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智、幽默也許有用,但并不是領導的必備要素。最為重要的領導特質主要包括品性、品行、動機、品格、人格和意識等因素。
“有好領袖才會有好政府”,這是新加坡第一任總理李光耀的著名觀點。
好領袖、好領導之所以如此重要,還可以從第二任總理吳作棟的如下比喻得到說明:由一頭獅子帶領的一隊綿羊,要比由一頭綿羊帶領的一隊獅子來得強。前者能有效運作,后者的結局將是獅子自相殘殺,綿羊則被吃掉。
好領導必須具備領導特質。但是,什么是領導特質,則是一個是看似易答實則難解的問題。
李光耀發現,正直、干勁、智慧,以及身心的自律,也許是領導所需的品質。然而,全世界的英語國家,都還沒有一位“羅得斯”獎學金得主當上總理或總統——雖然他們有很多人成為優秀的次級領導,如常任秘書、副部長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的許多年來,也沒有一位牛津或劍橋學生會的主席當上英國首相。他認為,機智、幽默也許有用,但并不是領導的必備要素。李光耀最為重視的領導特質主要包括品性、品行、動機、品格、人格和意識等因素。
火堆的試煉
那么,什么是好領導所必須具備的“品性”呢?
關于這個,李光耀經常談及一個真實的故事——火堆的試煉。這個故事源于一位被囚禁在納粹集中營多年的法國天主教徒所寫的死里逃生的記錄。
在記錄中,這位天主教徒說,一般而言,那些最聰明、社會地位最顯赫的人,若處于非常人所能忍受的壓力下,不久就會崩潰。這些跟心靈是否高貴、是否聰明機警或是否受過知識訓練都沒有關系。這涉及到一種叫作“意志力”的東西。它跟一個人的信念、理想或價值觀,都不一定有關。
這位天主教徒之所以有此感慨,是因為發生在集中營的一個真實故事。在集中營中,有一位知名的外科醫生,大家公認他才智過人,開刀技術精良,而且顯然有絕對的自律,才能熬過那些耗時甚久的大型手術,卻無法克制自己生理上的弱點。
在漫長的冬夜里,集中營的宿舍小木屋里都生著火,供犯人取暖。在火堆旁睡覺固然舒服,但是,當早晨5點被粗暴地叫醒到戶外點名時,卻容易患肺炎而死。這位外科醫生很清楚這種下場,其他人也都知道。所以,大家設了一個界限,越過界限接近火堆,要自負后果。
但結果卻是,外科醫生約束不了自己。他喪失了求生的意志。一周又一周過去,他越來越接近火堆,冬季越來越長。有天早晨5點,天氣太冷了,這位外科醫生患上肺炎而死去。
在介紹了這個事例之后,李光耀指出,人的智力可以評估,人的智商可以測定,但是,人類無法評估那種叫作品性的東西。因為缺乏品性方面的素質,世界上那么多聰明才智高人一等的人,都對促進同胞的福利毫無貢獻。就是這種到目前為止還無法測量的特質,再加上心智、知識等,構成領導的要件。
“這就是領導必備的‘品性’——不管你的忍耐力高或低,不論你對自己該做的事有多大熱情,都必須靠它才能通過不計其數的考驗與試煉。”而李光耀所說的領導所必須具備的“品性”,就是堅強的意志。
阿波羅的冷靜
1970年4月11日,“阿波羅13號”飛船載著3名美國宇航員踏上了月球之旅。
4月13日深夜,當飛船離地球32萬公里時,突然飛船外傳來一聲巨大的爆炸。地面控制中心不知道飛船出了什么事,過了好一會后,他們才聽到航天員洛威爾說了太空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話:“休斯頓,我們遇到了麻煩。”
飛船燃料電池這時開始停止工作,飛船電力系統逐漸失靈,3人焦灼地試圖重新控制住飛船。這時洛威爾朝窗外看到飛船后部正迅速滲漏著一些氣體狀物質,那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寶貴氧氣!原來飛船服務艙的2號液氧箱發生了爆炸,摧毀了指令艙中的生命支持系統、導航和電力系統,并在飛船的外殼上炸出了一個洞。
