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國際舞臺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現象就是發展中大國的經濟和社會取得了快速發展。國際社會稱之為發展中大國的崛起。
發展中大國崛起的現實意義
發展中大國的崛起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并對世界政治和經濟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一、有利于實現世界格局的多極化。世界格局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國際關系結構,是世界上各種力量經過不斷博弈和磨合后形成的。冷戰的結束意味著兩極世界格局不復存在。美國試圖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軟實力,構建一個由其主導的單極世界。但事實表明,美國的這一愿望難以成為現實,只有多極化才能成為“后冷戰”時代世界格局的基礎。
迄今為止,世界格局尚未最后成型。在各種力量不斷博弈和磨合的過程中,廣大發展中國家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要求日益強烈,國際上要求實現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呼聲不斷增強。無論在道義上還是在現實中,國際事務無法由某個大國主宰。而發展中大國的崛起無疑使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前景更加明朗。
有人認為,單極世界最穩定,兩極世界次之,多極世界最不穩定。他們還認為,因為中國鼓勵多極化,所以中國就是鼓勵不穩定。這一論調完全是錯誤的。眾所周知,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確實出現過單極世界格局下的穩定。但這種穩定不是建立在民主化的基礎上,而是一種以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手段、以犧牲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利益為代價的穩定。中國提倡的多極化不是希望國際舞臺上的各種力量相互殘殺,而是在和平共處的基礎上展開合作和良性競爭,實現國際政治民主化。
二、有利于解決全球問題。人類社會的發展伴隨著全球問題的層出不窮。一方面,有些全球問題的根源在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源自發達國家的全球問題也使發展中國家受害匪淺。因此,在應對全球問題的過程中,沒有發展中國家的參與是難以奏效的。
令人欣慰的是,發達國家已認識到發展中國家的這一作用。2007年6月在德國海利根達姆舉行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一致同意德國提出的加強與新興發展中國家合作的“海利根達姆進程”。根據這一倡議,G8首腦將與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五個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定期舉行會晤,使138+5的對話以機制化的形式固定下來,以尋求共同全球問題的解決方案。德國外交部網站刊載的一篇介紹“海利根達姆進程”的文章指出,“無論是八國還是那些主要的發展中國家,都無法單方面地應對全球經濟的挑戰?!狈▏偨y薩科奇在2007年8月28日說:“八國集團的領導人不應該僅僅在八國峰會期間與中國、墨西哥、巴西、南非和印度的領導人會談2小時,這幾個發展中國家應該加入八國集團?!?/p>
三、有利于推動聯合國改革。作為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聯合國是實踐多邊主義的最佳場所,是集體應對各種威脅和挑戰的有效平臺。隨著世界格局的調整,聯合國面臨的國際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對其職責、功能、行為方式和組織機構等方面進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毫無疑問,改革聯合國的目的不是削弱其作用,而是進一步提升其地位。
發展中大國的崛起為聯合國改革提供了動力。巴西和印度甚至與德國和日本組成了所謂“四國聯盟”。然而,必須指出,在聯合國改革的問題上,發展中大國與發達國家的目標是不盡一致的。例如,巴西和印度希望通過改革來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俄羅斯希望改革在最廣泛共識的基礎上進行,安理會的崇高地位及其行動的合法性應得到無條件的維護。中國希望改革能推動多邊主義,提高聯合國的權威和效率,以及應對新威脅和挑戰的能力。而美國的目標是希望通過聯合國改革來建立一個由美國主導的多邊組織,使聯合國為美國的外交戰略服務。
四、有利于加快世界經濟的發展。在全球化時代,國與國之間的依賴性不斷增強。在市場、資金和技術等領域,發展中國家必須依賴發達國家,但發達國家也離不開發展中國家。毋庸贅述,發展中國家的繁榮必然會使發達國家獲得更多的商機。
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再次證明,發展中大國的崛起有利于加快世界經濟的發展。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陷入了危機。正是因為發展中大國成功地應對了這一危機,世界經濟才能在2010年有望復蘇。2009年7月22日國際貨幣經濟組織發表的一個報告認為,中國采取的反危機措施為世界經濟穩定作出了貢獻。2009年11月12日在新加坡閉幕的亞太經合組織部長級會議也贊揚中國在全球經濟復蘇的過程中發揮了杰出的作用。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更是在多個場合贊揚中國的成就。
五、有利于聯合國“千年目標”的實現。2000年9月25日召開的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各國領導人就消除貧窮、饑餓、疾病、文盲、環境惡化和對婦女的歧視,確定了一套有時限的目標。發展中大國是發展中國家的主體,這些國家的崛起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發展步伐在加快。因此,發展中大國的崛起有利于聯合國“千年目標”的實現。
