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城市的細節應該滿足兩個原則:陌生人原則和當地人原則。前者適用于城市的設計,后者應用于城市的管理。
世博會即將落幕了,對于許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來說,“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口號也隨之留在了永久保存的博物館里。
世博園外的城市生活,緊張取代了自由,擁堵代替了便捷,壓力替代了機會。即便如此,即將到來的城市化高峰依然會將更多的人送進城市,在高密度的空間里開展工作與生活。因此,城市的規劃者和管理者更需要將“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寶貴的世博遺產繼承下來,并加以發揚。
城市的美好依賴于多種因素,而注意細節則是其中的關鍵。“細節決定成敗”這已經是管理學中的經典名言,同樣適用于城市這個高度復雜的人類活動空間系統。對于一個復雜系統來說,如果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那么就可能引發整體性災難。而中秋節前首都北京的“爆堵”原因,不過是一場不大的秋雨。
對于中國這樣有著悠久農村生活傳統而又快速城市化的社會來說,細節問題尤其突出。每一個曾經在發達國家城市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回國后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我們自己的城市雖然在外形上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但是整個城市的運行并不通暢有序,生活起來并不方便。比如城市的標識不清晰,常常讓人摸不清方向;生活配套設施不完善,分布不合理;交通線路相互割裂,無法實現無縫隙對接等等。反觀那些發達國家的大城市,你能從所在街區體會到小城市的溫馨;在小城市里,你也能獲得和大城市同等水平的各類服務。
我不是城市設計或管理方面的專家,只是僥幸從農村流動到城市里,并有著20多年城市生活經驗的普通人。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城市的細節應該滿足兩個原則:陌生人原則和當地人原則。前者適用于城市的設計,后者應用于城市的管理。
規劃和設計城市的時候,不應該從本地人的角度出發,而應該滿足陌生人初到一個城市的行為習慣。實際上,城市生活本質上就是陌生人的空間。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帶著各種夢想聚集到一起。他們不同于原住民,后者已經熟悉了周圍的環境,即使沒有任何標識,也能找到想要去的地點。而陌生人無法做到這點,必須依靠清晰的標識、明確的參照點,更需要從周圍的環境中找到家鄉的感覺,用一個更時髦的詞來說就是“社區感”。
城市的管理,由于城管執法,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管理的目的,是實現城市生活的有序化。但是,有序化不是只能靠一次又一次的“整治行動”,閉路電視監視,甚至強制清除獲得的。這樣做,只會讓人感覺到城市生活的不便利、不自由。
經歷過創衛運動城市里的居民,都為找不到早點鋪苦惱過。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城市的管理只是管理者自己的管理,而不是居住者參與的管理。每個早出晚歸,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忙碌的人們,都在直接感受著城市的心跳和脈搏,知道哪些環節存在著問題,也對這些問題有著應對之策。在北京,問每個出租車司機如何解決“首堵”問題,都能講出各種方案。
關鍵問題是,如何有效地匯聚和整合這些意見和看法。這不僅是管理者如何轉變觀念的問題,更是管理體制機制如何改革的問題。
無論是陌生人原則,還是當地人原則,歸納起來就是:現代城市不單是政治權力的集聚地,更是大眾生活的空間;不單是精英們的創意區,更是普通人的休息地。而只有按照普通人的思維和習慣去設計和管理城市,才能讓城市的細節從單個建筑物轉移到整個城市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