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意,汪維棟 ,秦 杰
(咸寧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湖北咸寧437100)
“循環經濟”一詞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K.E.Boulding)在《宇宙飛船經濟學》一文中提出來的,他把地球比作一艘宇宙飛船,認為在不借助太空幫助情況下,盡管地球資源系統大的多,地球壽命也很長,但也只有在對資源實行循環利用的情況下,才能實現上述目標。K.波丁格提出了循環經濟的概念和思路,在此基礎上,循環經濟得到極大的發展。
1968年,羅馬俱樂部提出人類增長的極限。1972年.英國生態學家愛德華.哥德爾.史密斯出版了《生態的藍圖》。1976年,日本經濟學家坂本藤良出版了《生態經濟學》等,標志著循環經濟的研究進入生態經濟學階段,把經濟與生存系統相聯系。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撰寫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專門寫了“公共資源管理”一章,探討實現資源的高效率、再生、再循環。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工業發展局在發達國家中提高推廣了3R原則。2005年3月26日~30日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都阿布扎比舉行的世界“思想者論壇”上,有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28名學者共同提出了從3R向5R原則轉變,從而也標志著人類對循環經濟理論的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新循環經濟學階段。此時新循環經濟概念主要是以系統論理論為基礎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把依賴資源消耗的增長方式轉變成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
新循環經濟強調的是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和回收的全程中,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把傳統的依賴資源凈消耗線性增加的發展,轉變為依靠生態性資源循環來發展,從而維系和修復生態系統的經濟[1]。其主要是從社會角度而言的。從自然角度來講,循環經濟可以被定義為:人類的活動不影響自然循環系統內部的良性循環。它主要強調的是人類開采資源不影響資源的再生性。
從社會角度講,循環經濟主要是實現經濟活動“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實現資源低開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最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降低環境的負荷,所以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從自然角度講,其最終目標也是促進和諧,兩者都是為了合理利用資源,其本質是一樣的[2]。
不管是從自然角度還是從社會角度來講,循環經濟都是在利用資源的基礎上開始的。最終也落腳到合理利用、保護資源,見圖1。

圖1 循環經濟模式
流動性資源限定為那些在充分短暫的、與人類相關的時間間隔內可自然更新的自然資源:包括水、大氣、動物和植物、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流動性資源還可以再分為無臨界帶的流動性資源和絕對可更新資源;另一個類型是當使用不超過其再生能力時可無限更新的流動性資源,也可稱為相對可更新資源。但是,有臨界帶的資源有可能被掠奪到滅絕的程度,如果使用的速率超過自然更新的速率,那么此類資源就不可能實際上再被開發,就像任何礦產資源一樣。
自然資源的稀缺性是有限性的反應,但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又有區別,它反映一定時空范圍內自然資源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其原始的含義是指一個社會的資源有限性致使該社會不可能生產出能夠滿足所有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務。其衡量指標主要是通過稀缺度。稀缺度的計算公式為:
x=n/m.
式中x為某種資源的稀缺度;n為某種資源的需求量;m為某種的資源的擁有量。

圖2 石油資源的稀缺度

圖3 煤炭稀缺度

圖4 天然氣稀缺度
從圖2、圖3中可以看出,雖然石油的稀缺度在2005年之后呈緩慢下降的趨勢,但我國3大主要能源的稀缺度總體上是呈先下降又上升的態勢,與我國的經濟、生產力的發展矛盾性更加突出,對經濟的制約性增強。
新循環經濟的核心是建立新的國內生產總值計算體系GDP(綠色GDP),即:
GDP=Ind1+Ind2+Ind3+Ind4-Ip+Cu+If+Iei+Ep,
Ie=(Gp*A 1)/Te*Pr*Rr.
其中GDP為國內生產總值;Ind1為第一產業的增加值;Ind2為第二產業的增加值;Ind3為第三產業的增加值;Ind4為第四產業的增加值;Ip為進口總值;Cu為居民與政府的消費;If為基本建設的投入;Iei為生態修復的投入;Ep為出口總值;Ie為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因子;Gp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A 1為人的享受程度系數(0→1);Te為有益于生態系統技術應用系數;Pr為稀缺資源評價;Rr為資源再生利用系數(0→1)[3]。從上述的式子可以看出,資源稀缺性的程度與生態系統的影響因子成反比,稀缺性的程度與環境有強烈的相關性。
新概念循環經濟它強調的不是開發資源后,注意清潔生產,回收資源充分利用,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它是從自然資源自身角度而言,強調的是在資源開發這個過程中盡量不破壞自然的循環系統,使它處于良性的循環中。從社會角度來實行循環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但從自然角度實行循環經濟,它是社會發展所需資源的基礎,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是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途徑。
[1]彭 秀,陳柏福.新循環經濟的“綠色效率”及其實現機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1):94~97.
[2]劉 波.大興循環經濟與資源綜合開發利用[C].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地學哲學委員會第十屆學術會議代表論文集,2009.
[3]何 青,翟繪景,龔子柱.循環經濟理論新探析-5R理論的創新[J].現代情報,2007(10):32~ 34.
[4]謝高地.自然資源總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沈 鐳.資源的循環特征與循環經濟政策[J].資源科學,2005,27(1):32~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