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摯
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下,城市最佳實踐區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發展經驗、傳播先進城市理念,為未來人類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嶄新的模式,也為人與自然生態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生動的例證。
上海世博會是第一次把承載并推動人類歷史文明的綜合性世博會帶到發展中國家,它結束了世博會歷來由少數發達國家舉辦的歷史。
中國人第一次在家門口,目睹來自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文明精華。世博會創辦159年來,第一次以城市為主題,探求和破解人類集聚城市以來所遇到的難題。在所展的各國破解城市難題的案例中,充分展示了各國人民對未來城市生活的憧憬和展望。觀者能夠被人類智慧、力量所震撼。
城市最佳實踐區,集中展示全球有代表性的50多個城市案例,它們在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歷史遺產保護和利用、未來規劃等方面提供了唐得參考的方法和思路。
城市最佳實踐區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下,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發展經驗、傳播先進城市理念,為未來人類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嶄新的模式,也為人與自然生態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生動的例證。
貝丁頓生態村住宅“冬暖夏涼”
倫敦零碳館展出的零能耗生態住宅發展項目,介紹了英國倫敦運轉只靠可再生資源的貝丁頓村。生態村是一個混合使用日光發展的住宅區,是世界上第一個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社區。貝丁頓生態村建成于2002年,擁有公寓、獨立房子等住宅82套,另有大約2500平方米的工作空間、一個展覽中心、一家幼兒園、一家社區俱樂部和一個足球場,共有居民210人、工怍人員60人。
按照設計理念,貝丁頓生態村是“零能耗發展社區”,在整個小區只使用可再生資源產生的能源,就能夠滿足小區居民生活所需,這種設計,不需要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能有效減少能源、水和汽車的使用率。,
居民們用屋檐上流下來的雨水沖洗馬桶、澆灌花草,水龍頭里流出的是被太陽能曬熱的水,食物殘渣會被送到地下沼氣池發酵產生沼氣,居民們用沼氣燒飯。
貝丁頓生態村“冬暖夏涼”住宅,建筑使用太陽能、風能和水源熱能聯動來實現空間內的通風、制熱、制冷,加濕等滿足人居舒適性的各項效果。
貝丁頓村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社區,這—事實向地球村的所有村民宣告,人類在保護自己的家園地球村方面,能夠有所作為,只要全體村民努力,人類的環境會更美好。
水廣場:晴天休閑地,雨天蓄水池
在荷蘭鹿特丹,365天里有300天會下雨。鹿特丹市是一個最低點在海平面7米以下的沿海城市,地勢較低,為了貯水,在市中心基準面下建造了一些水廣場,作為暴雨后多余積水的臨時蓄水池,這—辦法有助于城市供水系統(污水排放系統和城市護城河)以及附近城區不受洪水侵害。最終預期是在90%的時間里,水廣場不儲存水。
為了展示下雨場景,世博會荷蘭鹿特丹水廣場館內剛才還晴空萬里,忽然就電閃雷鳴,一道雨簾從天而降。這里的雨點很有創意:一會兒是漢字“鹿、特、丹”,一會兒是外文單詞,接下來又變成了舞動的絲帶,雨滴噼里啪啦跌落到地上,觀眾卻不會濕了鞋襪,原來展館地面上那些曲里拐彎的溝槽,悄悄地把雨水運送到“水廣場”暫時儲存起來了。
