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海
(南京金陵科技學院體育部,江蘇南京 211169)
從中、日、韓歷屆冬奧會實力綜合分析看我國冬奧運動的發(fā)展
周國海
(南京金陵科技學院體育部,江蘇南京 211169)
通過對中、日、韓在歷屆冬奧會獲獎情況,體制影響和冬季運動項目分布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為中國冬奧運動發(fā)展提出參考性發(fā)展對策。
中、日、韓;歷屆冬奧會;實力分析;發(fā)展對策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已經結束,作為亞洲體壇的代表,東亞三強——中、日、韓在本屆比賽中的表現(xiàn)還差強人意。與夏季奧運會相比,冬奧會在地域性、受經濟發(fā)展水平制約等方面呈現(xiàn)更明顯的特點。歐洲是冰雪運動的發(fā)源地,歐美爭霸始終是冬奧會的主旋律。

表1 冬奧會亞洲與歐美舉辦與獲獎情況
隨著亞洲國家逐漸重視冰雪運動,以中國、日本、韓國為代表的東亞國家逐步能在歐美人的勢力范圍內爭金奪銀。特別是本屆溫哥華冬奧會,韓國隊以6金6銀2銅的總成績成為亞洲第一,中國隊以5金2銀4銅屈居亞州第二,中、韓兩國均進入獎牌榜前八名,分別為第五和第七。
1.1.1 中國——舉國體制
和夏季項目相比,中國冬季項目的資源不是很多,經過多年的努力逐漸形成了一定的基礎,隊伍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6年前相比,中國冬季項目在本屆冬奧會比賽的成績相當出色,不僅短道速滑等優(yōu)勢項目的奪金點增加了,還發(fā)展出了冰壺和女子冰球等集體項目,中國冰雪運動在這幾年的發(fā)展可圈可點。
近年來,國家對冬季項目的投入加大了,很多項目都建立了國家集訓隊,并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讓運動員到國際賽場上進行交流,在項目發(fā)展的支持力度和投入上都是以前沒法比的。究其原因,冬運中心主任趙英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舉國體制和經濟發(fā)展是支撐中國冬季軍團進步的因素。
1.1.2 日本——注重大眾體育,競技不是重心
日本代表團在冬奧會上曾經成績斐然,1998年長野冬奧會他們在本土作戰(zhàn)獲得5金1銀4銅的出色戰(zhàn)績,但此后成績逐漸下滑。4年后的鹽湖城他們只得到1銀1銅,2006年都靈冬奧會,日本隊希望能奪取8枚獎牌,但是這個昔日亞洲冰雪強國并未實現(xiàn)其強力反彈,只獲得了1枚女子花樣滑冰金牌。
相比冬季奧運會,日本1964年舉辦東京夏季奧運會,是出于恢復民族自信心和向全世界證明戰(zhàn)后復興的經濟實力的目的。此后,日本相繼發(fā)布《體育振興法》和 《關于增進國民健康和體力對策》,使得競技體育在日本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悄然下降,國家體育政策的重點轉向大眾體育,無論是政治家還是普通老百姓,對國際體育競技成績也不再寄予厚望,最終完成了從競技體育到大眾體育工作重心的轉移。
1.1.3 韓國——注重競技體育,強化重點
20世紀70年代初,韓國就開始了在夏季奧運會上對日本的趕超。后來又發(fā)現(xiàn)中國是自己在亞洲最強的對手,于是便開始與中國展開較量。當意識到在夏季奧運會上難以與中國抗衡而在冬季項目上具備較強的優(yōu)勢時,韓國便將目標瞄向了冬奧會,力圖在冬奧會上超過中國。
短道速滑在韓國奧運戰(zhàn)略中的地位首屈一指,而且該項目的確為韓國競技體育的騰飛做出了卓越貢獻。自從1992年第16屆冬奧會短道速滑被正式列為比賽項目以來,共產生32枚金牌,而其中的17枚金牌就被韓國人獲得。本屆冬奧會上,雖然在自己的傳統(tǒng)優(yōu)勢項目短道速滑女子比賽中,被中國女隊全面顛覆而顆粒無收。但在短道男子項目,以及速度滑冰方面,韓國隊依然保持著傳統(tǒng)優(yōu)勢。尤其是速度滑冰上,他們借鑒了短道的先進訓練方法,在本屆冬奧會上狂攬5塊獎牌,標志著韓國人尋找到新的金牌突破口。此外,19歲的金妍兒加冕花樣滑冰女單桂冠,是韓國參加冬奧會74年來贏得的首枚花樣滑冰金牌。

