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敏哲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作為建筑師,當我們接到項目的時候,是否會對這個項目進行一個真正的策劃,有沒有考慮過建筑的未來發展模式,探討過它的可持續性?或許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還真得打個問號。
目前,中國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建設量可以說是極為龐大的。在這么一個空前的運動中,開發商為了滿足到最大的經濟利益,某些政府部門也為了標榜自己的政績,他們只顧著眼前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誤導著建筑設計:“以后的事以后再說嘛”。而作為建筑師,或許是出于無奈,或許也是為了追求個人的利益,不得不去迎合這些“策劃者”的思維。隨之而來的就是,盡一切辦法讓領導開心,讓開發商滿意,有多大的規模做多大,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真可謂是來者不拒,費盡心思。在這種現象的背后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本質,那就是:建筑策劃的意義不存在,建筑成了一個短暫生命周期的代表物。如果真是這樣,建筑的可持續性或許已經沒有多少意義或者根本沒有意義可言了。
這樣的舉動跟當今社會倡導的可持續發展概念完全背道而馳。建筑活動是人類作用于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生產活動: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及空間,建筑材料的生產、加工、運輸及建成后維持功能必須的資源與能源,建筑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的處理和排放,以及其解體仍需要的空間和能源,無不來自于自然生態,并對環境產生重要的影響。由此看出建筑活動與可持續發展的三個重要方面——自然生態、經濟和社會,都是密不可分的。且其最高目的:造健康之地、育健康之從,這也與可持續發展追求生活質量全面的不斷提高相一致。因此,歷史需要我們創作出的建筑具有可持續性。
那么,如何去實現一個建筑的可持續性?筆者認為建筑策劃在這里起著一個重要的先決的作用。建筑策劃就是在建筑學領域中,建筑師根據總體規劃目標設定,運用建筑學及相關學科的原理,通過對目標環境及條件的實態調查,對目標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從而得出既滿足業主要求又具有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科學而全面的建筑設計的依據。沒有一個好的策劃,是不可能創造出一個可持續性的建筑,建筑策劃是創造“精品”的先決條件;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即使一個好的策劃也未必一定能完全實現建筑的可持續性,畢竟后續還有很多工作要求我們去配合,去完善并完成。
可持續的建筑活動應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持續的建筑活動的結果,就是可持續的建筑。建筑策劃過程可以說是可持續建筑活動的一個必要的前奏。
一個具體的項目,在經過一個全面的調研的基礎上,如何通過具體的分析,客觀的評價,然后形成綜合的可持續建筑設計指導理念:到底我們有沒有能力或者有沒有必要去開發所有的建設用地?有沒有可能去展開一個動態的建設過程而不是一次性的?假設這個建筑一旦修建起來了,那么在它的生命周期里還會不會對它有什么變動?如何充分考慮它對社會,環境所起的效用?對這些策劃問題的解決就是筆者所理解的建筑可持續性的內涵所在。沒有這些方面的考慮,那么設計再好的建筑也就很有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或許用例子的分析闡述最能說明問題。圖1、圖2是一棟“可生長”的建筑,它通過相同單元平面(“細胞”)的復制組合可以無限的生長。深究其構思來源應該與建筑策劃密不可分。拋開它的功能作用不說,在這樣的生長模式環境下,至少筆者認為它的建筑的可持續性已經蘊涵于其中了。如果說由于建設資金的限制,或者由于目前使用規模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那么作為一個建筑策劃者,就有責任去考慮它的可持續性,也就是考慮能不能先滿足暫時的條件,以后有條件再進行建設,但是也要給以后的發展予以一定的考慮,至少不會使不同時期的建筑產生不相和諧的象征甚至強烈的矛盾或是對抗。這樣設計出的建筑形式滿足了發展需求,可以說這樣的策劃思路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畢竟它產生的效果是積極的。

圖1 建筑基本的“細胞”

圖2 可生長的組合模式
讓我們來仔細研究一下清華大學圖書館的擴建,或許能得到另外一些更深的啟發。高校的發展,經濟的增長,人類的知識需求的矛盾,必然要求圖書館的規模相應調整,建筑師基于策劃,合理的分析問題,尋求合理的解決方式責無旁貸。清華大學圖書館的新館建筑與老館形成很好的有機結合,既滿足了目前的需求,也保持了風貌的延續。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策劃指導,會達到這樣一個效果嗎?對于這樣的擴建并不僅僅是功能的擴大,同時也應該滿足建筑文化的延續。在這里筆者認為建筑文化的延續也可算是建筑可持續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沒有文化的建筑就不能算是一個“精品”。圖書館實現了一個成功的“生長”,如圖 3~圖 5。清華大學圖書館的發展歷史,讓我們了解到建筑是需要可持續性的,這個可持續性不僅要在功能上得到可持續,而且在精神文化方面也要可持續性。建筑策劃在這里作用非同小可。
既然說到建筑文化,有人也許會問為什么我們很少創作出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這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去對項目進行策劃,沒有去分析歷史,了解環境,進行建筑歷史文化的發掘,沒有去更多的站在時代的角度考慮問題。隨“風“蕩漾,使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延續,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建筑文化的可持續性的破壞。
再來看看目前國內某些高校的圖書館,有些新校區的學生規模還沒有達到“飽和”的狀態,甚至還需要有很長一段時間來進行發展,按理就目前的狀況沒有必要一次性建成。而現實呢?圖書館的建設或許已經把它能用的地都用完了。這樣的不遵循建筑策劃原理的情況下,雖然投入了相當規模的資金,但是沒有取得相應的經濟效益,反而是增加了額外的運營成本,造成了經濟的損失,資源的浪費。在這個意義上建筑本身已經失去可持續性了,并且從其建筑設計所產生的建筑空間形態可以看出,為了標榜建筑的新奇,完全是沒有考慮以后的發展,使得以后想進行擴展都難,總會覺得銜接部分像是一個多余的“累贅”,很難達到新老建筑的和諧與統一。在這樣一個高校日益發展的狀態下,毫不顧及未來的種種可能,只追求于顯示自己,盡量超前,以后怎么辦?筆者不得而知。

圖3 清華大學圖書館總平面圖

圖4 新館平面形態

圖5 舊館平面形態
往事在不斷地告訴我們:建筑策劃的理論和方法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環節,建筑師可以對項目的各種內部和外部條件進行分析,對項目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相關因素進行科學的研究,對建筑設計的條件進行定量的分析和邏輯的推理,使得建筑師在此基礎上完成的設計具有較高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一定意義上,建筑的可持續性也就在這個策劃的過程中形成了。
總之,建筑活動離不開策劃。策劃的時候也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應該考慮它的可持續性,如建筑的未來,建筑的文化延續等等。這些都將最終反饋出資源的利用程度,環境的保護效應,以及建筑與人的關系的和諧。
面對快速發展的今天,或許應該延長思維的過程,認真對待建筑策劃過程,這是時代在呼吁。“工業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背離了建筑的可持續發展,盲目的建設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浪費,造成了文化的缺失。我們是該放慢腳步好好思考,拿起建筑策劃的武器了。
[1]羅伯特·赫什伯格.建筑策劃與前期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莊惟敏.建筑策劃導論[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