮西北風,寒冷干燥,降水稀少;春季暖空氣團開始活動,多刮西南風,春旱嚴重,夏季因受熱帶海洋性氣候控制,盛刮南風,濕潤多雨,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季節。全年降水多集中在汛期(6~9月)。一般情況下,汛期降水量約510mm,占全年降水量的72.3%。
1.2.2 年際變化大
通過多年降水量的資料分析,豐水年的降水量一般為最少降水年的3.1~4.0倍,最大年降水量與最少年降水量極差為958.1mm。受降水年際變化顯著的影響,水資源量年際有很大差異,就彌河而言,最大洪水流量為2870m3/s,最小流量為0.2m3/s,下游出現干枯。降水量的變化卻呈現出連枯連豐的特點,周期一般10年左右,通過1956~1999年降水資料分析,1971~1980年降水量偏大,年平均為823.3mm,而 1981~1989年降水量偏少,連續干旱,平均年降水量為521.2mm。
1.2.3 地域分布不均
受氣候、地形、地貌影響,降水與徑流有明顯的地域差異,總的特點是:南多北少,山區多于平原,以沂山為多雨中心。南部九山、沂山等地年平均降水量在756.8mm以上,北部平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649.3mm左右。
地下水資源的分布受降水補給和下墊面條件的影響,其年際、年內變化與降水量基本一致,其地域分布主要受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巖性、地質與水文地質的影響。
1.3.1 地表水開發利用現狀
建國以來,該縣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其中,現有大型水庫一座;中型水庫4座,小(一)型水庫24座,小(二)型水庫116座,塘壩361座。全縣總庫容達到30827 億 m3。
1.3.2 地下水開發利用現狀
從70年代開始,地下水開發主要依靠機井,機井灌溉水量占總灌溉水量的1/2以上,人口吃水幾乎全部利用地下水。到目前為止,全縣大口井已達到1300多眼,機井4000多眼,其中深井400眼,純井灌面積1.14萬 hm2,年開采地下水12000萬 m3。
1.3.3 污水處理情況
隨著工礦企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業污水和生活廢水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對部分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對人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威脅,這一點已引起了縣領導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為此,臨朐縣自1997年10月建成了污水處理廠一處,設計日處理污水能力 5萬t,現實際日處理污水3.5萬t,達到濰坊市污水排放標準,處理后的污水部分用于灌溉。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越來越大,加之近幾連續干旱,降水量和徑流量不斷減少,水資源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平水年份,水資源量可能略有剩余,遇到偏旱年份,大量農田、果園得不到有效灌溉,缺水量可達 5000多萬m3,甚至有的村莊吃水也有困難,水資源量的嚴重不足,直接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
由于水資源緊缺,其他措施又跟不上,片面的開發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連年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出現超采現象,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問題。
全縣多年平均地表水可利用量為1.75億m3,只占地表徑流量的43.3%。灌區渠系配套不完善,防滲渠道少,加之管理不完善,浪費水嚴重。
全縣大多數水利工程須除險維修加固,近35%的小水庫淤積嚴重,多數工程已達不到設計的效益標準。因此,在攔蓄能力本來就低的情況下,致使大量地表水資源白白浪費掉。
由于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侵染,使該縣部分水資源質量不斷惡化,據監測分析,彌河自句月湖以上為三類水,以下為五類水,由于污水入滲,使沿岸地下水受到污染。另外一些小型化工企業,污水未加處理,直接排放,這些污水沿河溝流向下游,逐漸滲入地下,使附近地下水嚴重污染,直接威脅人民的身體健康。
臨朐縣山丘地形復雜,相對高差大,坡度陡,土層薄,植被覆蓋率低,加之亂開濫墾荒山,特別是陡坡開荒以及修路、開礦、采石等生產活動,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水土流失。據測算,全縣每年流失土壤390.17萬t,帶走土壤有機質 41.34t,流失主要養分氮素 2400t,磷2861t。全縣每年歸槽沙量2.38萬t,淤積水庫,抬高河床,縮短水利工程壽命,降低行洪調洪能力,加大了防汛抗洪壓力。
