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或者說環境的破壞和治理問題并非始自今日,應該說,環境的全球治理進展很快,在環保意識、環??萍肌H合作、國際制度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進展并不足以使得全球環境治理取得實質結果。那么全球環境治理出現困境的癥結在哪里?
對此問題的回答,當前主要有以下視角:國際制度、國際結構、國際社會的無政府性質和治理缺失、現代科技的異化,還有人從分割的民族國家利益出發,更為具體的歸因于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博弈。應該說上述各種觀點都從某一個角度對國際環境治理的困境提供了考察路徑。但都沒有找出癥結的本質所在,因為循著這些路徑進行完善和推進,其邏輯結果并不會如愿地走向全球環境好轉。本文正是從環境倫理視角出發,探尋現有環境治理困境的倫理價值根源,在對現有各國各種環境倫理價值觀念加以比較分析的基礎上,考察它們的弊端,并嘗試建立新的認知模式,從而期望能系統而全面地認識和解決這一問題。
當前全球環境治理困境的倫理根源
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西方環境倫理形成于20世紀20-30年代,迄今已經形成兩大流派,一是人本主義環境倫理學,二是自然主義環境倫理學。前者的理論基礎是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優越地位,以人類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來看待人與環境的關系,其社會實踐的原則是人類擁有開發利用、管理維護自然環境的主體權利;后者則擴展了倫理道德的適用范圍,將之從人的社會關系領域擴大到人之外的環境領域,將傳統的環境范疇的自然界價值提升至與人類平等的地位,人類保護環境不再是出于實現本身的價值和利益,而是出于對環境的尊重、關懷甚至敬畏。
據此我們可以把人類環境倫理劃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環境倫理正式產生之前絕對人類中心主義階段、相對人類中心主義階段和未來共同體主義階段、
第一個階段中,人類并沒有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復雜關系,僅僅將之作為實現人類價值的外部工具,憑借感性偏好而不考慮后果地對待自然環境,其邏輯后果是無限制利用開發資源,并將人類的活動軌跡毫無節制地拋給自然環境。
第二個階段中,人類在受到自然界和環境的報復和懲罰后,開始注意到環境的脆弱性,意識到對環境的無限制利用和破壞將最終損害全人類的利益,并逐步建立起保護環境的理念,但并沒有擺脫自我中心傾向,其環保的根本目的仍然在于可持續開發自然環境和資源,從而維持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支配地位,實現人類價值和利益。其邏輯后果是,在一個并未實現人類共同體集體價值和利益訴求的國際社會里,對虛幻的人類整體利益的損害可能,并不是以制約部分人的群體的貪婪。
第三個階段中,人類真正把自身從宇宙支配者、最高價值的天國,拉回地球眾多客觀存在的普通一員的現實,將自我融入人與自然的共同體之中;人的價值作為生物的類的價值,融入人類共同體之中。此時人類對自我價值和利益的追逐將伴隨著對其他存在物的價值和利益的尊重和共生,人類共同體觀念化為自覺的、無意識的習慣,同時不管是基于類的價值還是基于個體的價值,都深刻地融入地球所有類和個體之中。這樣,人類將不再為了自己的生存發展而認識和處置自然環境,而是真正形成共同發展分享價值的地球生態格局。
根據以上人類環境倫理類型和階段的劃分,我們可以認為,當前人類社會處于第二個階段,這一階段的環境倫理決定了全球環境治理范式的傳統性質,即人類中心主義的前提沒有變。前文所述全球環境治理的困境都是從該問題的某一角度出發得出的結論,盡管有其道理,但都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沒有改變環境倫理的傳統認知模式,自然就在實踐上無法實現超越,無法達到環境的全球治理。
首先來看聯合國作用問題。批評者主張聯合國應該發揮更加充分、實質性和領導性的作用,推動更加完善、有效的國際制度的建立。而奧蘭·揚從問題結構角度探討了為什么國際政治議程的問題比其他問題難解決,他在分析圖賓根學派關于“問題或沖突”的性質(預先)決定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奧斯陸西雅圖學派把重心集中在行為體的行為偏好上,從博弈理論出發解決問題的方法后,對“成功的前景并不抱樂觀態度”,認為即使人們建立了國際環境治理的國際制度,也“并非所有……體制的有效性令人滿意”。追根求源,問題還是在于當前國際環境治理的結構,是以傳統環境倫理觀念出發的安全理念為基礎,以零和博弈為特征的解決路徑,不可能跳出集體行動困境和公地悲劇的桎梏。
其次來看技術異化和環??萍嫉囊M、擴展問題??萍急旧硎且环N知識工具,具有中性性質,既可以帶來正面效益也可以造成負面后果,它的發展史說明,人類完全能夠控制負面后果而促進正面效益,關鍵要看在何種倫理觀指導下開展科技實踐。問題有兩點,一方面發達國家并不因自己技術的先進而放棄生產和消費有損環境治理的商品,只是將之轉移到居于產業鏈末端的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出于技術知識產權保護,或者說知識的獨占價值,這些國家在技術的援助和轉讓上態度非常消極,這說明科技發展本身無助于實現環境的全球治理,資金問題具有相似的境況。
