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平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 200092)
京杭大運河作為人類歷史上開發時間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人工運河,堪稱水利工程上獨一無二的歷史遺產。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途經京、津、冀、魯、蘇、浙 6省市,連接海、河、淮、江、錢各大水系,在古代歷史上發揮過相當重要的作用。對運河的保護源于京杭大運河的申遺提議,至此沿線城市先后加強了對運河區域的文化保護與規劃工作,致力于打造各自的運河文化帶。但作為文化遺產的同時運河由于自身形成的特殊條件在生態上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尤其在城市人口密集區域更應注重運河區域生態與環境的恢復,而不能僅限于文化上的保存與重建,這對于當前處于急劇城市化階段而環境日益惡化的運河沿線城市尤為重要。
大運河江南段(鎮江至杭州段,圖 1)在歷史上的變遷最少、使用年代最長,且河道縱橫、市鎮密集,具有豐富的自然與文化生態。但在近代則受到工業發展的影響最大,環境問題突出,生態亟待恢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江南運河的開鑿始于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兼并戰爭促使諸侯國開鑿運河溝通水系交通。吳國闔閭、夫差在太湖以東陸續開鑿出由吳都(今蘇州)西北至長江的古江南河;以及吳都向南開鑿“百尺瀆”會古錢塘江,以運送糧秣[1]。古江南河和百尺瀆,系江南運河的前身。其后秦始皇遣刑徒由今江蘇鎮江至丹陽開鑿水道,接通古江南河而達會稽郡(今蘇州)。又自今浙江崇德向西南開鑿新水道抵錢塘(今杭州),奠定了江南運河的基本走向。
這一時期運河建設主要出于軍事目的考慮,在充分利用天然河流和湖泊行運原則下開挖的運河路線,使總的行運路程迂廻不便。每逢朝代更替運河水渠失去管理,很快就淤廢了。至隋大業六年(公元 610年),疏導六朝以來京口至余杭(今杭州)的舊運渠,開通連接長江與浙江的江南河,略同今大運河江南段。

圖1 京杭大運河江南段
宋代始稱運河。作為水運工程技術發展的較高水平時期,宋代的江南運河利用潮閘、復閘形成集水源工程、水量節制工程和輸水工程為一體的運河水量調配體系[2],引江水濟運,修湖補水及以錢塘潮水助運,發揮出了較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圖 2)。但同時期運河的通航與農業灌溉爭水的矛盾及運河對沿線水資源環境的不良影響已逐漸顯現。元代貫通京杭運河及其后明清兩代均實行以南養北,尤為重視維持運河全線貫通,多次修治運河,以保航為主,嚴禁沿線取水灌溉,并采取堵口、筑堤等措施,加重了對沿河生態的負面影響。清末以來京杭運河沿線頻發水旱之災,加上缺乏修繕、淤沙決堤,大部分已失去通航能力。

圖2 宋代江南運河及潮閘、復閘
近代以來,鐵路運輸及其它陸地交通工具的發展使得運河逐漸退出沿線城市經濟與市民活動的舞臺中心,然而航運功能并未減退。近代工業廠主們紛紛利用低效但廉價的運河水運,在運河兩岸興建工業廠房,機動駁船取代槳船與纖船,煤、油、化工等高污染貨物取代糧食和水產,導致運河環境品質整體下降,并由此造成各種噪聲及燃油污染,影響沿岸居民的正常生活。工業廠房的大量興建使得運河兩岸工業倉儲的用地比例擴大,并且大多逼近岸線分布,或直接占用岸線,導致濱河綠化空間設施嚴重不足,景觀雜亂。并且由于缺乏足夠的排污設施,加上地方對運河疏于治理,導致近代以來運河水質的惡化從而加速運河沿線居民區的衰敗[3]。由此自古以來運河沿岸商業繁華,商賈云集,百貨薈萃,曾經一派繁華的景象早已不再。
回顧以江南運河為代表的京杭大運河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運河從最初軍事目的短暫考慮,到南北漕運的政治需要,再到市鎮地方的經濟要求,運河的航運經歷了興起、拓展、高潮、維持到衰敗的過程。而人們則從歷史上對運河航運功能的不斷拓展與維護中引發了當代對于運河自身生態的更多反思。運河在當代城市中應當如何定位,人們應當怎樣的看待、使用和維護運河?筆者擬從人工運河的環境與生態特性及其在城市中的功能出發加以分析。
