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少一座“領袖群倫”的中心城市,使得皖北發展失去了城市的支撐。在實現皖北振興的過程中,皖北城市之間是攜手共進還是分兵突圍?
10月28日,第四屆皖西北投資貿易洽談會在阜陽臨沂商城開幕;第二天,宿州靈璧石文化節開幕,同一天,曹操文化學術研討會在亳州召開。
一時間,皖北各市的節慶展會紛紛登場,在熱烈場面的背后,是各地市謀求加快發展的努力。但細心的人不難發現,這些活動都是各唱各的調,換句話說,雖然安徽在2001年就召開了第一次加快皖北發展座談會,但10年來并沒有形成一個整體性的、涵蓋皖北地區的大型展會。而皖北的近鄰蘇北,在蘇北投資貿易洽談會的統一平臺上,已經做出了精彩的文章。
如果把觀察的視角放大,不僅僅是皖北與蘇北,在與魯南、豫東的區域經濟“板塊演義”中,皖北在經濟總量上已經下滑為蘇皖魯豫交界地區的“經濟谷底”。
那么,皖北將如何選擇區域突破之路?是板塊崛起還是分兵突進?就讓我們從“區域性中心城市”這一個概念說起。
“暗戰”
“把蚌埠打造成皖北的中心城市,把阜陽打造成皖西北的中心城市”,這是安徽省在部署皖北振興時,確立的兩個重大戰略方向。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不僅意味著更多經濟要素的集聚,更意味著輻射和帶動力。
在區域經濟的格局變動中,不僅僅是蚌埠、阜陽,任何一個經濟實力快速增長的城市,都會把區域性中心城市作為發展目標之一。由此,“暗戰”區域性中心城市,就成為區域經濟格局競爭中最為精彩的部分。
首先,從皖北地區內部看,皖北發展明顯滯后于沿江地區的最重要戰略性因素之一,就是缺少一個能整合區域資源和組織分工合作的核心城市。在皖北六市中,蚌埠位于淮河干流與京滬鐵路大動脈的交匯點,是淮河流域皖北地區的首位城市,不管是人的心理取向還是經濟要素的流動,蚌埠向來就是淮河中游兩岸和皖北地區的經濟中心。
但是,以目前蚌埠的經濟總量和產業帶動能力,都不足以支撐蚌埠“號令群城”。在殘酷的競爭中,不上升必然就會被超越,蚌埠若想重返安徽第一方陣,重振雄風,需要在行動和思想上打一場翻身仗。
再從周邊來看,中原經濟圈、徐州經濟圈、武漢經濟圈、合肥經濟圈的交叉區域,就是阜陽,距離鄭州、徐州、武漢、合肥4個大型中心城市都在300公里以內。中科院院士、城市學專家葉大年認為,阜陽地處大城市的“圍空區”,以阜陽為中心150公里內有3000萬人口。而在這一區域內,唯有阜陽最具吸引力和輻射力,具有成長為區域性中心城市乃至大城市的地理優勢。
然而,有潛力和優勢,不代表就一定是中心城市。不管是蚌埠還是阜陽,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打造,都是任重道遠。
可見,這個區域內沒有一個城市能夠“領袖群倫”,缺少一個上海之于長三角、廣州之于珠三角、鄭州之于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沒有“王者”的區域。
由此,直接造成了皖北,還有與之毗鄰的蘇北、魯南等不同區域板塊之間以及板塊內部各個城市之間的競爭大于合作。雖然安徽省早在2006年就提出“沿淮城市群規劃”和“兩淮一蚌城市群”、蘇北提出了東隴海經濟帶、山東提出了魯南經濟帶,但板塊整體崛起的態勢,并沒有真正形成。就是在經濟發展相對處于前列的蘇北和魯南,總量最高的城市與最低的城市相比,差距都在1400億元以上。換句話說,不管是皖北還是蘇北,并沒有像長三角、珠三角那樣,形成一個完整的經濟共同體。
顯而易見,城市之間相互攜手,實現板塊整體崛起,仍然是“路漫漫其修遠”。
分兵突圍?