再次考察人口問題。不可否認,當前地球人口絕對數量和新增數量上,發展中國家都占了更大的比重,但這并不意味著控制人口是實現環境治理的唯一途徑,也不意味著它是當前最重要的途徑。以氣候變化為例,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源是西方發達國家,以及正在迅速發展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全球范圍的人口增長之所以毫無節制,正是經濟發展倫理、生活方式倫理等戰勝和壓制環境倫理的結果。
第四與經濟發展模式與環境倫理之間的關系相聯系?,F代環保主義認為,應該變傳統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為現代節約型經濟增長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無污染或少污染、技術含量高的技術和產品,以此減少對自然資源的巨大消耗,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氣候的不良影響。但在當前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倫理模式下,實現各個群體(主要是民族國家)范圍內而非全人類范圍的生活、生產需要,必然以爭奪和消耗全球范圍的資源和能源為前提,在“經濟增長的浪潮”中,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并認為社會發展就是經濟增長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
第五個觀察視角是從國際社會無政府性質和民族國家體系結構出發的。現有觀點認為,正是國際社會的這種性質和結構,導致環境全球治理的困境。然而,常識告訴我們,即使是排除無政府國際結構這種因素,一國范圍之內,也并未全部實現環境的良好治理,不僅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也在環保意愿、環保政策、環保舉措等方面仍需做大量工作。1982年美國瓦倫縣居民游行示威,抗議政府將該地作為有毒垃圾掩埋場地,即是因為美國政府不是尋求環境治理的最終解決,而是將之轉嫁落后地區和弱勢群體。
最后一個也是最為重要的解釋,把當前國際環境治理的困境主要歸因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此問題上的根本分歧。以全球氣候變化為例,雙方在溫室氣體排放上的分歧體現在:當前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認定是否追溯過去?當前氣候問題的解決是否需要各國承擔公平對等的義務?如何定義減排問題的公平?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援助是否達標?發展中國家應該何時以及如何承擔減排責任?等等。盡管事實的確說明,雙方在環境倫理觀念及其指導下的環境治理理念、政策、實踐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下,能夠意識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全球效應,能夠通過談判達成妥協,制定出相對比較公正的制度框架,但由于兩者都未能真正以全人類利益為出發點思考應對該問題,仍然出于民族國家利益,出于對各自孤立的人群的狹隘經濟、社會利益,而漠視其他群體人類利益,漠視人類以外其他生物的存在和價值,自然就不可能真正放棄對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利用,不可能自愿承擔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責任,為環境全球治理做出實質性讓步。
樹立新的環境倫理觀念
上述對現有全球環境治理出現困局的解釋及其應對策略,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必須樹立新的環境倫理觀念,建立新的環境治理認知模式、操作原則,制定有效應對環境惡化的政策措施,這就是“共同體主義”環境倫理觀。
所謂“共同體主義”環境倫理觀,基本含義是“同一個地球,同一個世界”,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指地球上的所有國家的人們共同構成人類共同體,二是指地球上所有動物(包括人類)、植物和其他存在物,共同構成地球共同體;在環境問題上它們休戚與共、相互依存,具有不可分割的共同利益,一方的發展決不能以犧牲其他各方的發展為代價,一方的價值、利益實現也必須以其他各方的價值、利益實現為前提。
這種環境倫理觀的理論基礎是對人類概念、人類利益和人類地位的再認識,全球意識區別于國際、民族、群體意識,它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觀念,首先是指人類作為一個整體有其獨立的價值,必須突破民族國家私利的桎梏,在環境問題上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哪個個體能夠獨善其身,必須立即采取切實可行的行動,維護人類共同體的利益。