該縣水資源管理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未經審批,私自打井現象仍比較突出,這樣的黑井一旦打成,就很難再納入統一管理。
3.1.1 利用現有工程,發揮設計效益
據調查,現有水利工程多為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普遍存在工程質量問題,必須進行除險加固,干渠配套等。像嵩山水庫東干渠,若能重新配套,發揮其效益,使冶源、五井等部分農田灌溉優先利用嵩山水庫的地表水灌溉。其次再合理開發本區域的地下水。這部分區域也是老龍灣的直接補給區,通過灌溉,同時對該區域也起到補源作用,保證老龍灣的出流量。
3.1.2 截流補源,美化環境
為適應當前縣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城區規模的不斷擴大,彌河城區段河道已建5處攔河閘壩,與原建的句月湖工程連接后,總蓄水量達到450萬m3,水面長8535m,使其成為縱貫縣城區的一道風景線。
3.1.3 建調水工程
到2010年,縣城人口達到16.3萬人,占地 17km2,城區總面積 27km2,日用水量 8萬 m3,城區地下水資源將嚴重不足。2009年老龍灣泉水進城工程已經竣工投入使用,2010年冶源水庫向城區供水工程將完成,兩處工程串聯向城區供水,設計日供水量達5萬m3。
3.1.4 污水回用
緩解水資源緊張局面的另一措施,進一步提高污水回用率。使污水回用率達到60%。
3.1.5 發展節水型的工業和農業
目前多數企業設備陳舊,工藝落后,能耗高,水浪費嚴重,以后凡新建、擴建、改建的工業、企業必須采用節水型工藝流程。
推廣先進的灌溉技術和方法,使灌溉定額降低30%左右。加快老灌區的續建、維修和配套,減少渠道水的跑、冒、滴、漏。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到2010年底渠系水利用系數達到0.70。
3.1.6 防止水土流失和水污染
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已成為兩大公害,加劇了水資源緊缺矛盾,危機人們的生存,建立防止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的生態保護體系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
3.2.1 加強完善水資源管理機構
強有力的水資源管理機構,是水資源管理的前提,這不僅需要精湛的業務技術人員,還要有一只強有力的執法隊伍,努力提高執法人員的自身素質,使每個人都能做到懂法、會用法。同時處理好水政監察和水資源管理的關系,使兩者做到統一執法。
3.2.2 加強水資源的權屬管理
(1)嚴格實行取水許可制度。根據國務院新的三定方案,實現對地表水、地下水、當地水、城市水、農村水的統一管理,嚴格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堅決禁止亂開濫管水資源,對鉆井機具實行統一管理,凡進入該縣境內施工的鑿井隊,必須持技術資質證書和營業執照,先到縣水利局備案,并接受審查,待審查合格后,才能開展鑿井業務。
(2)加強水資源計劃管理。隨著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及降水系列的延長,要不斷完善水資源中長期供求計劃以及年度用水計劃,對超計劃用水和無計劃用水的單位和個人,嚴格按有關法律法規處理。
(3)加強水資源需求管理。貧水區要嚴格依水定產量,依水定產業。城鎮發展規模,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必須考慮當地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逐步建立和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和有償轉讓體制。
(4)加強水資源及水質的管理。加強水源地、取水戶取水、退水水質的檢測,根據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提出保護目標,建立水資源保護區,特別是臨朐縣城區內地下水的保護,以及冶源水庫區域內地表水的保護。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水質檢測。
3.2.3 進一步完善水資源管理的法規體系
水資源管理所依據的《水資源管理條例》、《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等法規,在體系上還不夠完善,還處于初始階段,許多條文僅僅具有規勸和引導意義,而缺乏法律的強制性,處罰大小的量化在實施上缺乏依據性。應根據新《水法》的規定,進一步完善水資源管理的其他法規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