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
鐵路客運站導向標識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合理組織車站系統中的人流流線,為旅客提供相關信息。目前國內導向標識系統并不完善,在系統化、標準化、人性化等方面考慮不足,對標識中的漢字識認性未作深入的研究。由于布局不合理、信息中斷、信息不足等問題的存在,使得旅客信息接受困難,甚至會發生迷路、誤車等情況。
鐵路客運站導向標識系統主要的服務對象是選擇鐵路客運服務的旅客。系統規劃設計的目標,從微觀上講是使大眾能夠對環境空間信息進行快速的識別;從宏觀上講是合理劃分人流流線,優化流線路徑、減少交叉干擾,達到人流在站內快速、順暢的流動。
從功能上看,客運站導向標識可分為兩類:一是場所識別標志,用來命名客運站中各個環境場所,如“某某站”、“售票廳”等;二是導向指示標識,包括消防安全標志、功能場所標識等,如緊急出口標識、箭頭導向標識等。
從表現的形式上看,客運站導向標識又可分為靜態標識和動態標識。靜態標識[1]是指顯示固定圖形、符號、文字等公共信息的標識,一般由導向標志、位置標志、安全標志、疏散標志等組成。動態標識是相對靜態標識而言,如車站的滾動信息顯示屏。
客運站導向標識系統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夠合理的實現引導和指示旅客,其設置應遵循以下原則:
(1)系統性。鐵路客運站,人口聚集。由于旅客的信息理解能力不同,必須考慮標識種類的設定、標識相互之間的關系、各自承擔的主要信息功能以及不同位置信息的需求等,系統性是保證信息連續性和統一性的關鍵。
(2)簡易性。信息簡單、容易閱讀、清晰明了,使旅客們能夠迅速獲取信息,縮短進、出站時間,減少旅客的不必要走行和不同性質人流的交叉干擾。
(3)連續性。旅客通常行動過程中獲取了信息,但由于記憶的短暫性造成信息記憶的不準確,因此信息的連續性顯得非常重要。
(4)人性化。信息導向標識在設計和設置的過程中,都需要站在旅客的角度上,在保障旅客安全的前提下設置標識,考慮旅客的舒適性。另外,還需考慮特殊人群的需要,在車站內為殘疾人士提供無障礙標識,設置無障礙空間。
標識的設計應以人機工程學的理論為指導。由于標識的主體界面是信息傳達功能的主要載體,因此,這一界面的高度和寬度的范圍就是標識設計的關鍵因素。設計時應考慮閱讀的舒適性,盡可能減少頭部運動,并使主體信息處于舒適的視角范圍內。
有的標識信息較少,在運動過程中就可以獲取并執行,如箭頭標志或內容單一的標識;有的標識信息可能需要處于靜止狀態才能獲得,如候車大廳滾動電子屏幕上的信息。一般來說,人們行走過程中的視線習慣于平視和仰視,很少有人喜歡俯視或斜視。人在站立的時候,視線在豎向 25°以內稱為平視;人向上最大垂直視覺是 50°,在這個范圍內的視覺稱為仰視。從圖中可以看出,假定標準視線是水平的,定為0°,那么人的自然視線是低于水平線的,且在站立狀態時大約低于水平線 10°,而坐姿狀態約為 15°;松弛狀態的視線分別為 30°和 38°。同時,人眼向上的視角極限為 50°~55°,受額頭限制;向下的視角極限為 70°~80°,受面頰限制。最大仰視角為 25°,最大俯視角為 35°。其次,人頭部俯仰最大范圍是 ±50°,輕松俯仰的范圍是 ±30°,俯首 15°不疲勞。頭部左右輕松轉動的范圍是 ±45°。同時,眼睛的轉角隨頭的傾角而變化,頭部只要轉動很小的角度,視野范圍就會有很大的增加。
由此可得出,實現最佳觀看狀態的一般原則是:從眼睛到信息界面底邊的視線與水平標準視線所構成的夾角不超過 30°是理想的區域,一些帶有重要信息的標識的尺度往往是控制在正常人平視時的 30°視錐內。如果不在這個視野范圍內,最好是高出這個范圍。

圖1 垂直面視野
要滿足漢字視認性要求,不僅要求信息放置在人眼最能接受的視野內,同時對表達信息的漢字也有一定的要求。漢字的字高、漢字的間距、字體等因素都是需要考慮的。
如圖所示,D表示人到標識點的距離,α表示識認標識上文字所需要的視角(用 rad表示),H標識字高。

圖2 漢字高度對眼睛形成的視角
由幾何知識可以得到:
式中:v為人的步行速度;t為認讀理解的時間。
某一視力水平的人視認視力表中視標的視角 b可由視力的定義直接求出,其計算公式:

式中:A為認讀漢字時的視力;Ax為認讀漢字時的相對視力;Aj為認讀漢字時的絕對視力;C為漢字辨認與視標辨認的轉化系數。
那么,標志上的文字所需的視角α:

結合 (5)式 ,得到

化簡得出[2-3]:

取Ax=0.672,t=2.6 s,C=3.0735,由此得出不同步速和視力條件下的漢字字高,見表 1。
由式(7)得出

此時,取 Ax=1.0,由式(8)得出不同字高下的視距,見表 2。此視距即為注視時間為 2 s、注視偏角為 0°時正視標志的距離。

?

?
一般來說,字體的間距增大可以提高認讀性,對中文而言,適當的字間距易于較遠距離的迅速認讀。行距不宜過密,如果行間沒有形成空白的帶狀,相互間就會產生干擾,閱讀者就很難按行掃視文字。但行間距又不可過寬,一般以字高的 1~1.5倍為宜。對英文字體而言,字母間距不應小于字母高度的 0.4倍。但間距也不可過大,否則就不能以一個詞的單位來理解了。另外,英文字母以大小寫混合的形式最易認讀。
漢字的字體繁多,不同的字體對它的易讀性有著明顯的區別,如圖所示。因此,車站的標識設置應當考慮文字字體的選擇,在具體環境下對受眾的影響。

圖3 不同字體的易讀性
本文從人機工程學的角度,著重對 客運站導向標識系統中標識界面的可視性做了簡易的分析,定量的分析了標識設置高度、文字大小及文字間距等問題。同時,本文也指出不同的字體對標識信息的表達能力也有影響。但對于標識色彩、造型等方面因素本文并未探討,有待于進一步思考。
[1]陳軍.鐵路旅客列車設置靜態標志信息系統的探討[J].鐵道標準設計,2008(3):121-124
[2]張伯明.交通標識漢字識認性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1993(2):20-46
[3]楊久齡,劉會學.GB 5768-1999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應用指南[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新華出版社,2002
[4]何玉蓮.公共環境導向標識系統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