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輔強,祝家順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一般而言,3歲至 6歲是兒童認識、感知世界的關鍵時期,這期間兒童行為發展具有極強的不穩定性與可塑性,行為活動的是非觀、安全感和時間概念較差。幼兒園作為兒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空間環境設計也必然對兒童行為認知發展具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對于 5·12地震災后重建幼兒園而言,重建過程更應著重強調兒童行為發展與幼兒園空間環境之間的內在關聯,從而創建出符合兒童行為發展需求的優質空間環境。本文基于兒童行為發展的分析研究,反思傳統幼兒園空間環境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對綿竹市第二示范幼兒園災后重建概念規劃的實踐案例研究,提出通過拓展幼兒園室內外空間環境,結合單元綜合式教學空間環境的方法,引導兒童行為發展并組織避災。
兒童行為發展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和可塑性。研究表明,兒童行為發展主要分為:認知發展、情緒發展、道德發展、人格發展、語言發展、興趣發展、游戲發展和群性發展。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和兒童行為親近社會頻率的增加,兒童的行為又可以表現為分享行為、助人行為與合作行為,同時兒童行為還表現出是非觀念淡薄、安全意識不強、時間觀念缺乏等特征。
幼兒園是進行幼兒教育的場所,是兒童行為活動、身心健康成長的孵化容器,兒童時期大部分是在幼兒園中度過的。因此空間環境規劃設計的優劣對兒童行為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長期以來,幼兒園規劃建設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系統研究,明顯滯后于教育產業與時代發展的需求,本文略舉一些規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現象。
(1)規劃建設用地局促。缺少彈性發展用地,教學與戶外活動空間和配套設施不足,不能滿足幼兒教學活動的基本需求;
(2)幼兒園大多是由主管領導“引導”設計師進行規劃設計。兼之設計周期短促,兒童行為活動、心理需求與空間互動關系往往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和考慮;
(3)傳統的“二度”黑白空間規劃,即教室(黑空間)和室外操場(白空間),缺乏激發兒童適應性發展的趣味景觀空間和引導兒童認知發展的探索性空間;
(4)教室空間環境的規劃建設過分注重教室的物質功能,忽視了兒童認知發展對教室空間設計的參與互動性需求,缺乏文化藝術的啟發性;
(5)注重教學及生活設施等硬件建設,忽視兒童游戲場地、群性發展的彈性趣味空間和設施的多樣性規劃建設;
(6)空間環境規劃設計在強調舒適性、愉悅性的同時,安全性仍有待進一步強化。
“行為”是人有意識活動的一種表征,會隨著各種環境因素的變化而有不同表現。“空間”是一個具象的實體,是人活動的場所,人不能脫離空間而生活,人的行為是在空間中表現出來。對于幼兒園行為空間與環境規劃而言,必須尊重“兒童”這個空間主體,滿足“行為人”對空間的需求,只有滿足兒童行為需求的空間才有存在的意義。綜合來看,兒童行為發展與空間之間互動關系可概括為:
1.3.1 空間影響兒童行為的表現
空間對人行為的意義在于啟發性、限制性和認同性,即不同的環境會引起兒童不同的空間行為表現,不同的空間環境對兒童行為有不同程度的空間限制。同時空間給予行為活動的內涵,即行為人在大腦中產生深刻的印象。
1.3.2 兒童行為需求創造空間
傳統幼兒園空間環境往往經由專家根據經驗法則主觀設計,這也就導致空間環境不能真實反映空間主體的行為本意與實際需求。對于行為空間,空間主體應有選擇權、使用權以及自動的理性規范,自由決定行為方式,只有在充分尊重行為人的前提下規劃設計出的空間環境,才是使用者真正需要的。
事實上,兒童行為活動要求環境具有多樣性、參與性和同化性,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的多元變化,其行為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這也就客觀要求空間應是可變的,空間環境應充分尊重兒童行為的自主性,使空間主體能夠決定自己的行為,相同的興趣愛好者能夠在這個空間中找到分享者與參與者,從而對空間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
(1)領域性空間是生物體所特有的,并且對這個空間領域具有所有權。這種空間環境應使兒童充分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同時對兒童行為不僅具有“限制性”,還應使兒童具有充分的“自主性”。
(2)場所性空間是以封閉、親切、相似的單元來界定其空間。此空間具有“場所精神”。這種精神可以表現為校園空間意象及風貌,這樣的空間環境對兒童行為具有“啟發性”、“開放性”及“認同性”。
(3)功能性空間一般為各項實質活動所需的空間,是各種功能行為所需要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幼兒可以進行學習、娛樂等各種活動,這個空間應該有充分的公共性,所有兒童及教師均可以進入,即所有的使用者均享有相同的權利及共同遵守的規則,同時這個空間應該是開放共享與彈性的。
關于幼兒園空間環境規劃設計,就應將兒童行為發展的特性與環境屬性結合起來,采用動態的科學發展觀、應由兒童行為心理專家、學生及家長、教師、設計人員和各相關專業人士共同參與編制與實施。
2.2.1 空間環境規劃策劃
規劃策劃主要是從宏觀角度考慮幼兒園規模、選址、等級性質和兒童發展目標,即根據區域及城市范圍內社會發展目標確定幼兒園建設的必要性和建設標準、原則確定幼兒園辦學規模水平;從區域及城市自然條件和城市規劃布局角度確定幼兒園地址,確定幼兒園合理服務范圍;征求兒童行為發展專家意見,根據兒童行為發展目標和方向進行規劃策劃。
2.2.2 幼兒園空間環境規劃
幼兒園空間環境是領域性、場所性和功能性空間的綜合體,也可以說是兒童行為發展需求的空間實體投影。空間環境規劃就是對兒童行為空間進行科學合理地組織。
首先,幼兒園規模的確定宜根據前期策劃成果,兼顧發展變化的需要確定。其次,幼兒園是兒童活動的重要場所,兒童的需求滿足需要科學的規劃設計,幼兒園的規劃布局影響兒童的行為發展。空間規劃與組織在滿足日常教學及配套功能的基礎上,要充分結合兒童認知、情緒、興趣、語言和游戲等行為心理需求進行設計;其三,要充分考慮幼兒園防災避難建設,加強和完善幼兒園設施配備導則的編制,以利于危急情況下有效組織學生安全疏散與撤離。最后,在整個規劃過程中,幼兒園教師及學生家長都應全程參與,為設計師提供幫助和建議,進一步確保規劃設計的科學合理性。
2.2.3 幼兒園實體空間設計
幼兒園實體空間設計應結合對兒童行為發展需求分析,著重處理好校舍物理環境設計和室外環境設計,此階段的設計應注重兒童對環境的使用感受,同時重視環境對兒童行為發展的引導性作用。(見圖 1)

