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麗
南京郵電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3
“一寸光陰一寸金”對大學生不再是空論,大學階段是個體自我發展及知識經驗積累的重要時期,而大學式的自主性學習給學生帶來大量的自由支配時間,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時間來學習知識、挖掘潛能、發展自我,關系到學生個人的發展,能否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時間,在有限時間內創造更大的價值,是衡量大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標準。同時,在改革開放時代背景下成長的大學生具有自身的特點和時代的烙印,思想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現今大學生時間管理的傾向和特點,才能診斷出阻礙時間管理的因素,幫助大學生形成有效的時間管理行為,促進他們成長和成才。
時間是一種重要資源,它具有不變性、不可貯存性和無替代性,一天24小時對每個人都相同,但時間管理卻因人而異。個人如何合理地利用時間,挖掘時間潛力,提高時間效率,對時間的使用如何從被動的自然經歷與隨意打發,轉到系統地有計劃有目的地主動分配,這些都屬于“時間管理”的表層內涵。
從更深一層次來看,時間管理的核心是人的自我管理。一個人能否有效地管理時間,不單單是方法和技巧的掌握,還與這個人對時間價值的認識、自身素質及對工作和休閑這些相互聯系的事情的看法有關。第四代時間管理理論,尤其強調目標和方向,這實質上是將時間管理放在人生這一宏闊的背景下,使之與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個人發展聯系起來。這是時間管理的深層內涵,更是其終極價值所在。
因此,時間管理是指面對時間而進行的“自管理者的管理”,管理對象是指使用時間的人。“時間管理”所探索的是如何減少時間浪費,為提高時間效率,對時間進行合理的計劃和控制、有效安排與運用的管理過程。
目前,國內心理學界對時間管理存在兩種觀點:一是黃希庭、張志杰提出了“時間管理傾向”(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他們把個人的時間管理傾向看做是一種人格特征,即個體在對待時間的功能和價值上,在運用時間方式上所表現出的心理和行為特征;二是房安榮、杜曉新等提出了“時間管理技能”(time management ability)觀點,認為時間管理實質反映的是個體的元認知能力。以上二者雖然在提法上有差異,但也存在著共通之處,都認為在時間管理上,技能和策略是重要的,時間管理傾向或能力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高。
因此,“時間管理技能訓練”對時間管理的意義就非常必要了。它要求通過輔導、咨詢、授課等多種形式對個體的時間管理行為進行干預,包括啟蒙時間管理意識、習得時間管理的技能、發展自律能力、克服時間浪費習慣等,其最終目的是為幫助個體形成有效的時間管理技能。
我國大學生的生活環境相對于中學階段要輕松很多。中學的課程安排緊張,師長管理介入較多,學生很少有機會自己支配時間,進入大學校園之后,由于外力突然撤除,使得許多學生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安排時間。同時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發展,育人方向轉型,使大學生可以自由支配時間,一些大學生在對時間和時間管理態度上沒有足夠的重視,缺乏時間壓力,每天被動地完成學習任務,不設置目標,沒有計劃,課余時間更是無所事事。
回顧我國的教育體制,從小學到大學很少有關于時間管理方面的課程或指導,一些大學生受家庭教養方式、家長或老師的影響,雖然能夠意識到時間的重要性,希望能更好的利用時間資源,卻缺乏適當的方法和策略,這些都將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國內對高校大學生的研究主要是圍繞時間管理傾向與成就動機、心理控制源、A型人格、焦慮、應對方式、自尊、自信及學習滿意度的相關而展開的,具體有:
鐘慧(2003)的研究表明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其成就動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即越善于管理時間的大學生,其成就動機就越高;高時間管理傾向者的成就動機得分顯著高于低時間管理傾向者;并且時間管理傾向對成就動機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
張永紅(2003)的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控制源水平與時間管理傾向存在顯著負相關,并且時間價值感、監控觀分量表上的得分與心理控制源水平存在負相關;時間管理傾向高分者和低分者在控制源水平上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
張志杰(2004)等的研究表明時間管理傾向中的時間價值感和時間效能感對大學生的學習滿意度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并且時間管理傾向對大學生的學習滿意度具有顯著的遞增效度。
古玉、譚小宏(2004)就時間管理傾向與自信的相關研究表明時間管理傾向的3個維度均與學業自信顯著相關。
狄敏等(2004)就A型人格與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的關系作了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的行為類型與時間管理傾向存在密切的關系。
陳本友等(2005)對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與焦慮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善于管理時間的大學生的焦慮程度低,高時間管理傾向者的焦慮得分顯著低于低時間管理傾向者。
孫圣濤、姚譽羚(2006)對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與其應對方式、人格特征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認為積極應對方式與時間管理傾向總分及其3個維度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等。
綜觀國內心理學界對于時間管理的研究,存在以下4方面問題:
1)仍然停留在描述性研究的水平上,還很少有干預性研究;
