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搖籃和最為廣闊的生存空間,是潛力巨大的資源寶庫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地。“21世紀是海洋世紀”早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全面認識、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是新世紀公民應該掌握的基本知識之一。在高中教育階段有意識地培養了解海洋基本國情的公民,對我國今后政治、經濟、安全等社會發展的諸多方面具有重要而獨特的意義。此外,海洋地理也是地理學科發展中新的前沿研究方向,作為高中選修課程予以設置,也將起到為大學階段的海洋研究與開發領域培養后備人才的重要作用。
一、新舊教學要求的對比
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修訂本)》中相關的教學內容要點主要有:①海水的鹽度,氣候和洋流對海水鹽度分布的影響;海水的溫度,太陽輻射和寒暖流對海水溫度分布的影響。②洋流及其形成原因(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洋流的分布;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對全球熱能輸送和交換的影響,對海洋生物分布的影響,對海洋環境污染的影響,對航海事業的影響。《大綱》中的基本訓練要求有:學會用水循環示意圖,說明自然界水循環的過程及其各個環節的組成;學會用世界洋流模式圖和世界洋流分布圖,解釋世界洋流分布的基本規律;學會用海洋表面平均鹽度和溫度按緯度分布的曲線圖,說明海洋表面平均鹽度隨緯度的變化與海洋表面溫度的關系;解釋海溝、島弧的分布規律。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必修模塊的要求比原來大綱有較大降低,其設計目的在于掌握基礎層面的概述性知識。而選修課程的要求已變得深入,涉及到成因與規律、應用與可持續發展等層面,注重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
二、模塊內容具體分析
課程標準并沒有按照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嚴格區分組織內容,而是在章節之間創設問題,以“認識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為線索組織教學內容,采用了漸進式組織教學內容的策略。在章節內部,多按照跨越式的思路,從橫向角度編排內容。各版本教材雖在具體內容的設置順序上略有差異,但基本都是按照上述模式展開內容。“海洋地理”模塊不僅重視海洋知識及其應用的教學,對學生海洋意識的培養更是貫穿始終。
模塊涵蓋了2個比較重要的理論(板塊構造學說、海—氣相互作用原理),有4個地理事物的分布或變化規律(海底地形的分布規律及成因、海水溫(鹽)度的時空分布規律及其成因、潮汐的周期與成因、洋流的成因與分布規律),還有較多的基本概念(如潮汐、海嘯等)。因此,先對知識內在的邏輯聯系做出梳理,再從學生心理發展順序的角度開展此模塊教學較好。
“海洋地理”模塊的內容架構可按圖1所示進行組織。
1.“海洋和海岸帶”內容分析
此部分內容是后三章節內容的基礎,有許多基礎知識是本模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例如,海底地形涉及海底礦產資源和海岸帶的開發,海洋水體相關的特征(如溫度、鹽度分布規律,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運動)涉及海洋化學資源、生物資源、能源利用和環境問題等,海—氣相互作用與全球環境變化直接相關。教學中可由學生對海洋的興趣提出思考海洋起源的問題,進而引發海洋最深處的海底是什么樣的疑惑,再由海底地形特征引發學生“為什么會形成此種地形”的思考,然后通過“海底擴張與板塊構造學說”的引入解釋前者的形成過程。課堂教學中不必拘泥于該理論的太過深入探討,“觀察地理現象—分析規律—提出假說—解釋地理現象”的思維過程對學生的啟發更重要。從目前研究來看,人們對于海洋的起源還很難從科學角度予以很清晰的描述。20世紀中葉,人們通過對深海海底地形的探測先后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逐漸成為較完善的理論解釋。可以讓有興趣的學生在課外繼續探究上述理論的各種證據及其合理性,也可鼓勵其發揮想象提出自己的大膽假設。
海岸帶是海洋和陸地相互作用的地帶。這里居住了全世界2/3的人口,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黃金地帶”。學習海岸帶相關知識也是認識人類生活環境的過程。通常將海岸按照地貌特點分為巖岸和砂岸兩種類型,但目前主要版本的教材一般按照海岸物質組成,將其分為基巖海岸、砂質海岸、淤泥質海岸和生物海岸四類。這四類海岸相對容易通過觀察圖片區分,可以由學生總結其特點,前兩類海岸還可通過判讀地圖區分。了解其特點主要是為如何開發和保護海岸帶做知識準備,對于海岸成因教師可以簡單介紹,不要過多闡釋。海平面變化對海岸帶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特別是在全球氣候呈現變暖趨勢的今天,如何防范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可能危害已成為國際社會非常關注的問題。但需強調的是,在地球歷史上,海平面一直處在變化之中。例如,距今約5 000~6 000年前,整個杭州灣、珠江三角洲和天津等地都在海平面下。關于海底模樣的相關資料較少,建議教師利用教材中的圖片,結合Google earth軟件演示全球海底地形,增強學生對全球海底地形變化的直觀印象,提高學生運用上述學說解釋地理現象的能力。海岸帶的教學應該立足其特點,從聯系后三個章節的角度廣泛搜集課程資源,重視海岸帶的開發與保護,按照程序性知識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解決“怎么辦”的問題。
