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煒華 李藝雯
融全球智力,聚天下英才,助經濟發展。方興未艾的引智事業在推進“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征程中,率先成為江蘇自主創新的強力引擎,呈現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經濟國際化呼喚人才國際化
《國際人才交流》:江蘇作為經濟大省,近年來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影響較大的引智舉措,凸顯引智工作在全局發展中的重要位置,其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徐郭平:江蘇是經濟大省,也是經濟外向度較高的省份,歷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都把推進人才國際化作為提升江蘇核心競爭力、適應經濟國際化需要的重要保證。早在2004年,省委明確提出,要實施人才國際化戰略,搶占人才制高點,構筑江蘇率先發展新優勢。之后,又在全國首次提出,要把外智和外資、外貿、外經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形成“四外齊上”的新局面。省委書記梁保華指出,要“加快推進江蘇人才的國際化,像抓招商引資那樣抓招才引智,像承接國際資本轉移那樣承接海外人才轉移”。引智工作被省政府列為年度重點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強有力的推動下,全省各地一手抓產業招商、一手抓產業招才蔚然成風。可以說,招商團走到哪里、招才團跟到哪里,哪里有引資項目,哪里就有引智項目。
經濟國際化呼喚人才國際化。目前,江蘇國際化水平正處于新的發展時期,一方面,江蘇經濟國際化經過多年的發展,面臨國際資本和產業加速向長三角地區轉移的重大機遇,迫切需要大力提高“引進來”水平,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分工地位;另一方面,江蘇開放型經濟同樣存在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產業鏈過短,低端、中端產品較多,高端產品較少的問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任務還很艱巨。因此,必須在注重引進國際資本和項目的同時,大力推進人才國際化,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管理技術和專業技術人才,不斷提高外資項目的科技含量,有效地促進江蘇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增強產品核心競爭力。這是江蘇經濟國際化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引智工作的價值所在。
《國際人才交流》:江蘇在全國較早實施人才國際化戰略,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開拓性工作,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您能不能為我們作個簡單介紹?
徐郭平:經過幾年努力,江蘇人才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一些工程相繼啟動實施。一是“海外人才引進工程”,主要落實《萬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從2008年起,用5年時間引進1萬名海外高層次留學人員。二是“引進國外智力工程”,主要通過“請進來,派出去”,大力開展聘請外國專家和出國境培訓工作,面向全省實施“百名現代服務業人才出國培訓計劃”,每年選送100名現代服務業高端人才到歐美國家學習。三是“人才國際化繼續教育工程”,主要是以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為重點,通過實施“干人赴港培訓計劃”,建立江蘇人才遠程培訓網絡,拓寬國際教育項目平臺,建設全省國際化人才終身教育的主體工程,用5年時間,使“三支隊伍”國際化培訓率超過30%,其中,公務員接受國際化繼續教育率超過50%。四是“江蘇人才國際化工程政策體系”,主要建立符合國際化、市場化要求的人才政策法規體系,落實柔性流動、國民待遇、市民待遇、社會保障等政策,在薪酬分配機制、人才評價機制、職業資格互認、海外人才管理等方面與國際接軌,營造國際化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良好氛圍。
——人才國際化戰略步入實質性軌道。江蘇人才國際化已成為系統工程,輻射全省各個領域,并從政策層面進入操作性階段,出現了“四個轉變”:從政府牽線搭橋到市場調節的轉變;從零打碎敲到推進產業調整的轉變;從引進智力技術到推進自主創新的轉變;從部門主導到行業整體聯動的轉變。省、市、縣上下呼應,密切協作,有序推進。
——集聚海外人才的吸引力明顯增強。江蘇相繼構建了以“沿江留學人員創業帶”為紐帶,以留學人員創業園、博士后工作站、高新技術產業園孵化器、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主體的海外人才創業平臺。目前,全省各級各類留學人員創業園37家,進園留學人員企業超過1000家,集聚人才超過1萬名。在出國留學的6萬人中,已有3萬人回江蘇工作,每年都有數千名高端“海歸”人才到江蘇創業創新,產生了以才引才、以才聚才、以才育才的裂變效應。以無錫市“530計劃”為例,目前已吸引276個“530”項目落戶,集聚創業團隊總人數超過1200人。
——引智工作的社會貢獻率明顯提升。近5年江蘇共直接組織國家級和省級引進國外人才項目1546項,資助聘請外國專家2385人次,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建立國家、省級引智基地和示范單位81家,組織全省出國境培訓項目計劃230項,培訓各類人才1萬多人次。“一村一品”活動在全省各地如火如荼開展,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建設新農村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奮力作為
《國際人才交流》: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引智工作大環境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江蘇如何應對挑戰,搶抓機遇,積極參與國際人才競爭?