在發展中大國中,中國取得的成就尤為引人注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使絕對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000多萬,全國范圍內實行了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在8億農民中建立了以政府投入為主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其他發展中大國也在減少貧困和推動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六、有利于推動人類社會的科技進步。人類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科技進步。發展中大國的崛起也意味著這些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在中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印度已成為一個軟件生產大國,巴西的酒精燃料生產技術和飛機制造技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發展中大國的崛起為人類社會的科技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縮小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科技鴻溝發揮了重要作用。
應該指出的是,發達國家尚未正確認識發展中大國科技進步的積極意義,有時甚至為發展中大國的科技進步設置障礙。例如,面對中國創造的TD-SCDMA技術標準,美國商務部副部長克里斯托夫·帕迪拉在2008年5月8口說:“雖然現在已經有了合適的、廣為接受的國際標準,但中國卻開發了它自己確定標準的獨特的技術,并用政府制定的法規來推廣……這些標準顯然為中國企業提供了難得的優勢,但也為中國帶來了風險?!迸恋侠难哉摕o疑反映了美國對中國技術進步的憂慮和無奈。
七、有利于加快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步伐。布雷頓森林體系是指戰后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誠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數十年時間內,這一體系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但其弊端也是十分明顯的。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再次說明,改革國際金融體系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發展中大國曾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受益者,但最后也成了受害者。因此,改革國際金融體系同樣是發展中大國的強烈愿望。在一定程度上,這一愿望構成了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動力。
一些發展中大國不僅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的有關會議,還大膽地提出了改革方案。例如,中國認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是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并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以避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俄羅斯認為,金融體系改革的主要目標應該是通過制定公約來增加國際調控機制的合法性和實效性,通過儲備貨幣多元化和金融中心多元化來鞏固世界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還建議有關國際機構研究是否有必要建立一種由國際金融機構發行的超國家的儲備貨幣。印度、巴西和南非三國外交部長在2009年9月1日發表的公報為改革國際金融體系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措施,其中包括加強金融監管,重新確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避免過多的杠桿,擴大國際貨幣經濟組織的資金規模以及加快改革該機構的配額制度、代表制度和投票制度,等等。
八、有利于推動南南合作。始于萬隆會議的南南合作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有時也進展緩慢。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缺乏足夠的資金。
發展中大國的崛起使這些國家有能力為開展南南合作提供更多的資金。例如,在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至2009年11月期間,中國對非洲的援助規模翻了一番,免除33國i68筆債務已近尾聲,總計50億美元的優惠性質貸款基本上到位,首期10億美元的中非發展基金如期啟動。中國與非洲的合作無疑是南南合作的榜樣。
九、有利于加強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文化的力量與經濟實力密切相關。長期以來,發達國家以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后盾,成功地向世界各地傳播其文化。發展中大國的崛起使其有能力向世界展示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從而促進了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對外文化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力度也隨之擴大。迄今為止,中國已在世界82個國家設立了96個使領館文化處(組)。截至2008年12月,全球已經開辦249所孔子學院和56所孔子課堂,分布于78個國家和地區??鬃訉W院為各國民眾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提供了新的機會和良好的服務,因而受到當地政府、社會和民眾的普遍歡迎。