爆炸發生后25分鐘,飛船指令艙內的氧氣只能再供應15分鐘,3名宇航員惟一生還的希望,就是外殼薄得幾乎可用拳頭砸一個洞的登月艙。但飛船升空前根本就沒有應急計劃,所以他們根本沒有學習如何緊急啟動登月艙維生設施。宇航員在地面的指導下,一步步往登月艙的計算機中輸入復雜的數字,他們知道,哪怕輸錯一個數字,對他們來說就意味著死亡。最后,就在指令艙中的氧氣含量只剩5分鐘可用時,登月艙的功能終于被激活。
接下來,如何讓宇航員在氧氣耗光前安全返回地球,成了頭號難題。由于登月艙中的自動導航系統已被關閉,宇航員可說是通過手工導航返回地球的。飛抵地球軌道時,宇航員們拋棄了服務艙和登月艙,靠指令艙穿越大氣層。這是載人航天史上的一個奇跡。
當時,在地球上目睹這一幕的不僅有美國人,還有李光耀。在故障發生后的幾分鐘內,阿波羅太空船中的3個人始終保持冷靜和鎮定,臨危不亂,一步步緊跟著地面指揮部的指示行事,把生命全然托付給指揮部的人員。這給李光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多年后,在其回憶錄《經濟騰飛路》中,他還寫道,“在整個緊張的過程中,太空船里的3個人,任何一個工作失誤,都足以使3個人就此在宇宙中漂浮,再也回不了地球。”但他們的冷靜與鎮定拯救了整個計劃。
在李光耀看來,這個事例反映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地面就通過在失重、孤立的環境所展開的心理和其他方式的測驗,已經預先淘汰所有可能在緊急時驚慌失措的人選。于是,李光耀決定邀請一位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也為人民行動黨的候選人進行類似的測驗。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有系統地在新加坡所有領域的精英層次,包括專業界、商界、制造業、職工會,物色三四十歲的青年才俊,不論男女,說服他們挺身而出參加競選。才干和能力,不難通過學業成績和事業成就準確評估,品格可就沒那么容易衡量了。偶有成功之例,但是失敗的情況更多。”就此,他得出的結論是,“確定一個人的人格,比確定才干和能力更重要。”
而通過這一系列的方法,李光耀要選出的領導“人格”顯然就是阿波羅航天員所具有的冷靜鎮定、臨危不亂的品質。
超越部族“意識”
新加坡第二任總理吳作棟在1976年獲選為人民行動黨候選人,面試時,擔任總理的李光耀曾向吳作棟提出過這樣兩個問題:誰是你的朋友?你有什么抱負?
李光耀提出上述問題的目的是要了解每一名候選人的動機和性格。他當時指出,在能力和性格兩者之中,他比較重視的是一個人的個性。所以,當他面試候選人時,都會通過許多探索性的問題來摸清各個候選人的性格。
之所以如此,因為在李光耀看來,要有好政府,身為領導者,無論民選與否,都必須要有把自己當成人民信托人的意識。傳統上的族長都是專制的,甚至是獨裁的。但他們對于本身的部族有責任感。可惜的是,在新興的非洲國家里,總統和部長們所效忠的,主要是他們本身的部族。
李光耀所說的領導所必須具備的“意識”,就是把自己當成人民信托人的意識,就是超越本身部族而對國家的責任感。
李光耀所強調的領導特質,在人民行動黨挑選候選人時所采用的如下四項標準中,也得到充分運用。
已受肯定的履歷和能力:這包括候選人的學業成績、學術與職業表現、工作經驗以及其他的成就。
性格:候選人是否誠實、能很好地和人相處以及行為正當等。
獻身精神:他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我不只是為自己的家庭和職業作出努力”,也必須具有責任感,并了解“新加坡為什么值得珍惜以及為什么我必須努力維護和加強這個制度”。
政治潛能:了解公眾為何作出某種反應,能和公眾溝通,影響、說服和推動他們,同時掌握制度的強處和促使不同階層人士一起工作的方法。這些人無須具有毫無瑕疵的家庭背景,不過,他們必須能為自己的一些過去作出辯護。
(作者單位:深圳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