徐郭平: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從一定意義上講,也為我們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引進國外人才智力的機會。省委、省政府敏銳把握機遇,梁保華書記鮮明提出:“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了引進、用好、留住人才的有利時機。要在加緊培養人才的同時,大力引進急需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研發團隊。”羅志軍省長也明確要求:“要抓住發達國家經濟衰退、需求減弱的時機,更多地引進急需的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我們積極行動,迅速布置,強力推進江蘇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
——深入推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從2007年起,每年由省財政拿出1億元專項資金,面向海內外引進100名左右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給予每人10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金融危機爆發后,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決定從2008年開始,專項資金增加到2億元,當年就有177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入選,今年又吸引了292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全面實施“萬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連續兩年,組團赴美國、加拿大集中招聘引進緊缺急需的海外高層次人才,連創江蘇省歷次赴海外招聘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新紀錄。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8個國家設立江蘇海外人才聯絡處,具體負責協調江蘇海外人才的信息搜集、人才招聘和人才服務。
——繼續舉辦“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活動。從2006年起,連續4年舉辦“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吸引來自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中國留學生到江蘇考察、創業投資。僅今年就與637家單位對接,洽談項目834個
(次),達成合作意向460個(次)。至今已吸引100多個技術含量高的項目落戶江蘇。
《國際人才交流》: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還未見底的情況下,引智工作能否在推動自主創新、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助推一臂之力?
徐郭平:江蘇經濟外向度和市場化程度較高,與國際經濟聯系緊密,不可避免地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認識到江蘇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任務十分繁重,迫切需要以更大的力度促進創新資源、創新要素和創新人才向企業集聚,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運用的主體。引智工作正是推動自主創新的強力引擎,對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具有戰略性意義。作為政府職能部門,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從2008年起,江蘇引智工作更加注重引進一流的團隊,更加注重吸引一流的成果,更加注重運用一流的技術,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各項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全省企業的自主創新:一是提升了企業研發水平,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得到增強。引進人才已申報專利315項,開發新產品313個,研發新技術181項。所在企業有74家被認定為省高新技術企業,承擔省級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66項。二是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得到發展壯大。引進人才中,有166名是帶著資金、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成果到江蘇創(領)辦企業的,有126名是企業高薪引進的創新人才,省級科技專項資金支持8.9億元,引導企業投入107億元。三是經濟效益初步顯現,帶動了地方經濟增長。據初步統計,引進人才開發的項目,已實現高新技術產品銷售519億元,利稅143億元。四是推動了科技創新載體建設,促進融資服務業的發展。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加盟,促進了科技創新載體的成長,科技孵化器、創業園區不斷擴容,科技研發機構不斷增多。吸引風險投資27.4億元,促成企業上市7家,也為金融投資業拓展了發展空間。相信通過一系列的引智引才活動,將有更多的人才,更多的項目直接參與自主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建設美好新江蘇引智工作任重道遠
《國際人才交流》:今后5年是江蘇全力推進創新型經濟的關鍵時期,江蘇各地、各有關部門如何更好地履行職能,更好地發揮服務和保障作用?
徐郭平:多年來,江蘇引智工作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三融人”思路,即:引智工作融入到經濟建設的大循環,融入到對外開放的大格局中,融入到人才資源開發的大工程中,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認可。今后5年,江蘇將迎來新一輪發展的黃金期,同時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期,這對引智工作來說,也是難得的重要機遇。省委、省政府對引智工作給予了很高的期望。我們將認真謀劃,超前思考,主動應對,更好地履行職能,更好地發揮服務保障作用。
《國際人才交流》:地方機構改革陸續到位,在新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格局下,引智工作如何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實現新的突破和飛躍?
徐郭平:機構改革后的引智工作領域更廣,服務要求更高。引智工作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切實增強引智工作的戰略性、先導性、開放性、高效性、主動性、競爭性,自身建設實現新的飛躍。
打造“三個平臺”。一是打造“江蘇國際化人才智力戰略儲備中心”,探索建立江蘇“引智特區”,構建自主創新平臺;二是發揮引智成果示范推廣基地作用,制定全省引智成果示范推廣基地的發展規劃,構建引智成果轉移平臺。三是健全項目庫、專家庫、成果庫,完善更為廣泛的引智信息網絡體系,建立引智資源共享平臺。
實現“三個突破”。一是機制創新實現突破,重點在海外人才資源引進機制、本土人才資源國際化培訓機制、與國際人才接軌的薪酬機制、海外人才評價機制上加大探索力度,取得新的進展;二是服務體系實現突破,利用機構改革機遇,進一步理順引智工作服務體系,建立部門協作機制,打造海外人才智力引進“綠色通道”,為緊缺外國高層次人才提供醫療、工傷、養老等社會福利保障多元化服務。凡是江蘇急需的高端人才智力,不應受薪酬、外匯支付、稅收、保險、居留等方面的束縛,大力引進;三是依法引智實現突破,通過推動引進國外智力行政許可項目的實施,規范行政管理和市場聘用行為,不斷提高為外國專家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開創江蘇引智工作的新局面,努力走在全國引智工作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