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京生 王建蒙
孫家棟,中國探月衛星工程首任總設計師,把中國的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送上了月球。當年孫家棟搞衛星,就是錢學森點將,聶榮臻親自批準的。孫家棟認為,對恩師最好的回報就是讓中國的衛星飛得更高、更遠。
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航天專家孫家棟,從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手里接過國家授予他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證書。
孫家棟飽含深情地說:“錢學森是我尊敬的領導和良師益友。”誠然,他跟著錢學森從中國的第一枚導彈、第一顆衛星干起,走過了半個世紀的風云歲月。
如今,在孫家棟的腦海中,有一封永遠抹不去的信件,那就是98歲的錢學森寫給80歲的孫家棟的最后的生日賀信:
孫家棟院士:您是我當年十分欣賞的一位年輕人,聽說您今年都80大壽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賀!您是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成長起來的優秀科學家,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見證人。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首戰告捷起,到繞月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您幾十年來為中國航天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我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
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體,健康生活,做—名百歲航天老人。
謹祝生日快樂!夫人面前代致問候!
錢學森
二00九年二月二日
孫家棟手捧錢學森的賀信,一字一句地看著,心里涌動著陣陣激動。他懷著感激的心情給錢學森家里去電話,對98歲的航天老人表示誠摯的感謝。錢老雖然是他的領導和恩師,還比他年長18歲,但在信中錢老競7次用“您”這個稱呼,還稱他80歲為大壽,這些都讓他“不敢當”。孫家棟回想一生走過的道路,覺得自己能在錢學森的直接領導下工作是十分幸運的,錢老謙虛、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令他一生受用。
錢老的兒子錢永剛告訴孫家棟:“信寫好后,我們又給錢老讀了一遍,錢老一字一句認真聽完后,簽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頗有感觸地說,‘家棟都要到80歲了'在我眼里他好像還是一位28歲的小伙子。
半個世紀過去了,往事如煙。時年近百歲的錢老仍然記憶猶新,孫家棟就是28歲時跟著他搞航天的。
錢學森言傳身教孫家棟初露頭角
孫家棟永遠難忘錢學森帶領他搞航天的那個年代,那時中國航天剛剛艱難起步。
1956年2月,錢學森向黨中央、國務院遞交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并分別向毛澤東、周恩來和幾位元帥陳述自己的想法。他的意見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肯定。
1956年10月8日,中國航天發展最早的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聶榮臻元帥親自主持研究院成立儀式,錢學森被任命為院長。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中國的導彈事業有規劃、有步驟、有組織地全面展開。1957年11月16日,正式批準成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即現在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周恩來總理任命錢學森兼任一分院院長。
那時,錢學森在國際上已經是知名的科學家,他被美國兩位將領稱為:“無論在哪里,他都能抵得上五個師。”他回到祖國,陳賡大將問他:“中國能不能搞導彈?”他答道:“為什么不能搞?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
孫家棟也具有這種不服輸的性格。他在蘇聯留學期間,每年年終考試都能獲得全優5分,還獲得了斯大林金質獎章。他下決心畢業回國后為祖國建設大干一番,命運給孫家棟造就了機遇。
1958年4月,孫家棟從蘇聯歸國后,組織上分配他到當時國防部五院一分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前身)總體部報到。讓他去搞導彈總體,他真是又高興又擔心。導彈是什么樣子?怎么設計?怎么制造?心里一點底也沒有。那年“五一”節前的一天,孫家棟參加了錢學森主持的一個會議,在會上第一次見到了院長錢學森。
錢學森非常重視總體部的工作,經常來檢查工作。錢學森在解答問題時總是有問必答,有板有眼,令孫家棟非常敬佩。
正當中國導彈事業從仿制開始剛剛起步時,1960年8月13日,在國防部五院工作的蘇聯專家全部撤走,帶走了全部圖紙、資料。就在3個月前,蘇聯專家說中國的火箭特種燃料不合格,讓我國購買蘇聯燃料。結果是燃料沒運來,援華專家卻走了。面對困境,中國的科技人員跟著錢學森,走出T--條獨立自主發展中國航天的道路。就在蘇聯撤走專家17天后,1960年9月10日,中國用國產燃料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近程彈道導彈。那時,孫家棟已經擔任了導彈型號總體設計室主任。
時隔不到2個月,1960年11月5日,中國又成功發射了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準確擊中目標。在現場的聶榮臻元帥高興地說:“在祖國的地平線上,飛起了我國制造的第一枚導彈,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錢學森舉賢薦能孫家棟敢為人先
讓孫家棟永遠難以忘懷的是,當年他搞衛星是錢學森點將,聶榮臻親自批準的。
1957年,蘇聯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時,孫家棟還在蘇聯留學。
1958年,毛主席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孫家棟想起了曾經和蘇聯專家聊天時不經意聽說的一句話:“如果你們中國搞成了導彈,那么放衛星就不難了口”