在參加中原經濟區研討會時,程必定發現地處皖北的亳州、阜陽、宿州、淮北等市,都被納入了中原經濟區的范圍內。作為安徽省內“江淮城市群”概念的最早提出者,程必定對中原經濟區的動態特別關注。而在此前,江蘇省在構建徐州都市圈時,就已經把宿州、淮北劃入圈中。
與宿州同在京滬鐵路大動脈上的蚌埠,則在2009年成功躋身“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作為蚌埠的近鄰、一衣帶水的淮南,主動提出“合淮同城化”,融入合肥經濟圈。雖然安徽省相關部門此前早已有蚌埠淮南一體化的設想,但合肥城市大建設的強力推動,更能吸引淮南向南,其山南新區的打造,已經成為淮南城市擴張、產業提升的最大亮點。
而這一區域內最早的經濟合作組織,成立于1986年3月的淮海經濟圈,則把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5市都囊括在內,但唯獨缺了淮南。
由此可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經濟圈是把皖北地區完整地包含在內。這種不圈不帶、無圈無帶與有圈有帶的相互交叉,使得各個城市之間無法形成一個整體的區域概念,沒有概念就無法對外整體營銷,因此,選擇分兵推進,就成為一種現實的路徑。
但實際上,要打好區域經濟上的“新淮海戰役”,分兵突圍并不意味著就是單打獨斗。隨著區域競爭格局的演變,皖北各個城市可以走“融圈入帶”之路,選擇加入不同的城市群展開合縱連橫。淮南積極主動攜手合肥,就為皖北各個市縣樹立了一個樣本。同時,阜陽與合肥的對接,則是借助政府“有形之手”,開始走出區域合作的另一種模式。
不管選擇何種模式,程必定認為,皖北城市發展,可以形成四個支點,即阜陽、蚌埠淮南、宿州淮北、亳州,“就像一個桌子需要四條腿才能穩固一樣,四個城市支點共同支撐起皖北振興這個大平臺。”
對皖北振興來說,不管是攜手共進或是分兵突進,都繞不開一個中心話題,這就是淮河。從蚌埠到亳州,從碭山到壽縣,淮河與皖北是相融一體的概念。那么,皖北振興能不能走出“淮河流域經濟”的新路呢?
“流域經濟”一體化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要米有米,要面有面。”歷史記載了淮河流域曾經的富足,也帶給淮河流域億萬人無比的自豪。不僅是皖北,蘇北同樣與淮河息息相關。也許正是基于這種人文、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上的密切性,構建淮河流域經濟,一直在蘇皖豫魯等省以不同形式出現。其中,尤以江蘇省最為積極。
早在2005年,江蘇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就寫出了長篇調研報告《蘇北富民工程與新型工業化道路》,并在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上發表長篇通訊《把淮河變成蘇北皖北的“黃金水道”》,在國內首次提出充分改造利用流經皖北和蘇北的淮河,大力發展蘇皖淮河流域集裝箱運輸,把上海港、連云港等港口功能“拿到”淮安和蚌埠等地,成為直接出口的二類口岸國際港,使蘇皖淮河流域兩岸成為跨國公司投資的熱土。報告中還提出應該建設淮河流域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揮內河航道比較優勢,建設從大豐港到蚌埠的新東隴海鐵路線和高等級公路,共同建設“淮河經濟走廊”,形成沿河產業帶和城市群,并通過這一走廊讓淮安、蚌埠真正成為覆蓋3000萬人口的現代化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
作為調研報告的主筆人,江蘇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顧為東告訴《決策》:“淮安億噸內河大港建設,正在全面展開。包括蚌埠在內的淮河中游城市,能夠通過淮河走向大海,比繞道上海要近得多。”特別是隨著江蘇沿海開發戰略和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等發展戰略的實施,顧為東認為,以淮安、蚌埠為雙核,以淮河為中心,可以建設東中部區域協調發展的典范。“三個不同區域戰略的重組與系統疊加,能夠重新組合成一個新的系統,其功能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可以帶動皖北、蘇北加快崛起。”
據悉,建設淮河經濟走廊,已經成為國家發改委2010年的重大問題研究項目之一,由國家發改委主任親自簽批。顧為東分析說:“以蚌埠、淮安為雙核,皖蘇兩省可以共同推動‘淮河經濟走廊’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
實際上,隨著江蘇沿海開發、皖江城市帶、山東半島城市群藍色經濟區、中原經濟區等周邊區域紛紛成為或正在變成國家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重新發揮淮河的作用,以蚌埠、淮安為雙核構建一體化的“淮河經濟走廊”,皖北能夠實現借船出海。因此,不管是板塊崛起還是分兵突圍,都為突破皖北增加了一種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