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凸顯了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必須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換位的思維理解人,用最高的熱情關心人,用平等的態度尊重人,用內心的真情感召人,用良好的形象影響人,最終的目的是完善人。
關鍵詞:以人為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以人為本,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這一要求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質:它研究的是現實生活中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發點是人——尊重人的權利、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的平等、維護人的尊嚴,其歸宿也是人——實現人的價值、激勵人的創造熱情、塑造潛在能力得到充分而自由發展的完美的人。
胡錦濤總書記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在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人們的社會生活、經濟生活、思想觀念、價值觀念都發生了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和任務也發生著變化。因此,我們必須適應時代的特點和要求,遵照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努力探索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作為一種哲學理論,就是充分肯定人在客觀世界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人的思想觀念如何、精神狀況如何、行為方式怎樣,對經濟建設完成得如何是至關重要的。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要求我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切無視學生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的現象進行反思和改進。
按照以往的觀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主體,被教育者是客體,因而往往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總是片面地視教育者為唯一的主體,受教育者只能被動地接受灌輸,其自身的能動性和自覺性基本沒有調動起來。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把學生看做被動接受教育的客體,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只能是一個被馴服的“機器人”。現代教育理論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目的是要培養出“智能人”,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從新的高度和更深的層次把握教育的趨勢。眾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共同完成的,是在教育者的引導、啟發下學生人格自我創生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獲得學生的主動參與,而只有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體現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才能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其主體能動作用,進一步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貫徹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
1.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
科學的理論是對客觀世界的理性概括,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武器。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學生;要深入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開展中國革命、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教育,開展基本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通過這些教育,讓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認清自己的社會責任,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學生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確立馬克思主義信念。
2.用換位的思維理解人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理解,理解是一種將心比心的寬容,任何人都需要溫暖、信任、尊重和理解。缺少理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大弊病,理解是溝通思想、情感的橋梁和紐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然是做人的工作而不是做物的工作,就不能采用“一刀切”的辦法,而應當根據被教育者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當今社會,各項改革在不斷深入,人們的心理態度、價值觀念、思想情感也會或多或少地發生變化。隨著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各種利益調整,大多數人得到了實惠,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員在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要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急其所急、想其所想、辦其所需。
3.用最高的熱情關心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與關心人相結合,要用心感人。人是極其矛盾的統一體,誰都會表現出兩面性,也許未必人人都能做到堅如磐石,但人人都有軟弱的一面,而“關懷”正是進入人的情感領域最有效的方法。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多辦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好事實事,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群眾心坎上”。因此,作為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堅持以人為本,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要把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當前,學生產生的許多思想問題大多是由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引發的。比如,學生最為關心的是有沒有好的圖書館、好的實驗室、好的教師、好的食堂、好的娛樂設施等。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白:要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就必須先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只有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
4.用平等的態度尊重人
“平”是“平常”“平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就要平易近人,用平平常常的態度、平平常常的語言開展平等的交流。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多元、思想多元、道德多元、價值觀多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蹲下身子,平等地走進普通學生中間,傾聽學生的意見,用普通人的聲音講普通的道理,用普通的感情表達普通人的愛憎。
每個人都有需要,每個人都在各自需要的激勵下創造自己成功的生活。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的基本需要有五個層次,按照由低到高依次排列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宿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經典理論。按照這個理論,人的最高層級的需要是自我實現,尊重雖然不是最高需要,但是自我實現的基礎和條件。這種需要得到滿足,就會產生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反之,這種需要受到抑制,就會產生消極、不愉快的情感體驗。因此,我們在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必須尊重對方,特別是對那些犯有錯誤、不思進取、心理和生理上有缺陷的學生,要格外尊重他們。
5.用內心的真情感召人
古人云:“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質上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須帶著深厚的感情去做,把工作的對象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交流感情,溝通思想;盡量設身處地地為工作對象著想,從實際的思想問題出發,有的放矢地講道理,在溫馨和諧的氣氛中促進相互溝通與理解;善于用馬列主義的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用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去教育學生。
6.用良好的形象影響人
《論語》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誠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成功,關鍵并不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象懂不懂道理,而是在于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自己是怎么做的。教師風范對學生的影響常常會給學生以很深的心靈投影,留下長久的印象,甚至會對他們一生的成長產生重要作用。因此,要使學生塑造美好的心靈,教師的形象就必須是美好的。只要自己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就沒有做不好的思想工作,就沒有解決不了的思想問題。
參考文獻:
[1]夏興有.論以人為本[N].光明日報,2004-05-27.
[2]徐晨光.努力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N].光明日報,2005-02-19.
責編: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