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形象一直是困擾皖北的一個難題。皖北形象能否重塑?能否打造一個新皖北?阜陽是皖北的一個符號,我們希望從阜陽找到答案。
2010年10月的一天下午,宋光明指著身后的安徽滬千實業有限公司,笑道:“再往西邊走,其實條件都差不多,但我們是不敢去的。”兩年前,在考察了10多個地方后,滬千實業最終選擇了阜陽市的阜南縣。
更早前,外界看阜南并沒有這么好。轉變正在發生。經過多年的累積和疊加效應,2009年阜陽走到了全面轉折的拐點,“阜陽走出了過去一系列事件的負面影響,走出了干部群眾信心偏低的狀態,也走出了經濟發展相對低迷的狀況。”阜陽市副市長劉輝向《決策》研判道。
阜陽真的變了嗎?阜陽是如何變的?追問阜陽,其實是在追問皖北。阜陽是皖北的一個符號,從新阜陽到新皖北,“改變”一詞是最好的概括。
“百聞不如一見”
“來到阜陽,才知道什么叫做‘百聞不如一見’。看到的阜陽比聽到的阜陽要好,過去偏見在這次行程之中得到了糾正。”2010年9月,在阜陽采風后,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錢江等人贊譽道。此言一時成為阜陽對外介紹的名言。
到阜陽能見到什么?
在進入阜南縣的路上,“浙商最佳投資城市”的大廣告牌異常醒目,提醒著每一個進入者要關注阜南的變化。類似的名片,阜陽還有一個——“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2009年,江蘇省副省長史和平親手將這個頭銜授予阜陽。
如今,中國對外投資最多的兩個地區同時授予阜陽榮譽,其背后是環境、信心、活力、開放度等經濟社會發展要素在阜陽的重聚。
蘇浙兩省的外部評價表明,阜陽投資環境的逐漸改善,讓越來越多的外來投資者樂于到阜陽來。“現在到阜陽調研、考察、投資的人越來越多。”阜陽市發展改革委主任王斌告訴《決策》,“而且阜陽自己也變得會招商,有底氣向外界推介自己。”
商來賈往,顯示的是一個區域的信心、活力與開放程度;相互交流與碰撞中,則引導一個區域向更高層次發展。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安徽省委黨校對阜陽的關注。作為安徽省的智囊,“以前省委黨校的教授很少到阜陽來,也很少關注阜陽,即便關注也是一些負面的消息。”阜陽市委書記宋衛平告訴《決策》,“省委黨校的部分教授來調研后,他們對阜陽的印象發生巨大變化,開始研究阜陽,阜陽的一些成功案例也走進了黨校的課題。”
這些事例都在向外界傳遞一個清晰的信息——阜陽正在轉變中。
從媒體的報道中,也能清楚地感知這種變化。如今,不論是主流媒體還是其它各類媒體,都在比較客觀公正的描寫阜陽,報道一個嶄新的阜陽。
顯而易見,新阜陽的確立,首先得益于阜陽自身一系列扭轉形象的強力舉措。
2006年10月底,時任阜陽市委書記胡連松接受媒體專訪,暢談“新阜陽”的概念,希望“把廣大干部從過去的那種陰影中解脫出來,讓他們淡忘過去,重新開始”。2007年11月,宋衛平任市委書記之初,便到宣傳系統調研,指出要“進一步塑造阜陽良好的對外形象”。
相對于對外宣傳來說,更重要的是自治自強。
可以說,如何轉變干部作風,是阜陽市黨政決策者花精力最多的一個問題。經過數年來的持續努力,效果正在顯現,阜陽的黨風政風有了很大好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01年,阜陽市一次民意調查顯示,群眾對干部隊伍的滿意度不足30%;2007年,再做這個民意調查時,滿意度指數上升到72%。
在這一系列的改變與被改變中,一個新阜陽的形象正在逐步樹立起來。
一個真實的阜陽
“我是‘新皖北人’,原先也沒有去過阜陽,我腦子里的阜陽形象都是媒體告訴我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實的,但這不是阜陽的全部,更不是現在的阜陽。我來招商引資開推介會,就是要把真實的阜陽告訴你們。”阜陽市委常委、阜南縣委書記倪建勝在浙江招商時,面對200位企業家,說出了這番滿含感情的話。
那么,什么才是“真實的阜陽”?
