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羅馬奧運會男子團體100公里自行車比賽的前一天,23歲的丹麥自行車手詹森給他的媽媽寫了一張明信片:“最親愛的媽媽,我感覺很好。羅馬太漂亮 了。我希望我們隊能取得好成績。我買了好看的紀念品。快回家了,我真高興。”
第二天,自行車比賽照常進行,午間的氣溫高達34攝氏度。10時24分,丹麥隊處于第四位,后勁十足的他們對奪取銅牌充滿信心。然而不久,丹麥隊選手約根森因休克摔下車來。
禍不單行,11時24分,詹森也暈倒摔下自行車,丹麥隊的銅牌計劃泡湯了。工作人員花了20分鐘時間把約根森和詹森送至附近的醫(yī)院。其間,詹森高燒不止,體溫達到41度,腦中有大量淤血。兩個小時后,他的脈搏消失,心臟停止了跳動。他的隊友約根森經過全力搶救最終撿回了一條命。
起先,人們以為詹森死亡的原因是羅馬的驕陽,不過在尸檢過后,真正的罪魁禍首浮出水面:興奮劑。詹森成為奧運史上第一個死于興奮劑的運動員。
詹森不是第一個服用興奮劑的運動員,當然也不是最后一個,但他在奧運會場上,在眾目睽睽下死去,震驚了世人。
最初的興奮劑是一種酒精和植物的混合飲料。在最早的賽馬運動中,興奮劑用到馬身上是比較普遍的。有人說,競技體育運動的歷史有多長,可能使用藥物的歷史就有多 長。這不難理解,參加競技運動的運動員都會或多或少地緊張,古代奧林匹克運動已經有人嘗試這樣的東西,使用可卡因、酒精等,以緩解壓力。
1908年,一個馬拉松運動員因為喝得太多,終點之前就倒下了,他是被人扶著沖過終點的,英國女王還給他授了獎。
興奮劑主要是以刺激神經的藥物為主,但實際上其發(fā)展已經遠遠不只是起興奮作用了,有很多種類。近年興奮劑品種不斷增多,國際奧委會規(guī)定的禁用藥物已達100多種。有人說,違禁藥物名單已經不是幾頁紙,而是一本書。因此,如今通常所說的興奮劑不再是單指那些起興奮作用的藥物,而實際上是對禁用藥物的統(tǒng)稱。
醫(yī)學家已經證實,興奮劑對運動員的身體有多種危害:長期使用合成代謝類固醇類藥物會使人暴躁易怒、身體虛弱;人體生長激素荷爾蒙會導致人體肢體和器官的變態(tài)生長;促紅細胞生長素則能使運動員由于心臟痙攣而致死。
興奮劑的危害不僅損害了運動員的身體,同時也損害了公平競爭的體育原則。興奮劑使人們對冠軍的誠信和成績的真實產生懷疑,動搖了人們對競技運動的信心。因此,從詹森之死開始,國際反興奮劑的斗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一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