2)在研究對象上,停留在對“70后”和“80后”的研究;
3)在研究類型上,國內現有研究以相關研究為主,而實驗研究則非常少;
4)在研究方法上,以量的研究為主,少見有運用質的研究。
Weinstein等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建立起一套訓練課程,目的是幫助學生成功地駕馭時間,成為一個有效的學習者。結果表明,通過訓練不少學生養成了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學業成績也提高了。證實時間管理技能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高的。
Zimmerman等把時間管理策略作為自我調節學習策略之一,并提出用自我調節學習循環模式來培養學生時間計劃與管理技能。
中島孝志(1999)在總結自己的經驗時提出對工作人員時間管理技能訓練的策略,他認為對于時間管理,只掌握理論是不夠的,還應有實踐精神,一個人通過實踐能夠獲得時間管理技能,改變命運。
在國外,許多大學如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University of Waterloo等早就專門為大學生開設了有關時間管理策略的指導以提高大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而從國外和企業界的實踐看,時間管理的行為訓練可以改變人們固有的時間管理能力。因此,時間管理有可操作的一面,值得深入研究。
有效的時間管理行為包括:一是時間管理意識,包括時間價值感、時間敏感性、對時間的自覺控制、時間管理的情感、動機因素等;二是時間管理的策略,包括設置目標、優先級、計劃和安排、反饋性;三是實時時間管理堅持力,指在具體的情境中時間管理的有效性,其受自律性、堅持力、節律性、效能感等的影響。
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時間管理技能訓練,就得從存在的問題入手,即解決如何強化學生的時間管理意識、傳授時間管理的方法、增強時間管理堅持力等問題。
第一,時間管理的起點是大學生要樹立時間管理的自我意識,強化時間觀念。首先大學生必須意識到時間的短暫及不可重復。其次,成功需要時間資源的投入。個人只有從內心真正認識到時間的價值,才能改變對時間漫不經心的態度和揮時如土的習慣。
第二,理清自身時間消費的現狀,找出“時間竊賊”。通過時間記錄等方法查清楚時間是如何花掉的,然后有的放矢地尋求對策。
第三,澄清自己的價值觀,訂立愿景和近期目標。為自己的發展進行適時的生涯規劃。
4.2.1 良好時間觀念的培養與榜樣引路、環境熏陶、活動深化等密不可分
大學生可以通過借鑒成功人士的時間管理方法、感受良好的時間管理氛圍、體驗有效的時間利用等方式來強化時間觀念,提高時間的使用效率。
4.2.2 團體輔導
通過團體輔導的方式解決時間管理控制中出現的問題。將具有相似問題的學生挑選出來,采取自愿的方式組成小團體,在領導者(咨詢老師)的帶領下,通過專業的技巧與方法,協助大學生獲得有關的信息,以建立正確的認知觀念與健康的態度行為。
4.2.3 為學生開設時間管理培訓課程
在訓練的方式上可以從過程的角度入手,通過培訓課程的方式解決時間管理意識和規劃的問題。
第一,通過培訓,幫助學生懂得:
1)任何事情都不會像你看上去那么容易;
2)辦任何事情所花的時間比你想象要長;
3)問題往往出現在你認為最不會出問題的地方;
4)事情可能出差錯,它就一定會出差錯,而且是在事情最糟糕情況下出現。
第二,通過培訓,引導學生根據SMART原則制訂個人發展目標。
1)目標應當是清晰的,并且是量化的(specific);
2)目標的達成應當有具體測量方法(measurable);
3)目標一定是能達到的;
4)目標應當是跟自己工作相關的(relevant);
5)目標必須有達成的日期(time based)。
第三,通過培訓,督促學生關注不緊急但重要事務。管理學家將繁雜的事務進行了分門別類:A象限是緊急重要事務;B象限是不緊急但重要事務;C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事務;D象限是不緊急也不重要事務。

大多數學生更關注于A象限的事件,這將會使學生長期處于高壓力的學習狀態下,經常忙于考前磨槍和應付老師檢查,這很容易使學生精疲力竭,長此以往既不利于健康也不利于學習。
總之,時間管理傾向或能力對大學生的成就動機、學業、個人成就感、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會產生不同的效應,直接關系到他們未來的學習與工作,關系到他們未來的生活質量。因此,高校應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和實際問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訓練和培養大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促進其人格的健全發展,提高綜合素質。同時大學生也應當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把強化時間管理意識、掌握時間管理的策略、增強在具體情境中時間管理的有效性作為自身素質提高的重要部分。
[1]張志杰,黃希庭,鳳四海,鄧麟.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相關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1,24(6).
[2]劉新秀.高校輔導員的時間管理觀.瓊州大學學報,2006,6(13).
[3]袁湄.中學生時間管理行為訓練的可能性與可為性.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5).
[4]鐘慧.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成就動機的研究.心理科學,2003,26(4).
[5]秦啟文,張志杰.時間管理傾向與生活質量關系的調查研究.心理學探新,2002,22(4).
[6]秦啟文,張志杰.時間管理傾向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相關研究.心理科學,2002,25(3).
[7]張永紅.大學生心理控制源和時間管理傾向的相關研究.心理科學,2003,26(3).
[8]房安榮,杜曉新.學困生與學優生學習時間管理能力的對比研究.外國中小學教育,2003,(3).
[9]丁紅燕.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的干預研究.
[10]翟國興.時間管理的四個時代[J].新東方,2003(z2).
[11]葛梅,張晉光.時間管理:華為成功之法寶[J].商業研究,2005,4(312):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