表2 中、日、韓參加冬奧會比較

表3 近3屆冬奧會中、日、韓獲得獎牌表
1.2.1 中國——抓重點與全面發(fā)展相結合
相比日、韓兩國,中國參與冬季奧運會的時間較晚,直到1980年才首次參加冬奧會。但自1992年起,中國所獲獎牌數量在穩(wěn)步上升。2006年冬奧會后,中國已超越日本,一度成為亞洲獲得歷屆冬奧會獎牌最多的國家。
中國冬季運動開展的特點是,抓重點與全面發(fā)展相結合,迄今奪取獎牌的項目為5個大項,獲獎面雖不及日本,但優(yōu)于韓國。而中國獲獎牌的總量雖略遜于韓國,卻又優(yōu)于日本。短道速滑同樣是中國在冬奧會上收獲最為豐碩的項目。迄今中國所獲得的44枚獎牌中,短道項目占了24枚,約占總數的54.5%。中國在冬奧會上另外一個奪獎牌大戶是花樣滑冰。自1994年以來,中國保持著在該項目上每屆均能奪取獎牌的紀錄。
速度滑冰項目中國迄今雖然已收獲了6枚冬奧會獎牌,但往往只是依賴個別尖子選手,尚未形成人才群的優(yōu)勢。這方面較之日、韓兩國存在不小差距;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項目雖然在我國起步較晚,但近幾年來進步顯著;中國的冰壺項目不僅早已具備稱霸亞洲的實力,而且女子冰壺已躍居世界強隊行列。本屆冬奧會上,女子冰壺獲得銅牌為中國又開拓了在冬奧會上奪牌的新領域。
此外,單板滑雪項目也是中國近年來進步顯著的項目。已逐漸成長為世界級選手的劉佳宇本屆冬奧會上獲得U型池項目第4名,與獎牌擦肩而過。
1.2.2 日本——率先崛起,奪牌項目面廣
近代亞洲最先實現(xiàn)經濟騰飛的日本早在1928年便開始參加冬季奧運會,是亞洲最早參與冬奧會的國家。但是,日本在最初幾屆冬奧會上戰(zhàn)績不佳,無力競爭獎牌。直到1956年科蒂納丹佩佐冬奧會上,日本才首次獲得獎牌,由高山滑雪運動員豬谷千春獲得了男子小回轉項目的銀牌。這也是亞洲選手獲得第一枚冬奧會獎牌。而日本和亞洲的第一枚冬奧會金牌是1972年札幌冬奧會上,由笠谷幸生在跳臺滑雪男子70 m級項目上獲得的。在那屆冬奧會上,本土作戰(zhàn)的日本選手還獲得了銀牌和銅牌各一枚,以3枚獎牌的成績創(chuàng)下了當時亞洲國家在單屆冬奧會上獎牌數的最高紀錄。
日本在冬奧會上獲獎牌最多的一屆是1998年在本土舉辦的長野冬奧會。在那屆賽會上,日本共獲得了包括5枚金牌在內的10枚獎牌,日本也因此成為第一個在單屆冬奧會上獎牌數達到兩位數的亞洲國家。到1998年為止的每屆冬奧會上,日本所獲的獎牌數都在亞洲國家中排名第一。但自長野冬奧會以來,日本所獲獎牌數大大減少。進入21世紀后的三屆冬奧會上,日本總共只獲得8枚獎牌(1金4銀3銅),遠遠落后于中國和韓國。
日本迄今所獲得的37枚冬奧會獎牌中,速度滑冰是成績最為優(yōu)異的項目,共獲得了15枚獎牌,其次是跳臺滑雪,共獲9枚獎牌。日本是亞洲四強中在冬奧會上獲獎牌面最廣的國家,獲獎牌項目多達7個大項。
1.2.3 韓國 —拳頭項目優(yōu)勢巨大,項目發(fā)展不均衡
韓國是從1948年開始參加冬奧會的。此后,除了1952年因朝鮮戰(zhàn)爭缺席了奧斯陸冬奧會外,韓國參加了歷屆冬奧會。但直到1992年,韓國才首次獲得冬奧會獎牌。在阿爾貝維爾冬奧會上,韓國還首次摘取了金牌。韓國的第一枚獎牌是金潤萬在速度滑冰男子1 000 m項目中獲得的銀牌,而韓國的第一枚金牌是金琪勛在短道速滑男子1 000 m項目中獲得的。
相比大道速滑,短道速滑項目由于更注重技術和戰(zhàn)術,因此較適合亞洲運動員。自短道項目1992年成為冬奧會比賽項目以來,亞洲國家在該項目上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而戰(zhàn)績最為突出的首推韓國。在從1992年至2006年的5屆冬奧會上,韓國所獲得的31塊獎牌中,有29塊均來自短道速滑項目。其中,1994年至2002年間,韓國所獲得的16枚冬奧會獎牌均來自短道項目。憑借短道項目上的巨大優(yōu)勢,韓國在本屆溫哥華冬奧會后,已成為亞洲在冬奧會歷史上獲得獎牌最多的國家,以1枚的優(yōu)勢力壓中國。
