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陶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
四川地處中國西南腹地,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在歷史上,由于較少的戰亂波動,人民生活安居樂業,自古就被稱為天府之國。安適的外部環境是出現川西地域風格的建筑形式的外在因素,而川西人們的辛勤勞作,則是川西建筑不斷生長完善的內在因素。
在我國的建筑設計中,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這個不僅僅是一種民族自尊自強的表現,也是中國的建筑師、設計師們所尋找的具有民族特色又不失現代風格的探索。然而,在很多建筑實踐中,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好像就是蓋個大屋頂,或是在鋼筋水泥的方盒子上加了一圈琉璃瓦的裙邊。內容與形式的脫節,生硬的符號標簽,使得建筑縱使在形式上有相似性,卻脫離了內在實質。這就需要從建筑的原型開始,透過現象看本質。
建筑原型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關系于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經濟條件以及新技術新材料的推廣應用等等。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經濟條件下,建筑的原型對這些條件和因素綜合平衡,最終選擇最佳的解決方案。同時,這些建筑形式又在本區域內互相交流、比較,更新審美取向、設計觀念,最終得到區域的認同,成為代表區域風格的建筑類型。
建筑原型不是一個靜止的概念,在一個地域風格形成后,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政治因素的策略,經濟因素的制約,環境因素的控制,一個民族定居區域領域的變更,都會帶來一次建筑類型的變動再發展。在大的前提下,由于區域意識形態的共識,建筑的原型得到保留,但是建筑類型的表現形式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產生波動,形成區域內新的建筑類型。其中,較大的波動就是由一個部族遷徙帶來的。在中華民族內部,比較大的部族遷徙是客家人生活屬地的變化。這里面有兩個層次,一種是部族主動遷徙,一種是部族被動遷徙。主動遷徙反映在建筑形式上的代表是福建土樓建筑,這種建筑類型是部族遷徙到一個陌生區域,為對抗環境而建立的新的一種建筑類型。但是,在土樓的內部,宗祠區域還有部族原屬地區域內建筑原型的懷念與精神上的支持;被動遷徙后,帶來的建筑類型卻是原屬地建筑類型的完全模仿。具有代表性的是湖廣填四川時,大批移民被政治性的命令被迫到達四川后,修建的大量建筑仍是以原屬地建筑的原樣照搬。在川內現存比較完好的是四川洛帶地區的福建、廣州、湖北會館等。這些建筑會館追憶了客家人在遷徙后對故土的懷戀。而民族之間交流帶來的建筑形式變化的,以福建、廣東等早期開放比較早的城市為代表,由于與南洋一帶其它城市的交流,在建筑上形成了一些風格特征有別于中華傳統建筑的“南洋樓”。
中華民族是一個開放的民族,他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元素的注入,比如新技術、新材料、新觀念等,都會帶來一些建筑形式的變化和建筑技術的更新。但是,比較而言,對建筑形式帶來變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經濟原因。
農耕性質的川西民居建筑原型及其演變見圖 1。

圖1 農耕性質川西建筑演變模型
在川西廣大的地區,除一些聚居密集的地帶或有繁忙的商路往來的市集鎮,在一些主要街道和聚會廣場會出現商賈性質的川西建筑類型外,在川西廣大的區域,仍是以農耕文化意識形態為代表的農耕性質建筑類型。這一類建筑由于不受到基地場地的限制,在建筑平面上呈現出自由發展、獨立成院、生產生活空間并存的特征。在它的原型完善形成的過程中,各個階段由于經濟因素與人口規模的影響,它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建筑表現形式。
四川多移民,除大規模的政治性移民外,還由于中原地區多戰亂,很多人為選擇平靜的生活,主動或被動的向川內遷移。除少數民族移民外,川內的漢族人遷移主要來自兩湖兩廣,西北省市。移民在這些遷移過程中,比較注重的是帶上家族宗譜,祖先牌位等,能尋求心理庇佑的物件;而在移民定居后,最重要的是在居所內建立天地君親師的神位空間,認為能延續祖先一脈,獲得神靈的庇佑,以企求家庭平安幸福。所以,在川西民居中,傳統的“正三間”會在堂屋正當中供奉祖先的牌位,一些祈福祭祀活動也在這里舉行,而神位空間的建立則標志著一個家庭個體生活的開始。同時在這一階段,由于經濟情況不容樂觀,建筑表現出來的形式僅為一間房。隨著經濟狀況的好轉,為將吃喝拉撒睡各種生活功能有所分離,川西建筑常使用“加偏偏兒”的形式,在主屋旁邊搭建一間偏房,主要做廚房使用,搭起了大灶,完成了一個基本生活單元的建構。經濟的發展,家庭除種植外,開始有養殖的需要,同時完成完整生活單元的建構,在川西民居中出現“左青龍,右白虎”的布局。這種布局通常一邊為廚房、一邊為廁所,廁所同時還擔負著圈養豬雞的功能,家庭傳統的種養殖業形成(圖 2)。

