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舞蹈工作者所獲得的精神武器之強大、遺產之豐厚、身處的時代之偉大,是歷史上任何從事樂舞之人都無法企及的。因此,舞蹈工作者一定要珍惜這個機遇,承擔起創造時代舞蹈精品、繁榮舞蹈藝術事業的歷史責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文化條件和精神支撐。
關鍵詞:和諧社會;舞蹈教育;文化;藝術
舞蹈是以人的形體動作為媒介的人類有目的的行為,是一種以表現人類感情為追求目標的社會藝術活動。舞蹈的動作源于生活,又經過加工、提煉、選擇與組織而具有超?;奶卣?,即富于節奏感和韻律感。每一種舞蹈都經過長期的傳承和積淀,逐漸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舞蹈語言,并據此抒情、表意,實現其審美功能,深含著民族文化底蘊,呈現出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反映,舞蹈逐漸成為一門具有獨立品格和獨特審美價值的藝術學科。當我們對它的內涵與外形、古貌與新顏加以忖度與審視時,會自然地涉及人類活動的諸多方面。因此,認識舞蹈、熟悉舞蹈、欣賞舞蹈、參與舞蹈將有助于人類的自我認識、自我開掘、自我完善。英國哲人赫夫洛克·埃利克說:“如果我們漠視舞蹈藝術,那么我們不僅對人類肉體生命的最高表現未能理解,而且對精神生命的最高象征也一樣無知?!蔽璧杆哂械闹庇^性、抒情性、形象性、動態性等,決定了人們對它的感受方式往往從觀其形“入門”,通過感知、審美過程而得到情緒的感染、情操的陶冶、思想境界的升華,進而引發對人生理想的追求。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類社會的和諧、人身心的和諧一直是人類的憧憬。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舞蹈藝術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門類,從原始時代開始就對社會、對人類產生著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更加意識到舞蹈藝術具有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對社會、對人類的影響無可替代。
我國目前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家在不斷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的過程中逐步走向理想的境界,而人自身也隨著社會的進步而得以全面發展和不斷完善,這是一個文學藝術包括舞蹈藝術備受需要且可以大有作為的時期。因此,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社會生活日趨多樣、多元、多變,各種思想觀念相互交織、碰撞、激蕩,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境正在重構的新的時代背景下,舞蹈藝術更要為國家的政治穩定、人民團結、社會和諧營造環境和氛圍。
廣大舞蹈藝術工作者要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當成一切舞蹈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凈化靈魂、陶冶情操、升華人格、提升人的精神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當做一切舞蹈創作和展示的宗旨。要堅持深入生活、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大膽探索,勇于創新,既善于從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文化寶庫中汲取精華,又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既立足本國又放眼世界,著力表現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著力表現人民的大情大義和人間的親情真情,創作出豐富多彩的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充滿和諧理念并傳揚真善美的優秀作品,用舞蹈去濃墨重彩地描繪壯麗的歷史畫卷,用精工細刻的方法去反映人民群眾生活的春夏秋冬和感情的喜怒哀樂,用形神兼備的美好形象在潛移默化中“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在中國,作為“藝術之母”的舞蹈,在尚未成年之時,在教育中的地位便十分顯赫了。例如:周代王室建立了“大樂司”,負責對其子弟進行舞蹈教育;到了唐代,舞蹈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舞蹈事業更為繁榮,唐明皇李隆基甚至收養了大批藝術家,創辦了皇家樂舞機構“梨園”等,并將舞蹈作為道德修養的三大要素之一和國富民盛、經濟繁榮的標志。古希臘人也要求他們的后代要通過舞蹈練成一副最結實、最輕靈、最健美的身體,并在古時就形成了專門的學問,研究動作和姿態,創作了敬神舞蹈。
