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英,陳 瑩,趙霞則
(東營市水利局,山東 東營 257000)
東營市位于山東省北部,依據地層構造、成因類型、地層巖性和沉積物來源,可分為山前平原和黃泛平原。其中,山前平原區位于廣饒縣境內小清河以南,面積636km2。沉積物主要來源于泰沂山區由淄河等河流搬運來的沖積物。含水層顆粒垂直方向自上而下由細變粗,水平方向由南向北由粗變細,結構由單一變為層狀,地下水埋深由深變淺,水力性質由潛水逐步過渡為承壓水,水質較好,是當地的重要水源。黃泛平原區位于小清河以北,面積 7414km2,沉積物為粉砂、細砂、粘土、亞粘土,沿海地帶常見有海相貝殼。屬咸淡水混合區和咸水區,灌溉形式主要為引黃、引河灌溉。淺層地下水礦化度較高,不宜采用。
據地下水觀測資料顯示,全市2008年地下水埋深在0.01~41.19m之間。山前平原區地下水埋深較深,地下水位埋深在2.94~41.19m之間,其中淺層地下水埋深在2.94~41.19m之間,深層地下水觀測井在7月后被填埋,1~7月份地下水埋深在18.62~21.21m之間。而黃泛平原區地下水埋深普遍較淺,地下水位埋深在0.01~3.09m之間。
1.1.1 山前平原區地下水動態趨勢
2008年東營市山前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平均埋深為22.13m,較上年同期上升了0.15m,與上年同期相比,地下水位變幅最大在10月份達1.01m;深層地下水1~7月份平均埋深為19.44m,較上年同期上升了0.25m,變幅最大發生在4月份達0.61m。
與2000年同期地下水位相比:2000年淺層地下水平均埋深16.71m,至2008年地下水位累計下降了5.42m,年均降幅0.6m。2000年深層地下水平均埋深20.31m,相對2008年地下水位累計上升了0.46m,年均變幅0.05m,深層地下水 (2008年8月觀測井損壞停測)動態變化相對淺層變化緩慢,變幅約為淺層地下水動態變化的10%。山前平原區淺層、深層地下水埋深變化見表 1、表 2。

表1 東營市山前平原區2000年、2007年、2008年淺層地下水埋深表 (單位:m)

表2 東營市山前平原區2000年、2007年、2008年深層地下水埋深表 (單位:m)

表3 廣饒縣大王鎮2000年、2007年、2008年地下水埋深表 (單位:m)
1.1.2 超采區地下水動態趨勢
地下水超采區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區。隨著當地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需水量不斷加大,地下水連年超采,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截至1980年形成2個降落漏斗區。其中,一個漏斗區在石村鎮、廣饒鎮交界處,漏斗區中心在石村鎮西高村,另一漏斗區在稻莊鎮東部,漏斗區中心在稻莊鎮東水村。到2001年形成以大王鎮政府駐地、稻莊鎮政府駐地、縣城規劃區、石村鎮辛橋為中心的4個深層地下水漏斗區。漏斗區覆蓋了整個井灌區。而且,隨著工農業發展,漏斗區規模仍在持續擴大,呈急劇惡化趨勢。
通過對大王鎮地下水漏斗區監測,2008年漏斗區地下水平均埋深為30.13m,與上年同期相比,平均埋深增加了1.35m,中心埋深增加了0.7m,地下水位動態變化最大達3.13m,發生在7月份,變化最小是5月份,變幅為0.26m。
與2000年同期地下水位相比:2000年地下水平均埋深為24.73m,至2008年地下水平均埋深累計增加5.4m,年均變幅0.6m。中心水位由2000年(-18.40m)降至2008年(-21.40m),地下水位累計下降 3m,年均降幅 0.33m(如圖 1示)。

圖1
該區淺層地下水埋深普遍較淺。據地下水觀測資料顯示,2008年地下水埋深在0.01~3.66m之間,平均埋深為1.66m,其中:東營區地下水埋深在 0.75~1.88m之間;墾利縣地下水埋深在0.19~3.09m之間;利津縣地下水埋深在0.37~3.66m之間;廣饒縣境內地下水埋深在0.01~2.70m之間。地下水平均埋深利津縣最大為2.00m,東營區最小為1.38m,相差0.62m。由圖2可以看出,一年中地下水位變化總體趨勢:5月份、8月份時地下水位較高,低水位大致出現在1~3月份、10~12月份。
2008年黃泛平原區所轄東營區地下水平均埋深1.38m,較上年同期下降了0.54m,墾利縣地下水平均埋深1.88m,較上年同期增加了0.23m,利津縣地下水平均埋深2.00m,較上年同期增加了 0.37m,廣饒縣地下水平均埋深1.39m,較上年同期增加了0.01m。

表4 黃泛平原區2008年月地下水觀測井水位埋深表 (單位:m)

圖2

圖3
與2000年同期地下水位相比:2000年黃泛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埋深為2.21m,至2008年地下水位累計上升0.55m,年均變幅0.06m,其中利津縣地下水平均埋深變幅最大,由2000年3.46m減小至2008年2.00m,同期下降了1.46m,東營區地下水平均埋深變幅最小為0.01m(如圖 3示)。

表5 黃泛平原區2007年、2008年各縣區水位埋深情況(單位:m)
通過對2008年度地下水動態分析,分別與上年、往年同期地下水位情況作比較,從而進一步研究本區域內地下水動態變化規律,及時掌握地下水位升降的幅度和速度,為科學調配水資源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
地下水監測井網設施落后,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的需求。現有地下水檢測站網多為上世紀70~90年代建設,設施陳舊,且損壞嚴重,觀測手段落后,自動化程度與監測精度低,從監測原始數據采集到資料計算、整理分析,一直到綜合研究,時間跨度長,難以及時反映當時實際情況,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對地下水動態變化信息的及時獲取,影響了信息的快速發布及成果應用。
嚴格水資源管理是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的總抓手,也是改善水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
實行農業用水、工業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態環境用水的統一配置,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當地水和外調水的統一調配,提高用水效率和水平,重視對地下水超采等生態問題的治理。
隨著東營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所需淡水量也快速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日趨明顯,對該市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的制約和影響也將逐步顯現,因此必須加大降耗節水工作力度。市民是城市節水的主體,也是城市節水成果的最直接受益者,要廣泛深入持久地宣傳節約用水的重要意義,始終把加強宣傳教育、營造濃厚氛圍貫穿于節水工作的全過程,大力開展節水活動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等活動,增強全社會節水意識,使節約用水成為廣大市民的自覺行動,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積極開展節約用水活動,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做好地下水監測規劃,科學合理地布設井網,補充完善地下水監測井。同時加快地下水監測現代化建設步伐,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設備,配置先進的地下水監測儀器設備,提高地下水監測能力。完善現有的地下水監測井網無論對分析、掌握地下水動態變化,開展地下水預測預報,揭示地下水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還是提出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的建議和措施,為實施取水許可制度、科學管理水資源提供依據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