多媒體屏上,展示了“水廣場”的原理:平時,這個下沉式廣場是市民休閑的場既老^曬太陽,孩子們追逐游戲。廣場地面的溝槽是排水溝,下小雨時,這些溝槽會形成天然的水景,孩子們可以玩小帆船。下大雨時,整個廣場形成—個大蓄水池,但水不會漫到城市街道上,大蓄水池會成為城市水景和水上游樂場。
鹿特丹市氣候環境保護署官員說:“我們已經學會將水視作一個胡遇,而不是威脅。”
水城鹿特丹基于它瀕水港口城市的特性,計劃用25年的時間徹底擺脫氣候暖化、海洋水位升高、暴雨及洪澇災害等帶來的弊端,能夠因勢利導、變害為利,通過對鹿特丹城內的三個大區塊進行改造,將過剩的海水和雨水引入城區適當的位置,使得鹿特丹變成一座隨處可以接觸到池塘和綠地的親水都市。
水城鹿特丹因勢利導,變害為利,城市管理和建設的睿智給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的智慧城市更好,居者更安逸。
利用清潔能源駕駛電力汽車
德國不來梅市與合作伙伴們共同展示有關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不來梅展館以“共享遠景”為主題,展示豐富多彩的主題,包括氣候研究、風能、電力交通、能源管理和汽車共享。所有的主題都運用獨特的應用模型呈現給參觀者。展館的展覽設計建立在中國傳統的剪紙藝術基礎之上。人們進入展館,映入眼簾的展覽主題分別處于不同的平面,給人以深邃和三維的立體感受。展館內的主色調為象征幸運與幸福的中國紅。同時,紅色與白色均為不來梅旗幟的顏色。城市三維立體剪影裝點整個展館,包括不來梅著名的建筑,能給參觀者留下深刻印象。
不來梅以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焦點,每一個主題都是關于如何改進城市的基礎設施的。作為交通解決方案的開拓者,不來梅呈現給世博會的主題,是有關交通可持續發展的六大主題解決方案,分別是:自然之城、科學之城、能源之城、交通之城、未來之城和文化之城。融合每個主題的內容便可建成一座美麗溫馨的城市。
通過建造城市市政公園來增加綠化面積。新型的過濾系統保障了城市巨大的飲用水供給量,能源得到節約,一座自然之城也便誕生。同時,管理者以自然為師,聚焦問題,尋找解決方案。
不來梅科學研究所展示了他們的研究項目——利用自然資源,創造可持續且無污染能源,如風能。他們在北海周邊地區開發了德國第一座風能園,并通過智能管理系統管理不同類型的能源。
城市未來的居住者駕駛電力汽車,穿行于城市之間,實現零排放。電力汽車作為交通電力的貯存處,是調節能源系統的組成部分。汽車共享使每個城市居民都能選擇一款合適的車型出行。城市規劃者估算一輛共享汽車能節約10輛私家車所占的面積。
不來梅作為德國工業與汽車制造業所在地,以極大的勇氣確定六大主題交通解決方案,居民已經享受到科技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未來城市更美好迭_愿景正在實現。
大阪水污染防治技術成為亮點
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日本大阪案例館位于B4-1展館,總面積為645平方米,主題為“環境先進城市·水都大阪的挑戰”,是重點探討城市水處理的案例館,通過影像、實物、展示等介紹與水共存的1400年歷史,以及大阪的四季風隋、時尚生活。
大阪案例館以水為主線,介紹大阪與水的淵源。大阪臨海靠山,有兩條河流貫穿城市,洪水和污水是城市的兩大隱患,大屏幕影像與圖片展示等相結合向參觀者展示大阪的創新技術,包括水凈化、太陽能發電等,展示了托阪人民的舒適生活。
參觀者直接參與是大阪案例館的一個亮點。參觀者騎上一輛利用反滲透膜凈化污水技術的自行車,體驗將污水轉化為純凈水的樂趣。小風車發電,參觀者手掌放上去,焐熱它,小風車就能轉動起來。
大阪府立大學的“人造植物光型工廠”,只需要陽光和水就能讓植物生長,完全不使用化肥、農藥,也特別吸引參觀者駐足觀看。
大阪的歷史、文化、世界遺產和自然景觀等也有充分的展示。描繪豐臣秀吉時期繁榮景象的屏風畫《大阪圖屏風》,類似于中國的《清明上河圖》,原畫長480CM,展出的是一件復制品。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阪案例館為世博護照準備的印章是一個水中的白塔,為游客準備的紀念品是用水發音的音樂盒、水能充電器等,充分體現了大阪“水者”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