目前在西方發達國家,舞蹈教育早已滲透在普通教育中,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都開設有舞蹈課,他們認為舞蹈不僅有強身健體的作用,而且能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端莊的儀表形態等。在我國,舞蹈文化不僅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余活動、鍛煉了身體,而且使人民群眾的科學知識增長了、文化藝術修養提高了、自身的內涵素質提升了、民族凝聚力增強了。對于國家來說,全民素質的普遍提高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深厚的人本基礎;對世界來說,13億人口素質的普遍提高則是世界和平發展、共同進步的一份舉足輕重的力量。而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普及舞蹈教育和建立健全體系等方面我國已落后一個世紀,因此我們必須加快步伐,迎頭趕上,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舞蹈學科建設,創建中國舞蹈學體系,這既是舞蹈教學本身的需要,又是整個教育活動的需要。
創建中國舞蹈學體系是時代賦予舞蹈工作者的責任,是舞蹈改革的呼喚,是舞蹈事業發展的超級信息符號,是把舞蹈推向更廣闊天地的有效途徑。因此,舞蹈工作者有責任讓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舞蹈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弘揚發展,把中華民族最優秀的舞蹈文化推向世界,讓各國人民通過舞蹈這扇窗戶了解中國,認識中國,增進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的友誼,使中國各民族的舞蹈藝術在新世紀中得到更大發展。
建設舞蹈學科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過程也是非常復雜的,大體要經過“實踐——總結——升華——理論——實踐”這樣的過程。從舞蹈本體的追求來講,建設舞蹈學科要服從于整體觀照現實的、歷史的人和人的生活這個藝術審美文化的界定。而要講舞蹈學研究的審美創造規律,就要首先服從于藝術表現時代的、社會的人和人的生活本相的整體規律。換言之,要把舞蹈置于文藝這個大系統的分支系統中,在藝術地掌握世界和人生的這個藝術本質要求的前提下,去探求舞蹈藝術自身的審美創造的特點和規律。因此,無論是舞蹈創作的標準還是舞蹈批評的尺度,都必須有一個舞蹈美學的歷史的觀點,既要遵循美的創造規律,用舞蹈藝術本身的尺度來衡量,又要把舞蹈學、編導學、舞蹈作品放到特定時代的社會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以檢驗其是否達到思想性、真實性與藝術性三者融合的美學理想,而不能摒棄文化的視角和文化創造的基本規律,僅僅將舞蹈本體的結構和知覺形式作為舞蹈審美本性恒定的標準。
舞蹈工作者還應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正肩負著文化創造和文化傳播的神圣職責,因此要經常思考這樣幾個問題:我們要為舞蹈文化的歷史承續創造些什么、傳播些什么?我們準備將當代舞蹈文化引向何方?舞蹈學的研究過程也就是藝術理論思維的過程,是在舞蹈這一精神物化產物體現中的意識過程。不論研究者自身研究的程度如何,其結果都具有一定的精神意識的文化指向性,這正是一個舞蹈學研究者應該具有的且必須加以嚴肅思考的文化觀念的問題和科學發展的問題。
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舞蹈研究工作已迅速發展了,尤其在創作和理論上,已沖破了長期存在的禁區,而越來越向豐富多彩的社會和人生逼近;在表現形式和手法上也已突破了傳統的樊籬的束縛,越來越顯示出全方位的審美多維探索的趨勢。
“探索藝術性的永恒魅力”曾經是馬克思提出的美學課題,縱觀千百年來的舞蹈藝術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出,能夠納入人類精神財富寶庫的藝術精品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當代舞蹈工作者所獲得的精神武器之強大、遺產之豐厚、身處的時代之偉大,是歷史上任何從事樂舞之人都無法企及的。因此,舞蹈工作者一定要珍惜這個機遇,承擔起創造時代舞蹈精品、繁榮舞蹈藝術事業的歷史責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文化條件和精神支撐。
參考文獻:
[1]隆蔭培.科學發展觀與舞蹈學建設[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3).
[2]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3]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4]崔泳.和諧是舞蹈藝術永恒的主題[J].教育藝術,2002,(5).
[5]楊仲華,溫立偉.舞蹈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