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振 ,葛 淼 ,黃 倩 ,吳 芳
(咸寧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湖北咸寧437100)
咸寧市作為武漢城市圈的重要成員之一,承擔著全國“兩型社會”建設先試先行的重任。但近年來,咸寧農民增收緩慢、農村經濟落后、農業發展滯后,已經成為制約咸寧科學發展的主要問題。因此,對咸寧農民收入現狀進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咸寧市自1998年12月撤地建市以來,農民收入水平總體有顯著提高,人均純收入從1999年1 012元增加到2008年的4 411元,年平均增長率為9%。
10年來,咸寧市的農民收入來源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圖1表明,家庭經營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來源仍然是主要增長點,但呈逐年下降趨勢。工資性收入雖然比重低于40%,但呈逐年上升趨勢,對農民增收的貢獻越來越大。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比重較小,出現波動增長。

圖1 咸寧市農民收入來源結構變動情況
從表1可以發現2001~2008年咸寧市農民收入存在不平衡,地區間收入差距較大且在不斷拉大。赤壁市的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在各縣市中最高,排在咸寧各縣市第1位,通山縣的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在各縣市中最底,排在咸寧各縣市最后。

表1 2001~2008年咸寧市各縣市農民人均純收入 元/年
1999年~2008年,咸寧市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和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長,但是差距也在逐年拉大。1999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和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是2 798.41元;2008年,差距達到7 117.76元。2008年農民年人均收入比1999年年增長11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140%,城鄉收入差距擴大了近2倍。圖2也清晰的反映咸寧市城鄉收入不平衡,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大。

圖2 咸寧市農民收入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情況比較

表2 咸寧農民收入同全省及武漢城市圈其他城市情況對比 元/年
從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咸寧農民人均純收入自2001年以來,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在武漢城市圈9城市中處于下游水平,一直在七、八名左右徘徊,同時咸寧農民人均收入與武漢等較發達城市相比,其差距越來越大。
2004~2008年,咸寧市人均純收入分別為 2 698 元、2 911元 、3 214元、3 737 元和 4 411元 ,湖北人均純收入則分別為2 897元、3 099元、3 419.35元、3 997元、4 656.38元。咸寧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5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與湖北省經濟中心城市武漢相比,差距甚大。2008年武漢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 349元,咸寧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是武漢的69%。
咸寧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緩慢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同建市前10年的增長速度相比大大降低。建市前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均增長為15%,而1998年建市以來,年均增長僅為9%。
(2)增長速度大大低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9~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5%,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為9%。
(3)同咸寧全面建設鄂南經濟強市目標相比差距較大。目標指出要通過10年的努力,使咸寧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近30 000元。同這個要求相比,目前實際的增長速度明顯偏低。
(1)地區間的不平衡。不同縣市之間的差距不斷拉大,2001年赤壁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是通山縣的1.7倍,而到了2008年達到近2倍。咸寧同全省及武漢的差距不斷拉大。同全省相比,2001年低于全省229元,到2008年拉大到245元。同武漢相比,從2001年的977元拉大到2008年的1 938元。
(2)農戶內部發展不平衡。咸寧農民收入不僅存在地區間的不平衡,建市之后,咸寧市出現了向高收入戶集中的趨勢,高低收入農戶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農村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便開始持續擴大,差異明顯超過城鎮居民。主要原因是農村內部的各項收入構成的變化,農村經濟變得越來越非農化。
由于農業投入不足,水利設施較差。現有水庫病險狀況嚴重,渠道設施毀損嚴重,造成抗洪排澇和灌溉功能不能很好發揮。農業基礎設施嚴重老化,保護地生產面積少,農業生產受天氣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
從目前咸寧市農村的實際狀況看:由于農產品的生產經營過于分散,形不成批量,增加農產品向商品轉化的難度。同時由于生產規模小,一些具備機械化耕作的地方,主要受到分散經營的制約,機械化水平并不高。使得農民存在農業比較效益低的問題,而且嚴重制約了農產品商品化率的提高和農業市場化的發展。
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都在大幅上漲,導致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使得農民種糧積極性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民增收產生消極影響。咸寧市建市10年來,咸寧市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農產品的供應基本處于平衡狀態,豐年有余,導致農產品市場相對飽和,農戶間競爭激烈,農產品價格低迷,最終導致農民的經濟效益下降。
從咸寧市的產業層次看,農、林、牧、漁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結構不合理,農業比重過大,其它比重較小;從咸寧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結構看,主要來源是家庭經營性收入,而在家庭經營性收入中,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占有主要地位,使得農民增收渠道少,加之其附加值低的特點,最終使得農民增收困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從咸寧市目前形勢來看,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依舊偏低,一是農民文化素質水平偏低,小學和初中文化者居多,這與經濟發展市場環境不相適應;二是勞動力技能水平差,謀生技能有限,簡單勞動力謀生占多數,且安于現狀,導致農民的生產力日益下降;三是一些農民的思想觀念落后,長期以來形成的小農經濟意識遠未消除,缺乏創新精神,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弱,嚴重制約著農民增收。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加大農業投入是咸寧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需要,也是解決“三農”問題、建設“鄂南經濟強市”的需要。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增加農業投入,特別在農田水利、道路、通訊和生態環境等方面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切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優化農業投資環境,優化農業投入結構,提高用于現代農業建設的比重。
規模化生產是傳統農業向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必然選擇。依照國家法規政策,鼓勵和引導農民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進行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鼓勵發展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推進土地的產業化、規模化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
農業結構的調整,首先應正確設定功能定位,不斷完善農業產業發展、特色農產品開發以及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根據各地實際,因地制宜,采取“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的方式,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穩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大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力度,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農產品。培育和發展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打造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最終帶動農業結構不斷優化。
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對農民增收影響顯著。咸寧市要加快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特別是要切實落實九年義務教育制度,保證農民子女受教育的權利。不斷完善農民的職業教育體系,搞好勞動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增強農民就業能力。
[1]咸寧市統計局.咸寧統計年鑒[M].咸寧:咸寧市統計局,2009.
[2]湖北省統計局.湖北省統計年鑒[M].武漢:湖北省統計局,2009.
[3]童 俊,彭必源.關于湖北省農民收入現狀的分析[J].農業經濟,2009(4):64~ 65.
[4]喻占元.湖北農業收入現狀及增收緩慢原因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6(6):96~ 97.
[5]李兆能,張春貴.湖北農民收入現狀及其比較分析[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7(3):76~79.
[6]金 炎.安徽農民收入現狀及對策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6):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