在2006年和2010年的最近兩屆冬奧會上,韓國的獎牌數均列亞洲國家之首,并都進入了世界的前十名。韓國的短道速滑男、女項目實力都較強,因此,即使是在韓國女隊戰(zhàn)績明顯不及中國隊的溫哥華冬奧會上,韓國在該項目上的總獎牌數仍達到了8枚,優(yōu)于中國的4枚。
韓國在冬奧會上 “偏科”的現(xiàn)象直到2010年冬奧會才稍有改觀。在溫哥華冬奧會花樣滑冰女子單人滑項目上,奪冠大熱門金妍兒如愿摘取金牌。這是韓國自參加冬奧會以來,首次在速滑和短道速滑以外項目上收獲獎牌。

表4 中、日、韓冬奧會獎牌分布情況表
無論是夏季項目還是冬季項目,對體力、耐力要求較高的項目,以及身體對抗激烈的項目都不是東方人的優(yōu)勢。因此,東方運動員在冬奧會上的突破口應選在對上述幾項素質要求相對較低的項目上。雖然中國速度滑冰項目近年來進步不大,但韓國、日本選手本屆賽會上在該項目中取得的成功證明,亞洲選手在速滑短距離項目上仍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中國近年來在冬奧會上成績的不斷進步,正是根據人種特征的實際情況,在一些短、小、巧類項目中體現(xiàn)出優(yōu)勢。推而廣之,類似于跳臺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的項目同樣適合亞洲選手。日本選手已在跳臺滑雪項目上有過成功的先例。
首次闖進冬奧會金牌榜十強,令人備受鼓舞。欣喜之余,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還不是一個冰雪大國,與加拿大、挪威、美國等傳統(tǒng)強隊相比,中國絕大多數項目還不具備競爭實力,尤其是影響較大的傳統(tǒng)項目。
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冰球等項目,中國選手名次普遍在二三十名開外,跳臺滑雪、北歐兩項、雪橇和冰橇等大項甚至無一人參賽,得雪上者得天下,中國代表團恰恰在雪上項目毫無作為,暴露出中國冰雪運動基礎的薄弱。即便是花滑、冰壺等實力較強項目,國內運動人口數與歐美傳統(tǒng)強國相比差距很大。建議中國體育決策層,借溫哥華冬奧會突破的東風,加大冬奧項目的普及率,培育冰雪運動人口,加大對國家隊的經費投入力度,提高國手參加國際大賽的數量,并引進高水平外教。通過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動中國冰雪運動全面快速的發(fā)展。
堅持 “請進來、走出去”,學習國外先進訓練理念與方法的方針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運動員的競技水平。上一個奧運周期,中國派了不少隊伍到國外訓練和學習,一年當中,中國女子冰壺隊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強國加拿大學習。本屆冬奧會,中國代表團有8名外籍教練。2007年,加拿大冰壺教練丹尼爾?拉斐爾來到中國,在他的調教下,僅擁有六七年歷史的中國男女冰壺隊成績迅猛提高,先是創(chuàng)造了2008年世錦賽第2名和第4名的歷史最好成績,隨后又在太平洋冰壺錦標賽上雙雙奪冠。尤其女隊,2009年世錦賽成就中國冬季集體項目歷史上首個世界冠軍,而且第一次叩開奧運之門就在脖子上掛上了銅牌。中國運動員近幾年內的進步都離不開洋教練的努力。洋教練的引進不僅帶來了國外先進的訓練手段和理念,也開闊了中國本土教練員和運動員的思路。
