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憲法沒有明確規定政黨的地位和作用,但政黨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長期以來輪流執政,控制著各級政府和立法機構大權,在制定國家和社會政策時具有重要影響。
政治制度的維系要素
獨立之初,美國的開國元勛們認為政黨是歐洲舊政治的產物,力圖將政黨及政治派別排除在政府管理制度之外,希望通過分權、制約和平衡原則和由選舉團間接選舉總統等各項憲法規定安排美國的政治制度。
19世紀初,美國以財產多少是否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資格的規定被取消,越來越多的人擁有了選舉權,這就需要采取一種手段來動員組織廣大選民,政黨因此應運而生并日益成為美國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維系要素。到19世紀30年代,政黨已牢牢植根于美國政治生活中。
在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并立的政治氛圍下,兩黨制在美國逐漸定型。民主黨和共和黨擁有各自廣大的選民基礎。兩黨競爭成為美國政治制度最顯著和最持久的特點之一。兩大政黨掌握了總統、國會、州長和州議會的權力,兩黨體制主宰了聯邦和州的政府。自1856年以來,歷屆總統不是共和黨人便是民主黨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兩大政黨總統候選人得到的選民票平均為95%。
美國還有綠黨、改革黨等其他小的黨派,但第三黨和無黨派候選人在美國政局中只是曇花一現的政客,影響力較小。雖然一些第三黨能夠在某次選舉中出點風頭,但很快就被選民遺忘,銷聲匿跡,或是被主要政黨所吸收。
選舉制度的依托
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美國具有重要的政治標簽作用。白19世紀60年代以來,兩黨便主宰了美國選舉政治。兩黨的理念和形象植根于美國主流社會思潮,對選民的影響相當大。選民往往根據一個候選人所屬的政黨判斷其政治立場和政策主張,從自身的黨派傾向出發決定給予支持。
美國兩黨本身就在提名候選人爭奪總統、副總統寶座的競選過程中形成。選舉制度反過來又強化了兩黨的地位和影響力,兩黨可以直接影響候選人的產生。美國歷任總統、國會議員、地方政府領導等重要職位大多由來自兩黨的候選人出任。歷史上,美國政黨領袖和黨團組織曾依靠把持該政黨候選人的推舉和決定權而壟斷政治大權。后來,政黨候選人提名雖然主要由黨員和選民通過選舉直接決定,但兩黨各級組織通過招募基本人選、協調參選名單、提供選舉支持等方式,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最終結果。
美國的國會選舉和州議會選舉規定是“一個選區選一人”,擁有政黨支持成為選舉獲勝的重要條件。人數較少的小黨與第三黨很難戰勝大黨作后盾的對手。兩黨在產生出自己的候選人后即投入競選活動。盡管當前美國選戰的主體已轉向候選人自行組建的競選班子及類似政治行動委員會的其他利益集團,但兩黨組織的作用仍不容低估。
兩黨對選舉的影響力還表現在運籌競選經費和競選組織等方面。兩黨全國委員會具備籌措巨額資金的能力,能夠根據需要進行轉移支付和聯合調配,在總統和國會選舉中施加影響。在選戰動員和組織工作上,兩黨在全國各地擁有廣泛的各級黨組織和機構,能為候選人臨時建立的競選班子提供重要幫助,如發動選民投票、提供工作人員、發放競選廣告等。在選舉造勢方面,政黨可以依靠其在全國范圍內的整體形象和滿意度,提升本黨候選人的個人形象和選民支持率。
20世紀以來,兩黨對候選人產生的控制力大為下降,候選人而非黨組織成為選舉政治的核心,但相對其他利益集團和政治團體,兩黨對候選人仍擁有獨一無二的影響。
權力和決策的運作渠道
人事任命的陣營影響。行政上,兩黨爭奪輪流執政的重要出發點之一就是保證本黨出身的人士能夠占據主要職位,兩黨提名當選的總統擁有政治官員的人事任命大權,形成兩黨政治分肥制度。雖然政黨的組織機構對政府職位的任命直接影響不大,但政黨能夠對政黨領袖的人事任命施加壓力,間接影響政府組成和運作。立法上,國會和州、地方議會兒乎全部由兩黨議員組成,兩黨的黨團組織主導了立法議程,選舉產生議長、議會委員會主席等重要職務。司法上,美國雖標榜司法獨立和政治中立,但最高法院及各級聯邦法院法官需要由兩黨出身的總統提名,需兩黨把持的參議院確認,法官的政治立場和黨派背景仍是能否獲得任命和通過的關鍵。在州及地方政府中,主要職位同樣大多山兩黨出身的候選人和官員所占據。
