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是問政的需要,從微博中萃取民意,可以提高公共管理效能、改善公共服務質量;“說”是發聲的需要,經由微博這種即時、平等的傳播渠道發布信息,可以有效扭轉公眾對政府部門的刻板印象,形成一種可親、可信的對話機制。
對于網絡圍觀形成的輿論壓力,剛剛熟練使用刪帖等公關手段的政府部門,還未等到“潛伏”在網民中的“五毛黨”成長為意見領袖,微博就以迅雷之勢,造成新一波輿論沖擊。
如果自去年10月國內幾家門戶網站推出微博服務算起,一年來,未及熱身的微博就成為重大公共事件的信息發布平臺,以及公共意見醞釀發酵的全新陣地。從宜黃拆遷、到“我爸是李剛”事件、再到萬載縣委書記“強拆論”開罪知識分子所造成的網絡圍觀,微博,這140個字符的“微”力量,實在讓一些地方政府感到難以招架。
微博的本質究竟是什么?是閑來議瑣碎的網絡囈語?是無時不在的即時通訊?還是嶄新的公共輿論場?
國內兩家門戶網站的廣告語,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審視微博傳播特性的角度,新浪說“隨時隨地分享身邊的新鮮事兒”;騰訊說,“與其在別處仰望,不如在這里并肩”。顯而易見,前者強調了微博作為新聞發布平臺的即時性,后者則突出了其作為意見表達平臺的平等性。而這兩大特性,決定了微博比其他任何一種網絡平臺具有更大的粘著力和聚變力。
在微博這個平臺上,當微小的聲音一點點放大,在公共事件直播中,意見的分銷讓觀點趨同者迅速集結,“滾雪球”后的微力量變得越來越強大。微博讓非直接利益群體之間,呈現出從未有過的呼應與扶持。于是,傷了鐘如九,就像傷了親妹妹;撞了女學生,像是撞了親閨女;譏諷于建嶸,也就等于挑戰了所有知識分子的尊嚴。
日前,一家國外媒體推論,微博的力量將超出博客200倍,此言不虛。
從“生產者”的低門檻來看,微博不需要滔滔宏論的書寫能力,只言片語皆可上得臺面;從“消費者”的便利性來看,手機捆綁微博,讓閱讀變得隨時隨地,場地和時間不再是個問題。可以預見的是,2010年,6500萬中國微博用戶的“微參與”還只是“小試牛刀”。政府部門亟需對這種全新的傳播方式有足夠的敏感度,與其坐等“磚頭”齊飛,不如起而行之,學著從微博中去“聽”、去“說”。
當然,已經有人敏銳地捕捉到微博可能給公共治理帶來的挑戰,并嘗試借助微博平臺去維護和修復公共關系,公安部門就是最早的試水者。
從2010年2月24日開始,廣東省21個地級市及省公安廳的官方微博相繼開通,使得公安微博成了“網絡服務”和“網絡問政”的又一個新窗口。
而6月3日,廣州市公安局對于白云區槍擊事件的微博現場直播,幾個小時便贏得25萬多人的話題關注,成為公安系統最為成功的公共形象營銷案例。
由此可見,“聽”是問政的需要,從微博中萃取民意,可以提高公共管理效能、改善公共服務質量;“說”是發聲的需要,經由微博這種即時、平等的傳播渠道發布信息,可以有效扭轉公眾對政府部門的刻板印象,形成一種可親、可信的對話機制。
不僅僅是廣東,7月北京警方高調成立“公共關系領導小組”,在做好常態新聞發布的基礎上,通過網上開微博,溝通聯系意見領袖,與網民互動交流。
警方的微博新政,盡管起步不久,還是讓我們對于地方政府的微博公關力開始有了一絲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