其基本理念是兩個“共同體”意義上的發展機會平等、地球生態公正,即各國之間、人類與自然之間發展機會平等、環保責任公正。操作原則是綠色政治、陽光經濟、控制人口、維護和平等。
“共同體主義”環境倫理觀有三大理論支點,并帶來相應的環境治理新理念。一是人的自我認知,包括人的全面發展的界定、人與自然關系、人的自我繁殖理念、人的生活和消費方式等;二是社會規范認知,包括人類社會發展模式、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社會進步與現代化的實現,包括環境法律在內的法律范式等。在環境體制的評價上,讓三重底線(經濟、社會和環境)的觀念成為標準;三是科學技術認知,主要是重新梳理科技發展方向。
新的環境倫理視角下的全球環境治理“路線圖”
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又反過來指導人的實踐活動。在新的環境倫理視野下,全球環境治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環境倫理啟蒙階段。隨著傳統環境倫理在環境治理困境中顯示出的滯后性、片面性和缺乏時效性,必須探尋新的倫理觀,并大力宣傳教育推廣,這不只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事情,也是全人類都應該習得的新理念,特別要重視對普通民眾、非國家行為體、非政府組織的普及灌輸。
第二,全球環境治理的國內階段。全球環境治理是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問題,在當前人類發展階段仍然是由各個國家和區域共同合作開展,要達到全球環境治理的真正有效實施,必須經歷國內治理階段,至少是在全球環境治理過程中同時大力進行國內的環境治理。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在全球環境治理談判舉步維艱的情況下,環境問題不進則退,在達成全球協議并實施之前,國內必須堅定持續有效地進行環境治理,這才是遏止環境惡化最現實的路徑。其次,當前全球環境治理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國際社會的無政府性質,而克服這一弊病的有效手段是實現世界政府架構,但這顯然在可預見的將來是不可能實現的,一國內部的環境治理則完全擺脫了這一羈絆。再次,全球環境治理要求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但當今國際社會除少數發達國家之外,廣大發展中國家的NGO發展一般較為滯后。在地球“共同體主義”環境倫理觀主導下,世界各國出于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將不以任何他國為參照系認識自己的社會發展、經濟水平、人民福祉,取而代之的是本國人民共同體與周遭環境的良性互動發展,寧可將國家經濟發展速度降下來,也不愿破壞人與環境共同體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第三,最終實現環境的全球治理階段,在各國國內逐步接受地球共同體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并將之作為行動自覺的基礎上,國際合作、全球治理的理念、制度、措施自然亦將提上日程。首先,“具有共同利益的世界社會或者共同體”將不再僅僅停留在“一種理念或者神話”,它把世界各國聚合成一個真正的整體,形成人類共同的利益觀念;其次,各國把環境的全球治理作為本國實現良性、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不是與其他國家進行博弈。妥協的結果;再次,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自覺按照自己的經濟、科技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來決定應該承擔最大的責任,而不是以經濟和技術上的優勢獲取排放貿易指標,發達國家自然應該承擔特殊的責任,為環境全球治理提供公共產品;最后,國際制度建設順利發展,國際法成為調節各國環境國際治理行為的主要依據,但這時的國際環境法已經不是關于各國份額、責任等實體性內容,而是關于治理方法、合作方式等程序性規則。
總而言之,當前國際環境治理沒能有效阻止地球環境惡化的趨勢,而按照現有國際治理理念、方式、制度和實際行動,人們無法得出環境能夠在不遠的將來得到改善的樂觀結論,正如美國前國務卿科林·鮑威爾所說,這不是一次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追本求源,其原因在于現有國際環境治理是在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倫理觀念的制約下進行的,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既治標又治本,建立新的“共同體主義”的環境倫理觀念,朝著“同一個地球,同一個世界”的目標努力,達到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在這一新的觀念指導下,人類社會對待環境的根本理念發生質變,從而影響其對待自身之外的存在物、對待自然、對待環境的看法,并自覺地采取切實可行的步驟邁出全球環境治理的堅實步伐。
(責任編輯:肖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