政策過程的黨團影響。美國政黨沒有直接行使公共權力的職能,但政黨能夠通過自身的活動,把其主張注入行政、立法部門的決策過程中,反對或支持某些政策主張,影響各項決策。各級政府和官員在決策過程中,一般都很難擺脫政黨立場、傾向和主張等因素。可以說,一旦缺少了兩黨提供的陣營平臺,各級政府決策運作勢必受到很大限制。
民眾政治參與的重要途徑
美國的政黨組建是開放的,任何人都能自由組黨,任何人都能去募捐選舉經費。美國民主、共和兩大政黨本身組織分散,權力分散,缺乏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和嚴密的政治綱領,在組織上實行進出自由,但兩黨作為制度化的強大政治力量,在美國社會中具有很強的動態包容性與多樣性,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選民認同。近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自認為是共和黨人或民主黨人,即使那些自稱的無黨派人士,通常也具有政黨傾向,并表現出高度的政黨忠誠。
美國政黨內部強調平等和競爭,注重從社會各個層面和集團中吸引支持者。政黨內部政策辯論和推舉候選人過程通常相當激烈,有時黨內競爭甚至超過兩黨之間的競爭。
美國不同階層民眾的政治參與需要五花八門,對兩黨的支持情況并非完全固定化。盡管民主黨的基本支持者通常是收入水平較低的民眾,但民主黨也非常重視從中上等收入的選民層中爭取支持。反過來,共和黨也從為放棄從工會成員中發展支持者。盡管普遍認為工會會員主要是民主黨的支持者,但共和黨在大多數選舉中都爭取到至少三分之一的工會會員選票,有時甚至更高。
政黨也是連接個人與政府的重要環節。政黨地方組織的工作人員,負責直接聯系普通選民,向民眾介紹他們所了解的政府部門情況,幫助需要與政府部門打交道的民眾。有問題要解決的公民許多時候把政黨地方組織機構作為向政府部門提交問題或尋求幫助的渠道。
社會思潮的承載器
美國政黨內部較松散,不嚴格遵循統一的思想和完整的政策目標。但政黨要在選舉中獲得支持,必須贏得盡可能廣泛的社會階層,需要體現其意識形態,顯示出一定的政策靈活性和吸引力,容忍能吸納代表不同社會階層的思想。
雖然美國兩黨的理念始終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但政黨的政綱、政黨演說人的講話、競選的文獻、政黨在各種立法機構提出的議案、政黨中擔任公職的人員草擬的文件,都要盡量反映美國的傳統,反映社會思潮的需要和方向,迎合民眾對個人權利、經濟自由、宗教自山、言論自由和司法平等的關心,最大程度爭取選民支持。在20世紀70年代前后,美國兩大執政黨的政策上有相當程度的交叉,許多政策即使經歷了政黨的更迭也沒有經歷突變。這與當時美國民眾主流社會思潮的相對一致有一定的關系。今天,美國面臨國內國外諸多問題,許多棘手的問題并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迅速解決的,圍繞解決這些難題,兩黨所代表的社會思潮之間的差異和對立大大增加。
社會矛盾的調節器
美國是一個多元的社會,社會容許發展各種各樣的自發的團體,各利益集團常出現潛在爭議和沖突嚴肅。政黨為了不疏遠選民,經常積極幫助解決爭議,化解矛盾,減緩緊張狀態,最大限度爭取各方面選民的支持。眾多分散的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正是在民主黨或共和黨的旗幟下形成了兩大相對穩定的聯合,從而在經濟利益、倫理觀念和對外政策等一系列重大議題上找到了契合點,各種不同的利益訴求和理念也得以達成平衡。
在美國的政黨制度下,政黨之間強調選舉道路,相互間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不容許組織私人軍隊、秘密警察、暴力小組、恐怖分子集團。兩黨達成輪流執政的默契,形成通過競選的方式來決定勝負的傳統,避免使用武力或強硬手腕去奪取政權或者維持自己的政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美國社會的穩定性。
(責任編輯: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