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摘要】音樂教育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論述了其對學生精神、道德、意志、智能和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突出強調了音樂教育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音樂藝術;素質教育,音樂創作
[藝術],是人們經常使用的詞匯。藝術 (Art)一詞,最早源自拉丁文Ars,本意范指手工、冶鐵、陶瓷等技術。有規則之意。音樂是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藝術的主要門類,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藝術教育需要一個鼓勵創造的氛圍,從而激發深受填鴨式教育困擾的學生的求知欲,藝術對各層次的學生都提出了要求,所有人都有機會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凸顯自我;藝術讓廣大學子與現實世界緊密相聯,吸引了眾多的群體。
音樂藝術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寓意。說唱、歌唱自然是音樂藝術的一部分,而識譜、作曲、編排及演奏樂器也屬于音樂藝術的內在范疇。音樂還有什么其他作用呢?科學研究表明,經常聆聽音樂有助于改善大腦的組織結構。
而且音樂創作也是提升聽力和記憶技巧的一個因素。研究測試表明12歲之前受過音樂訓練的學生相對那些12歲之前沒有受過音樂訓練的學生能記憶更多的詞匯,在另一項研究中,試驗人員因為聽了快節奏的音樂,調解壓力的荷爾蒙分泌增加了。有證據表明,音樂能通過降低心率、增加副交感神經活動來增強免疫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減少焦慮感和學習壓力。
以上研究都充分表明了音樂藝術教育在提高記憶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記憶力是學習成功的關鍵,除此以外,我們在音樂藝術教育的實踐中也有如下體會:
一、 學習中感知美—— 知美揚善
音樂是感情的升華。一旦學生對音樂產生共鳴,就可以潛移默化地提升他的思想境界,心靈也因此美化。童年是進行學生美育的啟蒙期,學生們經常在音樂活動中進行模仿并表現其喜、怒、哀、樂。因此通過舉行學生們喜聞樂見的音樂活動、音樂游戲、音樂舞蹈——來使他們知美揚善,辨別是非,是進行啟蒙期美育的重要方式。應運用豐富多彩的音樂內容,潛移默化地啟發學生求真、知美、揚善。用音符組成的旋律、語言組成歌詞、樂器奏出的音響、身體表現的形態來展現美,謳歌美,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用純真的心靈去認識美,體會美,用最真誠的情感去表現美。只有使學生們從小對真善美有認識、有渴望,有追求,長大后才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二、教學中哺育美—— 陶冶情操
音樂藝術教育借助音符傳遞給人們以美的感受。通過旋律的抑揚頓挫、張弛有度,動靜結合來展現獨特的魅力并激起人們情感的波瀾。音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音樂自然的美,去滋潤學生幼小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音樂教材里有激情澎湃的交響樂,有優美動聽的小夜曲,也有低沉感傷的哀樂——其展現美的多樣化促使學生情感豐富,并在聆聽和演唱的過程中產生了心靈的共震。音樂對學生的感情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加以利用,要學生多聽、多練、多唱,更要引導他們用心去感受去體驗音樂之美。
三、活動中體現美—— 耳濡目染
音樂自身有著愉悅心靈的作用,學生們能夠傾心聆聽就是樂于受教的體現,孩子們的精神愉快了,自然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在音樂課中我們應該多開展豐富多采的音樂活動,讓學生們在愉悅的學習環境中更好的去體驗、去感受音樂美的真諦,通過寓教于樂使他們的心靈世界更加豐富多彩和純凈。可以借助現代多媒體教學方式讓學生們在更加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音樂教學中得以耳濡目染。
四、實踐中創造美——潛移默化
音樂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強化德育功能的重要工具。音樂教學能夠將藝術性與思想性相融,使德育潛移默化,“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模仿,也在于創造,要讓孩子們在學習音樂的活動中,自己去展現美的形態——發出美的聲音——體會美的世界,讓孩子們在學習中學會創造,這才是音樂教育的本質。要培養高尚的人,純粹的人,優秀的人,讓孩子們從小懂得知美、揚善和創造美。
音樂藝術教育是一種獨有的美,是內在的美的享受,也是潛移默化的美的教育是貫穿人一生的教育。這種教育其目的不但是在于欣賞和享受,更在于開闊人的視野,充盈人的心靈,提升人的覺悟,顯示出的是文明的力量。
綜上所述,音樂藝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代替。它借助音樂獨有的功能——樂曲的旋律之美,歌詞的表達之美,表演的儀態之美,演唱的抒情之美來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他們的心靈,美化他們的行為;塑造和創造出一個五彩繽紛、八音協合的心靈的伊甸園,為培養造就社會主義中國的接班人作出應有的貢獻;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它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嚴虹.對音樂精神世界的感悟[J].中國音樂教育.2004,(8)
[2]汪健蓉.音樂教育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作用[J].中國高等教育,2000,(9).
[3]翁震.在音樂教育中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6,(2).
[4]孔繁洲.音樂素質教育手冊[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