“在2009年阜陽市工業發展調度會上,我們提出來阜陽工業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拐點。經過2010年的努力,可以說不僅是阜陽的工業,整個阜陽,包括工業、農業、城市建設還有城鄉統籌,以及民生、和諧、社會穩定等,都進入到一個拐點。”劉輝告訴《決策》。經濟數據更是“拐點論”的有力支撐。2009年,阜陽的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相對于全國是在2003年、安徽是在2005年達到這個水平,阜陽分別晚了6年和4年,但阜陽是一個人口1000萬的傳統農區,顯然已是不易。
同時,阜陽的工業化率、城市化率在2009年都突破30%。按照經濟學規律,突破30%意味著一個區域進入持續加速增長時期。而且,阜陽的三次產業結構,在2009年也發生了根本性調整,第二產業首次超過一產、三產,占主導地位。這一改變標志著阜陽不再是傳統的農業經濟地區。支撐阜陽經濟態勢改變的,是一批大項目,阜陽工業經濟開始在點上取得突破。開樂專用汽車、昊源化工大化肥、臨沂商城、汽貿物流園、華潤、保利、沃爾瑪……都在撞擊著每一位走進阜陽的人,傳統認識與固有看法被阜陽的改變所改變。
經濟形態改變的同時,阜陽也在梳理、總結、重塑自己的城市精神。“以前談到阜陽就容易聯想到一些負面信息,因此缺乏自信,這怎么行呢?一個城市發展需要自己的精神。”在宋衛平看來,蓄勢迸發的阜陽,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撐。
在經歷長期實踐的砥礪之后,2010年,阜陽提出要大力弘揚“王家壩精神”和“農民工精神”,“推出這兩種精神,彰顯了阜陽的胸襟氣度和騰飛夢想。”宋衛平說。
對于這兩種精神的提出與形成,阜陽市一位官員告訴《決策》:“在一年多前,市委就提出了這兩種精神,組織和鼓勵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對這兩種精神的討論。”實際上,從其實施來看,討論的過程雖沒有冠以解放思想之名,卻有思想解放大討論之實。最終關于兩種精神的討論,成為阜陽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匯聚智慧、提振信心的過程。
對此,相關專家向《決策》贊譽道:“阜陽在思想觀念上是必須突破的,需要一場思想觀念大解放的討論。因為越是敏感的地方,越是不能妄自菲薄,需要有一些創新性的東西,才能打破沉悶的局面,攪動起發展的活力。”
顯然,不管是經濟形態改變,還是提振信心,一個真實的阜陽,一定是多維度的。同樣,一個真實的皖北,也是多層面的。“不能靠聽說,只能去看,眼見為實。在走與看中,一定會感觸到一個新阜陽、新皖北。”采訪中,不論是在阜陽,還是在宿州、亳州,當地干部一直在提醒本刊要多走走,多看看。
有實力才有話語權
“過去,為什么對阜陽存有那么多的偏見?”采訪中,《決策》繼續追問阜陽。這不僅是我們關心的問題,也是阜陽人、整個皖北,乃至外界關注的問題。
對此,阜陽相關官員向《決策》分析道:“經過反思,我們認為之所以老是被誤解,一是由于多種不利因素的匯集,阜陽容易被外界放大,根本上還是因為經濟落后。”
此言甚是。
梳理阜陽過去被媒體放大的事件會發現,很多事件的責任并不在阜陽。但由于過去阜陽經濟相對發展緩慢,一旦發生少許事情,就容易形成強烈對比,成為新聞的聚焦點。
所以,“阜陽現在更注重用發展來證明自己的實力,用自己的實力來改變形象、提升話語權。”宋衛平告訴《決策》。實際上,近十年來,阜陽一直把“扭轉形象”與“發展經濟”當作核心工作來抓。
那么,提升實力,阜陽有什么?
在濟廣高速與南洛高速交叉口,巨大的阜陽廣告牌用精煉的語言沖擊著每一位行路人,更是在展示新阜陽,而它傳遞出的信息表明,阜陽蘊含著潛力巨大的優勢。
對于這些優勢,宋衛平如數家珍,比喻為阜陽的“六張名片”。
阜陽首先是享譽盛名的江淮糧倉,是安徽第一個建成的百億斤糧食生產基地。與之對應,就是農業產業化的無限張力。
其次,阜陽是正在崛起的煤電能源新城,年產量已達2000萬噸,而且,阜陽正在延伸煤電化產業鏈,阜陽的大化肥產量占到全國的1/10,安徽省其他地區全部的化肥產量加在一起,也沒有阜陽大化肥多。“以前外界根本不了解阜陽重化工產業的能力,更多的是討論淮南、安慶石化,阜陽更不會出現在發展規劃中。現在開始慢慢改變了,在編制規劃時也把阜陽納入進去。”主管阜陽工業的劉輝告訴《決策》。
綜合交通樞紐,是阜陽的第三大優勢。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相互補充、縱橫交錯的立體交通網絡已經形成,“在安徽省內,阜陽的綜合交通條件超出其他所有市,僅次于省會合肥。”宋衛平介紹說。交通的改變必然帶來物流成本降低,依托區位和交通優勢,著力建設對周邊有較強輻射力和帶動力的現代商貿物流中心,是第四大優勢。目前,阜陽全市年成交額10億元以上的專業物流市場已達到10個,最大的太和華源醫藥市場年成交額超百億元。
阜陽的第五大優勢是人力資源。阜陽外出務工人員達200多萬,“一個時期走出去200多萬人,相當于兩個大城市的人口。他們從阜陽走向四面八方,到經濟發達地區接受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的熏陶,在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化的轉變中,是一次偉大的壯舉。”宋衛平說,不能再用固有觀念看待農民工,認為他們有損地方形象,“春運高峰時到阜陽火車站走一走就會發現,現在農民工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完全顛覆了舊有的印象。他們作為優質的勞動力資源,正在成為阜陽的最大優勢。”
最后,阜陽正在打造“宜業宜居的濱水園林城市”,是第六大優勢。實際上,相對于糧食、煤炭、人力、交通等優勢,這是一個對外界具有強烈沖擊力的形象改變。因為一旦提起濱水園林城市,人們的固有印象中是江南小城,皖北地區則是千里大平原。宋衛平告訴《決策》:“阜陽有18條水道,歐陽修筆下的阜陽是‘三清貫潁’,蘇東坡一句‘未覺杭潁誰雌雄’,描繪出了阜陽的水之靈秀。”按照阜陽城市發展的規劃,圍繞潁州西湖建設“濱湖新區”,正在有序向前推進。
這六張名片,有力地訴說著變化中的阜陽,“阜陽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進入到安徽省第一方陣。”采訪中,宋衛平的言語中飽含著堅定。
阜陽是皖北的一個符號,而新阜陽的塑造也是皖北區域新形象的樹立。一個生動的皖北,正在經濟實力的改變中,一步步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