人工運河一般是指用以溝通地區或水域間水運而人為開挖的水道,除航運功能,運河還可兼用于灌溉、分洪、排澇、給水等。在工業時代以前是重要的商貿運輸途徑,以及水利開發方式。
不同于自然地勢形成的河道,人工運河一般處于平原地區,且缺乏天然水源的補給,因而其流動性及自凈力較差,且由于航運的頻繁以及先天地質條件不足必需一定的維護措施。例如水源的補充、駁岸的加固及河道的清淤。人工運河由于上述先天自然條件的缺乏導致其生態的脆弱性及自凈能力缺乏,因而必須加以足夠的維護與管理。在城市人口密集區域,運河在擔負物資與人員運輸功能的同時還為城市提供了必要的水源,尤其在工業時代前,市民生活所需的各種設施及服務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運河,圍繞著運河兩岸組織市民的主要活動,從而形成豐富的文化形態,而形成這些運河文化的基礎在于運河為市民所能提供的各種生態服務。
在現代城市中,運河對于城市的功能趨于多樣化,大致有運輸、生態、文化景觀的功能,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種資源。現代城市在維護與使用運河的過程中則注重發揮出運河對于城市的綜合效益,但無論哪個方面,生態基礎都是運河得以存續以發揮其它功能的先決條件。
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運河無疑是典型的廊道要素。在景觀學的體系中,廊道是與兩邊的本底有顯著區別的狹帶狀區域[4]。京杭運河對于當今城市的環境與生態作用,包含有景觀構成元素中的廊道的角色。如果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用景觀廊道的作用來分析京杭運河,會顯得比較清晰。
景觀生態學中的廊道具體來說,有所謂的自然廊道和人為營造的廊道;亦可分為產生經濟效益的廊道和產生環境生態效益作用的廊道。人工運河是典型的人為廊道,同時具有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但維護不善也會對環境具有負的作用。廊道具有被稱為“廊道效應”的性質。比如從市中心到郊區的公共交通,越遠離市中心,客流量越少,公交效益也就越低。而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對人為廊道的不斷強化與擴展的過程,以取得人工廊道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宋代以后的京杭運河為不斷拓展航運量就存在強調單一功能的趨勢,結果使得運河的使用背離社會的綜合效益,明清以后造成對生態的負作用已經嚴重起來。
人工運河如果只強調其航運功能,那就是主要產生經濟效益的廊道,我們會發現它對于生態環境是有一種比較負面的影響。相反地,將人工運河作為城市綠道,航運為輔,就是主要產生環境生態效益的廊道,這樣的廊道可以稱之為綠道,綠道就是能夠改善環境質量和提供戶外娛樂的廊道。人工運河作為綠色通道可以結合運河的水網成為綜合的綠色通道系統或網絡,同時具有游憩、生態、美學等多種意義。
京杭運河作為綠道的建設在當今運河沿線城市可以成為戰略性的生態基礎設施。通過長期的生態恢復措施和旅游開發方式,使運河沿線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得到恢復和保護,同時使得一些目前暫時衰退的點狀歷史文化遺產重新煥發青春,融入到現代城市功能中,為城鄉居民提供游憩、休閑、教育等生態服務,從而帶動整個運河沿線區域生活品質的提高。
[1]陳述.杭州運河歷史研究[M].杭州出版社,2006
[2]譚徐明.中國灌溉與防洪史[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
[3]王國平.京杭大運河圖說[M].杭州出版社,2006
[4]楊小波,吳慶書.城市生態學[M].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