圖2 川西建筑空間圍合形態分析
隨著家庭經濟實力的積累,家庭內部出現一些財富的積累,為保護這些財產不受盜匪的干擾,在家庭內部能有一個比較的環境空間,這個時候,合院的布局開始形成。農耕性質的內院空間同時還是曬場、打米場、雞舍……多種生產需要的空間,同時還有防范外部的各種干擾,提高生活的品質的作用。這是一個農耕性質下的川西傳統建筑的原型的常態空間,也是川西建筑中常見的院落形態。這一階段再發展,則到了合院類型的生長態“二進院落”。在這個階段,家庭財富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家庭內部人口有所增加,而且在家庭中的一些家長級別的人物也開始逐步脫離基本的農業生產。在建筑內部的空間形態上,內外兩個院落空間,也開始出現生產與生活場所分離,主要的生產活動開始向外院傾斜,建筑內部開始將自生產單元整合。而家庭財富積累到了頂點,家族勢力也擴張到一定階段時,多進院落與連排多進院落形成。通常在此時,家族中多出現了一個光耀門楣的閃光人物,有的是讀書取仕,有的是經商有道,獲得了經濟上或勢力上的極大充裕,建筑規模也開始壯大起來。

圖3 文殊坊院落空間一角
對傳統川西建筑原型的研究不單純是對坡屋頂小青瓦,還要充分分析其形體、空間、形象的構成要素,運用空間組合原理,進行抽象和概括,找出其原型的特征類項。在川西建筑的演變過程中,建筑平面也從一字形到L形到U形再到口字形,空間的圍合也從開敞空間到半圍合到全圍合,空間的圍合感逐步加強,內部生活的私密性與舒適度也隨之提高。這種形態反映到空間上出現了豐富的空間處理形式與手法,豐富的內廊空間,建筑體量結合處的轉角處理,不同體量與布局結合所形成的不同的內院空間,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豐富的內涵,如圖 3。
建筑形式并不代表了民族的傳統的建筑風格。在當今社會,世界文化在不斷地趨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變異。在建筑設計中應重視地域特色,保存地域建筑文脈,同時吸收國外建筑的優秀精華,兼收并蓄,在民族性文化轉化為國際性文化的同時,不斷吸收和融合國際性文化,以期形成新的地域民族文化,體現地域特色,融入本地、本民族的文化精神。而用現代技術去重現舊有的建筑模式并不是對建筑原型的尊重。挑廊穿斗垂花瓜簍,這些都是人們對川西建筑的一種淺層次印象,而不是建筑的原型。如果不加分析地簡單借用和粗劣模仿,這是對川西建筑形象的破壞。所以,從原型出發,運用方法論的設計手法進行設計才是建筑設計的得以傳承歷史,光大未來的可行之道。
[1]趙琳,張朝暉.新地域建筑的思考[J].新建筑,2000(6):10-12
[2]魏秦,王竹.地區建筑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架構[J].新建筑,2000(6):16-18
[3]劉曉紅,魏春雨,李哲.從兩幢西藏建筑的設計談地域性、民族性建筑的創造[J].歷史與建筑,2001(9):91-92
[4]朱永春.建筑類型學本體論基礎[J].新建筑,1999(2):32-34
[5]榮格.集體無意識和原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