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紹萍
【摘要】長期以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盛行以文章學為理論指導的“文章學閱讀教學法”。這種閱讀法存在很多弊端,違背了閱讀的根本目的和閱讀教學的能力培養目標。本文作者從教學實踐出發提出了研究閱讀法并深入淺出的講解了其運用策略。
【關鍵詞】研究閱讀法;思維活動;閱讀方式
從寫作目的講,作者是要把人生經驗通過自己的文章傳達給讀者;閱讀它的目的,則是讀者想要準確、具體地把握作者傳遞的信息。閱讀,不是要去專業性地分析文章結構,以及分析其中包涵有哪些語文知識點;而是要根據閱讀目的有效地理清作者表達在文章中的內容。另外,“文章學閱讀教學法”很注重積累課文中的語文知識。事實上,“課文只不過是一個例子”。如果僅以課文中出現的知識點為積累目標的話,那實際上是掛一漏萬;再說,記識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寫作特點以及重點語段的標準理解,更是完全沒有意義。閱讀教學不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標準答案,而恰恰是為了培養學生探求正確結論、準確獲取文章信息的能力。
閱讀是以準確、具體地獲取文章有用信息為目的的思維活動。要教會學生如何確定閱讀目的(提出問題),并據此準確篩選文章的相關信息(有用信息)。以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為例,按照“文章學閱讀教學法”,本文的閱讀教學流程應該是:介紹寫作背景黿馓(理解“為了忘卻”)齜治齦韃糠(包括重點語句、語段)齬檳芍行乃枷搿⑿醋魈氐愕取5是,當我們把本文的閱讀目的假定為如下幾點時,情況就迥乎不同:一.撰寫《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五位青年作家烈士》專題報告,則要從本文收集五人的生平事跡、性格特點等材料;二.準備做《魯迅與青年作家》講演,則要從本文收集有關五位作家與魯迅交往的材料;三.寫作論文《試論國民黨反動派對左翼文化的圍剿》,則要從本文收集五位作家受迫害的材料。同一篇課文,閱讀目的不同,篩選認知的信息也就不同。這是“文章學閱讀教學法”無法解決的。
綜上所述,我提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要拋棄“文章學閱讀教學法”。因為,一個資訊高度發達的社會,人們傳遞信息的手段、表達感情的方式、審美價值的取向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因而,對人才也就有了新的要求:不但要知識豐富,更要具備定向檢索、分析、利用、創新知識(信息)的能力。高中閱讀教學必須順應這種社會要求。
“研究性閱讀教學法”的基本內容是:以目的性為閱讀前提,以信息論為閱讀理論指導,以圍繞閱讀目的準確、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關信息為基本原則,不斷提高高中生篩選、認知、處理語言信息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研究性閱讀教學法”把閱讀材料看成一個信息集。通過識碼、解碼、編碼達到對它的有效理解與把握。過濾次要信息,篩選主要信息,壓縮有用信息;使無序信息條理化,使隱性信息顯性化;把信息原碼重新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在這里,閱讀是讀者獲取信息的一種手段。要關注的是語言表達了什么信息、哪些信息,什么是重點信息,如何闡述、擴充關鍵信息等等。有了這種閱讀觀念上的更新,再審視現在語文閱讀教學,問題就明朗了。不妨舉一個例子比較兩種閱讀教學法的優劣。
牐犎紜都蟣視敕北省返牡諞歡巍
牐犖惱卵г畝兩萄Хㄔ畝遼杓:1.給下列生字注音:冗沓賅汩。2.首句是多重復句,第一層在哪里?3.文中用了三次冒號,其作用是什么?4.本段論述的大意是什么?5.寫出三個“一字傳神”的古代名句。6.與本段觀點完全一致的一項是:A刪繁就簡三秋樹,立異標新二月花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C意則期多,字則唯少D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
研究性閱讀教學法閱讀設計:1.文中要闡明的觀點是什么?2.文段從幾個方面論述了這個觀點?3.請從作者的基本觀點出發,引申出一些新的觀點。4.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結合你的寫作實踐談談體會。
牐牶芟勻,“研究性閱讀教學法”著眼文章信息的處理,整體把握,綜合分析,篩選重點,注重創新。而“文章學閱讀教學法”則著眼于繁瑣零碎的語文專業知識的認知和記識,輕視思維。
“研究性閱讀教學法”的課堂組織形式應該是合作探索型課堂模式。其基本流程是:一、問題中心,確立閱讀目標(用有一定涵蓋性、綜合性的問題為閱讀定向)。二、自主探索,篩選目標信息(由學生自主獨立進行相關信息的采集、分析、綜合、提煉和重組)。三、切磋問難,提高閱讀效能(分小組討論、啟發)。四、交流評價,反饋閱讀質量(由學生主體發言,其他同學補充、反駁、完善,教師評價)。“研究性閱讀教學法”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是:一、主動積極,樂于探索;二、潛心研讀,獨立思考;三、質疑問難,互動合作;四、善于發現,注重總結。在這種課堂教學中,學生向教師提問很多,師生問答不能是簡單的對錯判定,而應該是平等協商的討論。所以,學生正確的提問方式應該是:先陳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再詢問教師的看法并與之討論,如不同意教師的意見,要進一步質疑。
“研究性閱讀教學法”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發展,教師由主宰課堂到主導課堂,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變革。因而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做通才教師,而不是只懂語文。語文教師要特別重視自我全面發展。二、課堂教學的開放性、質疑問難的隨機性,使教學過程可能出現不可知性,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駕馭能力,還要有很強的組織協調能力,機智敏捷的反應能力,和開放、民主、寬容、合作、平等的教學心態。三、教師不應是知識倉庫、權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學生的服務員、協助者和合作伙伴。四、要樂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學理論,樂于學習和運用新的教學設備(計算機、多媒體、互聯網),樂于把閱讀教學與現實社會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