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指導:
(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
白發指頭發全部或部分變白,可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先天性白發往往有家族史,由遺傳因素所致;后天性白發有老年性白發和青少年、中年人所患的早年性白發兩種。筆者通過搜索相關文獻,對祖國醫學中關于治療白發外用方劑的藥物進行了收集整理和統計,以期為治療白發的臨床用藥及研究提供參考。現就所采擷到的312首外用有效方劑進行系統整理和統計,分析如下。
1.1 材料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近15年的文獻,并查閱了近百種古今相關書籍。主要雜志:《中醫藥學報》、《陜西中醫》等;教材:《中藥學》;著作:《中醫皮膚美容方劑大全》、《圣濟總錄》等。
1.2 藥物分析方法 以《中藥學》教材[1]、《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中華本草》中的藥物藥名、性味、歸經、功效為依據進行統計分析,若《中藥學》教材已收錄該藥,則以教材為標準,若《中藥學》教材中沒有收錄該藥,則以《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為標準,若《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中也未收錄該藥,則以《中華本草》為標準,統一藥名,并輸入藥物功效及性味歸經。
2.1 用藥概況 筆者對所采擷的308首有效治療白發的外用方劑中的中藥參照《中藥學》教材進行了功效分類,將281味中藥分為補虛、清熱、活血化瘀、解表、利水滲濕、止血、祛風濕、溫里、化痰止咳平喘、收澀等20類,表1中列出的是位于前6位的藥物。結果表明:補虛、清熱、祛風濕、化痰止咳平喘、收澀、解表等6類藥物共計164味,占總味數的58.37%,其頻次和為806次,占總頻次的61.53%,可見臨床上外用治療白發的中藥以這6類藥物為主,見表1。

表1 按功效分類位于前6位的中藥
同時統計發現,在劑型上,外用散劑、膏劑最多見,308首方劑中,外用散劑見85首、膏劑見65首,分別占總方劑中的27.60%、21.10%。具體用法是將外用散劑水調涂于發或膏劑直接涂于發上,待藥干后洗凈頭發或者用布或荷葉或油紙裹一晚,次晨洗凈。藥物直接與頭發接觸。范廣倫[2]研究發現藥物分子能直接作用于頭皮的真皮層,改善頭皮新陳代謝,補充頭發所需的營養,從而達到生發、黑發的效果。這對于臨床如何更好地運用中藥外用治療白發,如何提高療效有所提示。
總結表1及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治療白發的中藥外用主要以扶正補虛(其中以補益肝腎為主,占20%)、清熱、祛風除濕為原則。有文獻報道活血祛風及滋補肝腎中藥有激活酪氨酸酶活性作用[3],而酪氨酸酶是黑色素生成的關鍵酶,黑頭發是由黑色素決定的[4]。
2.2 用藥規律分析
2.2.1 補虛藥及清熱藥的分類統計 為進一步研究補虛藥及清熱藥在外用藥物治療白發過程中的具體運用情況,筆者對這兩種功效藥物參照《中藥學》教材進行了進一步的分類統計。
2.2.2 補虛藥分類統計 見表2,表3。
2.2.3 清熱藥分類統計 見表4,表5。

表2 補益藥的分類

表3 應用頻次前10味補虛藥的頻次、頻率及歸類

表4 清熱藥的分類

表5 應用頻次前10味清熱藥的頻次、頻率及歸類
2.3 藥物的性味歸經特點[5]
2.3.1 藥物的歸經特點 見表6。
2.3.2 藥物的四氣五味歸類特點 見表7。
2.4 外用方中應用頻次最高的30味中藥數據統計 見表8。

表6 藥物歸經情況統計

表7 藥物的四氣、五味歸類統計

表8 應用頻次最高的30味中藥的頻次、頻率及功效歸類
結合表1~表5可以看出,本文281味中藥中以補虛藥類、清熱藥類及祛風濕藥類為多,其中補虛藥中應用頻次高的前10味藥為當歸、胡桃仁、旱蓮草、何首烏、熟地黃、桑椹、豬脂、熊脂、白術、甘草,以補陰補血藥為主;清熱藥中應用頻次高的前10味藥為大青鹽、生地黃、蓮子草、豬膽、茶葉、地骨皮、馬齒莧、柿子皮、土馬鬃、瓦松,以涼血藥為多,這從一定側面反映了陰血虧虛,血熱偏盛及風濕在表可能為白發的主要病因病機。雖然281味藥物涉及的四氣五味及歸經范圍較廣,然而統計分析發現,藥物氣味多以甘寒為主,輔以苦溫。甘寒有滋陰清熱、益陰涼血的作用;苦以瀉熱、燥濕、堅陰,溫則祛風、散寒、溫通經絡。歸經則以肝肺為主,而與脾胃腎相關。反映治療白發外用中藥多以補益肝腎為主,輔以祛邪,標本兼顧,體現了中醫治病的整體觀念。
中醫認為,白發多歸因于血熱偏盛:年輕人素體陽氣偏勝,火熱之邪易耗陰血,致血虛燥熱,毛發失養而致頭發早白;或因肝腎陰虛,精血不足,或氣血虧虛,毛發失其所養而變白;或因情志煩勞:精神緊張、憂愁焦慮過度傷心脾,或情志抑郁,肝氣不舒,木郁乘脾,致脾失健運,氣血運化無源,或氣滯血瘀,發失所榮而令發早白[6],故古今中醫治療白發多喜用具補益陰血、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等功效的藥物。根據中藥藥性的歸經理論,藥物對于人體某些臟腑、經絡有著特殊的作用。白發主要涉及肝、腎、脾三臟,故歷代醫家多選用入肝、腎、脾等經的藥物治療白發。筆者在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系統統計后發現,祛風濕藥在白發外治中的運用也相當廣泛,僅次于補虛藥和清熱藥,而在歸經方面,歸肺經的外用中藥僅次于歸肝經的外用中藥,故筆者認為白發的成因還應重視風邪的作用,風濕之邪侵襲肺衛導致營衛失和,肺之宣發肅降功能失調,使脾運化之氣血無法到達頭部營養毛發而致毛發早白,此為白發發病外因之一。本研究提示,在治療白發時除了補益肝腎、清熱涼血外,還應注意驅除風濕和注重疾病的內外因,針對疾病的具體病因進行有針對性的綜合治療。
[1]黃兆勝.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
[2]范廣倫.脫發白發的預防與治療[J].安徽科技,2007(9):55-56.
[3]胡捷,孫越,周萍英.口服中藥聯合自體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療效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1,15(1):18.
[4]蔣磊.頭發的顏色與黑色素[J].生物學通報,1993,28(7):20.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98.
[6]付慶霞.白發病因與發病機理研究現狀[J].光明中醫,2009,24(2):37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