波浪、潮汐是學生能夠直接感受到的海水運動形式,后續章節中的潮汐能、波浪能等可再生新能源與此相關。教學中需要調動學生應用物理課程中的萬有引力和波的知識。海水溫度、鹽度,“海—氣”相互作用,洋流部分側重于海洋自然地理時空分布規律、成因及作用,其本身受到很多地理要素的影響。這些知識旨在使學生對海洋自然地理環境有一個基本了解,進而建立下一步學習的基礎概念平臺、基本理論支撐和學習架構。所以,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綜合思考、整體把握的能力。課標要求在此過程的教學中注重對圖表資料的分析運用,意在通過此環節教學加強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在舊課程中,有關此部分的讀圖分析題常常被作為評價學生學習能力的考點。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是近年來備受全球關注的全球性氣候現象,課標引入這一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習地理興趣,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具體教學中應注意與氣候、洋流運動等知識點相結合。
2.“海洋開發”內容分析
海洋開發的對象是海洋資源,主要指與海水本身有直接關系的物質和能量,如溶解于海水的化學元素、海洋生物、海底礦藏、海水運動所產生的能量以及貯藏在海水中的熱量等。各版本教材都對上述海洋資源的特點、開發現狀、利用前景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這些內容與學生生活、社會經濟發展聯系緊密,且沒有像第一章節那樣的抽象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目前科技進展和未來發展趨勢的視角,積極開拓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使其意識到這些內容將是他們未來生活需面對的,也可能就是他們要從事的工作。由于這一章節內容難點相對較少,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嘗試自主閱讀教材內容,采用“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還應特別注意,人類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否則就會出現類似陸地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種種問題。
3.“海洋環境問題與保護”內容分析
風暴潮和海嘯是常見的海洋自然災害,其對海岸帶環境的影響也最為突出。課程標準要求分析其成因,主要是為了使學生知道如何應對這兩類災害,聯系學生生活或創設問題情境(如2004年印度尼西亞海嘯)開展教學效果會比較好。海洋環境對全球環境的影響直接而巨大,海洋生態系統的安危關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這方面有很多案例,如日本水俁病、各國海岸附近的赤潮、頻繁發生的石油污染事件等。教師要使學生意識到,保護海洋絕不是不人為地開發,而是要從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角度,適度地安排生產和合理開發。正如“環境保護”模塊所強調的:保護與開發看似矛盾,但實際上充滿可能性,只是人類的慣性思維拒絕了我們對第三條道路的思考。這一章節的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具體教學中,可以開展分角色辯論、主題研討等參與式活動。
4.“海洋權益”內容分析
這一章節許多內容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著密切聯系,還涉及到政治地理的部分知識。課程標準首先提出了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等概念,然后從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建立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兩個方面展開論述。前述概念是掌握后續兩個內容的基礎知識。由于受傳統大陸文明“重陸輕海”觀念的影響,我國海洋國情教育對海洋權益沒有給予應有重視。而事實上,我國海洋主權近年來不斷受到嚴重威脅和挑戰,如我國東海的釣魚島、南海的西沙和南沙群島等問題。教學中,應使學生意識到維護我國海洋權益不僅要考慮我國自身歷史情況,還要參考并依照國際通行規則(如《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相關文件)。這也是國際理解教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