世界各國對印度的音樂、文學、舞蹈、美術、飲食文化和電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為了提升這一軟實力,印度政府最近幾年擴大了對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的撥款,2008年的增長幅度高達117%。毫無疑問,沒有20世紀90年代以來快速的經濟增長,印度是難以做到這一點的。
發展中大國崛起可能的負面影響
應該指出的是,發展中大國的崛起也可能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
首先,可能會加劇對海外資源的競爭。世界上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在資源利用率不變的條件下,一些國家的快速發展必然會擴大對資源的需求。因此,發展中大國的崛起可能會加強對海外資源的競爭。這一競爭不僅出現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而且還體現在發展中大國之間。例如,英國廣播公司認為,“為了獲得非洲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印度正在努力擴大其在該地區的影響,但它必須應對中國的挑戰,因為中國與非洲的貿易是印度與非洲的貿易的一倍?!边@一判斷有挑撥中印關系之虞,但印度努力獲取更多的海外資源的決心是不容否認的。印度所需石油的70%石油依賴進口。2008年4月8--9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開的“印度—非洲論壇”明確指出,加強印度與非洲關系的目的是“從雙方悠久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分享加強合作的好處”。
其次,可能會誘發鄰國的不安。歷史上,美國的崛起使墨西哥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可憐的墨西哥,離上帝這么遠,離美國這么近!”今天,發展中大國的崛起也引起其鄰國的不安。一些西方媒體的報道無中生有,故意“火上澆油”、挑撥離間。例如,《紐約時報》(2009年12月30日)的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中國的經濟力量使其鄰國感到不安”。該文章甚至把印度尼西亞的一家鐵釘廠產量下降40%歸咎于中國。
中國的崛起是一種和平發展,不是一種損人利己的行為。中國以實際行動推動與周邊地區建立睦鄰互信,促進地區安全合作。中國本著公認的國際法準則及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精神,妥善解決與鄰國的邊境問題,化解爭端,促進穩定。經過與各國的共同努力,目前,中國已與12個陸地鄰國簽訂了邊界條約,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
再次,可能會拉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世界上一百多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規模和發展水平始終有著較大的差異。發展中大國的崛起使這一差異更加明顯。1965年,中國和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是海地的187倍和132倍;至2007年,這一差異已擴大到534倍和191倍。1986年,海地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于中國和印度,但在2007年,海地的人均國民收入已遠遠落后于中國和印度。
發展中大國崛起的幾點思考
發展中大國的崛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充分利用世界格局變動的大好時機,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國際地位,發展中大國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還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要正確應對分歧和歷史遺留問題。發展中大國之間還有不少分歧和歷史遺留問題,甚至還有懸而未決的邊界爭端。這些分歧影響了發展中大國之間的團結,也容易使發達國家“鉆空子”,挑撥發展中大國之間的關系。因此,發展中大國應該通過對話和協商來摒棄前嫌,攜手并進。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巴西、南非、印度和中國組成的“基礎四國”團結一致,相互配合,擊退了一些發達國家的攻擊,成功地維護了自身的利益。在其他一些問題上,發展中大國也應該放眼未來,求同存異,從長計議。
第二,要正確處理與發達國家的關系。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元仍將是最具影響力的世界貨幣。此外,發達國家擁有巨大的市場、豐富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因此發展中大國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與發達國家展開全面的合作。當然,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發展中大國必須為了捍衛自身利益而與發達國家據理力爭,決不退卻。
第三,要正確對待現有的各種國際規則。現有的大部分國際規則是在發達國家的主導下形成的。有些規則僅僅反映了發達國家的意愿和立場,對發展中國家極為不利。對此,發展中大國必須提出修改的要求。但有些規則是有利于發展中大國的。對于這些規則,發展中大國應該遵守和服從,不必采取抵制的態度。
(責任編輯:李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