錢學森非常支持孫家棟敢為人先的科學設想。錢學森認為孫家棟在從事導彈總體設計方面不僅制定方案認真嚴謹,而且對發射衛星設想大膽,思路開闊,很有那么一股創新的勇氣。
當時同行們都羨慕孫家棟趕上了那顆“幸運星”——高奏《東方紅》樂曲的中國第一顆衛星。然而,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
1967年3月,國家要加快衛星研制速度,加強衛星總體工作,擔任空間技術研究院首任院長的錢學森認為,將孫家棟由火箭總體調去搞衛星總體最合適,雖然孫家棟出身不是“紅五類”,當時中蘇關系緊張,他又在蘇聯留學8年,但是他愛國敬業,是一個可信任的、有培養前途的中青年專家。于是舉賢薦能,向聶榮臻元帥推薦孫家棟擔任衛星總體技術總負責人,領導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研制工作。
調令是1967年7月29日午后傳達給孫家棟的。在錢學森-的推薦下,孫家棟當天由搞導彈轉入了搞衛星。他的人生轉折來得如此迅速,“八一”建軍節,他便走馬上任了。從此,孫家棟挑起了這副“天字號任務”光榮而沉重的擔子。
為了盡快啟動衛星總體設計工作,孫家棟向錢學森提出建議,由一分院推薦幾個搞總體方面的技術人員。錢學森考慮后答復,從一分院抽人可以,但在當前“文化大革命”兩派正在鬧騰的情況下,推薦來的人能不能保證質量很難說。所以,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不能依靠一分院推薦,由你孫家棟提個名單后再研究確定。
當時的孫家棟只有38歲,雖然年輕,但因工作出色,在人們眼中已是有影響的人物,然而兩派勢均力敵,他稍微不
注意就會引火燒身。想到錢學森是一位治學嚴謹又十分愛護年輕人的領導,有錢老的支持,他打消了顧慮。孫家棟心一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決計拋棄一切顧慮,完全從搞衛星的需要出發來挑選人,被選中的人只要條件優越、技術水平高超,就不去管他是這派那派的。于是,孫家棟詳細考察了各部門有特長的技術骨干,他在全面了解和分析衛星研制情況的基礎上,從中挑選出后來被稱為“航天十八勇士”的干將。這“十八勇士”挑出來后,兩派居然都沒意見,原來大家有目共睹,這“十八勇士”由于系統、專業分配合理,每個人的基本素質都無可爭議地得到了大家的認同。有趣的是,兩派入選的人數比例無意中竟大體一致。
孫家棟將這18個人的名單上報給錢學森,錢學森點頭贊同后又很快得到聶榮臻元帥的批準。
有趣的是,1967年10月,當“十八勇士”離開一分院時,兩派人員高舉彩旗、各站一方,敲鑼打鼓,熱烈歡送。這在兩派矛盾勢不兩立之時,實屬罕見。當時的領導和群眾都稱贊說,孫家棟這活干得漂亮,開了中國造衛星的一個好頭。錢學森也高興地說:“你這個家棟真有辦法!”
錢學森以他的遠見卓識,又主持制定了“三星規劃”(東方紅一號、返回式衛星和同步軌道通信衛星),為空間科學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69年10月,“東方紅一號”衛星初樣基本完成。百忙中的周恩來總理要聽取衛星工作匯報。孫家棟接到錢學森讓他一起去給周恩來總理匯報衛星準備工作的通知時,驚喜與激動無法言表。
會上,錢學森熱情地把孫家棟介紹給周總理,總理握住孫家棟的手風趣地說:“噢,這么年輕的衛星專家,還是小伙子嘛!”孫家棟向總理匯報了衛星研制的具體問題,講到衛星上的毛主席像章問題時,孫家棟猶豫起來。
在那個全國山河一片紅的年代,常常要喊著突出政治的口號,可搞衛星要尊重科學,專家們又怕冒犯政治,被搞得進退兩難。周總理的平易近人感染了他,他下決心把心底埋藏多日的想法講了出來:“總理,有人提出要在衛星的儀器上鑲嵌毛主席像章,可是這不僅增加了衛星的重量,影響衛星散熱,而且對衛星的姿態會帶來影響。”周恩來總理嚴肅地說:“大家熱愛毛主席的心情可以理解,你們看我們的人民大會堂,也沒有到處都掛上毛主席的像,政治掛帥是要把工作做好,你們回去把道理給大家講清楚,搞衛星一定要講科學,按科學規律辦事。”周恩來總理的話,讓科學家們的心里頓時敞亮了。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接著,1971年中國又成功發射了“實踐一號”科學探測衛星。
對恩師最好的回報
——讓中國的衛星飛得更高更遠
歲月如歌。孫家棟干了一輩子的航天,相繼成為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接著又擔任中國第一顆通信衛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大容量通信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應用衛星大系統的總工程師。后來孫家棟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探月衛星工程首任總設計師,把中國的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送上了月球。
用他的話說,這輩子他最大的愛好就是放衛星。從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在中國飛上太空的100多顆衛星中,由他負責研制發射的就有30多顆。孫家棟認為,對恩師最好的回報就是讓中國的衛星飛得更高、更遠。
咨訊
海外學子創業周:十年引進七千余學子回國
“2010中國海外學子創業周”(下稱“中國海創周”)7月1日在大連順利結束。在為期3天的活動中,共有667項高新技術項目簽訂了意向合同,510名各類人才與企業達成用人意向。
本屆“中國海創周”共吸引了41個海外華人團體、1605名海外學子前來參會,其中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的有792]<。海外學子所攜帶的近千個高新技術項目,涵蓋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先進制造、新材料以及農業等多個領域。
在3.5萬平方米的展場里,全國50多家高新區、120個創業園區直接搭臺設展,3000多家企業參展,7000余家國內企業參與項目對接,全國25個省市提供崗位達8000余個。
“中國海創周”源于2(]OO年開始舉辦的“中國海外學子遼寧(大連)創業周”。10年來,通過此平臺,7400多名海外人才回國工作,共創辦企業1600多家,獲專利3600多項。由于連年舉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影響,2010年起升格為國家級創業周,正式更名為“中國海外學子創業周”。(來源:中國新聞網,2010年7月2日,張冬冬宋太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