中國從事冬季項目的運動員遠遠少于夏季項目的運動員,在本屆冬奧會中國代表團中,90%的選手來自東三省。歷屆冬奧會中國金牌選手中,除周洋外,全都來自黑龍江。從某種角度而言,冬奧盛宴只不過是1.5個省的戰(zhàn)斗。冰雪運動舉國體制“不舉國”現(xiàn)狀,與體育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極不協(xié)調,很難適應我國冰雪運動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為此,我們應該更新觀念,創(chuàng)新發(fā)展途徑,運用舉國體制發(fā)展冰雪運動。
首先,我們應該積極推進北冰南展 (在我國南方開展冰雪運動)、北雪西擴 (在我國西部開展冰雪運動)、南冰北練 (我國南方省市的冰雪項目到北方訓練)和國冰外練 (我國冰雪項目到國外訓練),打破我國和南方省市開展冰雪運動 “條件限制論”僵化認識,創(chuàng)新我國特別是南方省市開展冰雪運動新思路。
第二,進一步發(fā)揮政策導向作用,運用競賽杠桿,特別是全運會杠桿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省市參加全國冬季運動會,實現(xiàn)冬運會向全冬會的轉變。為了鼓勵東北地區(qū)積極開展冬季項目,我國體育主管部門作出決策,在去年全國運動會上將冬季項目與夏季項目合并計算代表團總成績。這一舉措收到了積極效果。
[1]2010冬奧會官方網站[EB/OL]http://www.vancouver2010.com/
[2]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獎牌榜[EB/OL].http://match.sports.sina.com.cn/van2010/medal/index.html
[3]李宗浩,等.后奧運時期我國冰雪運動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10):13-19
[4]任勇.制約我國冰上項目發(fā)展因素與對策研究 [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9,(4):24~26
[5]施抗美.對哈爾濱市舉辦第24屆世界大冬會形象價值的分析[J].冰雪運動,2006,(3):60~61
[6]魏玲玲.對我國冰雪運動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的思考[J].冰雪運動,2006,12(6):51~53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inter Sports from the Comprehensive Power of China,Japan and South Korea through All Previous Winter Olympic Games
ZHOU Guo-hai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69,China)
By comparing the comprehensive power of Chi,Japan and South Korea through all previous Winter Olympic Games including the achievements,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winter sports,the author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inter sports in China.
China;Japan,South Korea;all previous Winter Olympic Games;comprehensive power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G811.212
A
1671-1300(2010)03-0044-04
2010-03-24
周國海(1975-),男,江蘇揚州人,南京金陵科技學院體育部副主任,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