圖1 幼兒園空間規劃方法圖示
綿竹市第二示范幼兒園是一所以美術為辦學特色的重點示范幼兒園,園址位于綿竹市區內。5·12地震災后,原幼兒園房舍損毀嚴重,建筑物達到 C級損壞程度。本次規劃基于原校園空間環境規劃和兒童空間行為發展需求的互動分析,力圖通過拓展室內外空間以及避難空間組織建設,引導兒童行為認知發展與心理修復;采用“單元體”的模式組織幼兒園教學空間,即由教師辦公室、幼兒午休室、幼兒教室和班級獨立室外活動空間組成教學單元。這樣的教學空間既能保證幼兒正常學習,又能使各班幼兒在各自獨立的空間中進行課余活動而互不干擾。這樣的空間布局打破了兩度黑白空間的傳統布局形式,為學生提供班級單獨活動空間和教學樓公共活動空間即“第三度的灰空間”。這樣的空間環境既利于兒童在不受天氣等因素影響進行各種課外活動,又方便老師照顧室外活動的兒童。
幼兒園采用軸線式布局,主教學樓及樓間活動大平臺、入口廣場和教學樓右側廣場構成校園中軸線,幼兒藝術品展示廳布置在入口左側,園操場布置在主教學樓南側。樓間活動大平臺底層布置主要由兒童活動設施形成幼兒園入口標志空間,凸顯幼兒園環境特征(見圖 2)。

圖2 幼兒園總體規劃
幼兒園公共空間的組織突破傳統模式:在常見的操場和室外廣場的基礎上拓展教學樓間平臺形成一個上下兩層超過 500m2的空間作為兒童活動的主要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布置幼兒園大型娛樂設施,如滑梯塑膠蹦床、游戲魔幻洞等。這樣的大尺度空間既可以避免天氣對兒童活動的影響,又可以組織兒童進行大規模的學習探索和游戲(見圖3)。

圖3 幼兒園公共空間組織與分布
教師辦公室、幼兒午休室、教室和班級獨立課間活動空間共同組成單元式教學和娛樂空間環境,形成每兩個單元空間之間的反向布置。這樣的空間環境布置突破了傳統的教室空間布局形式,保證了幼兒課間活動對大空間的需求;同時由于幼兒園上下課時的不一致性,可以有效地防止幼兒之間的互相干擾,也利于兒童在課余開展各種活動及老師對活動幼兒的監護。
避難空間規劃組織要求在日常作為活動學習場地,在突發災害時,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轉成為幼兒最便捷和安全撤離通道和應急避難場所。本規劃便結合室外活動空間規劃,利用幼兒園右側廣場和南側廣場組織幼兒園避災的空間,作為平時幼兒活動的主要活動空間。一旦災害發生,兒童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有序快捷地進入安全避災場所(見圖 4)。

圖4 幼兒園避難空間規劃與組織
兒童行為發展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良好的環境空間引導與保育,因此通過研究兒童行為發展和校園空間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并用以指導規劃設計具有很強的實踐應用價值與意義。雖然,汶川大地震給震區幼兒園造成了災難性的破壞,然而災后重建也促成了一個將幼兒園空間環境規劃建設進行科學和合理化改造的契機。災后的幼兒園空間環境規劃不僅應充分關注空間主體生理和教學活動的功能需求,也要充分滿足心理修復和重構的需要。綿竹市第二示范幼兒園災后重建概念規劃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而進行的一次科研實踐,力圖探尋適合震區幼兒園災后重建的行之有效的規劃對策與建設方法。
[1]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吳曉燕.幼兒園環境育人實驗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1995(6)
[3]常懷生.建筑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4]焦婧.教育理念與校園設計[J].山西建筑,200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