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影響著教育的發展以及人才的培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要從四個方面下工夫:重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創新管理模式;整合知識文化課程,提高課程密度;培養學生質疑、創新和跨文化交際綜合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現狀問題;改革措施
溫家寶總理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把培養人才作為高等學校的第一職責。”溫總理強調教育改革要改革和更新課程內容,調整專業設置,使其富有時代特點、符合社會要求、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學英語是高校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其目標是培養服務于社會各專業的國際化人才。全球經濟化的國際化人才應具備寬廣的國際化視野和專業知識結構,熟悉各國禮儀文化,具備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獨立的組織和創新思維能力,較強的運用和處理國際信息(外語信息)的能力,較強的政治素質和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社會所需,迫在眉睫,任重而道遠。
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歷程回顧
改革開放30年也是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30年,它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78年至1985年)為起步或摸索階段,第二個階段(1985年至1999年)為發展階段,第三個階段(1999年至2002年)為調整、提高階段,第四個階段(2004年至今)為改革階段。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大綱也經歷了制定(1985年)、修訂(1999年)和重新調整(2004年)三個階段。教學目標由最初的“培養學生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聽的能力,初步的寫和說的能力”,到如今的“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此外,大學英語在教學目標、內容、模式、手段及教學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特別是英語語言知識和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初步形成,以理論指導教學、伴隨著多媒體等先進技術的多種教學模式和手段為一體。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得到提高,學習和聽說能力得到增強,并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英語教學的道路,大大提高了大學英語教學在學校發展和建設中的地位,正在形成的新的教學模式也得到了廣泛認同。
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1.分級教學
分級教學作為高校公共課程的一種改革模式,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實踐證明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但我們不能回避其中存在的問題。各高校大學英語一般分為A、B、C三級或A、B兩級教學,但使用教材、課型及教學方法并沒有多大變化,各級之間的唯一區別就是教學進度不一。不同級別的學生用同一試卷進行考試是不合理、不公正的考核,既然分級教學改革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就要研發與不同級別相配套的課本,而不是目前采用同一教材的不同級別課本這一“緩兵之計”,使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改革失去其真正意義。
2.多媒體教學
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和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模式,多媒體技術在高校英語課堂上得到廣泛運用,它的優勢在于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形象生動、可視性強、易于操作。但是,過度地依賴多媒體課件上課則弊大于利:教師成了名副其實的“放映員”,師生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互動,長此以往,學生對上英語課會漸漸失去興趣,而多媒體教學也往往很容易流于形式,教學改革也是“換湯不換藥”,難以達到改革的真正目的。
3.教學管理體制
中國的高校管理都是行政化管理,正如籌建中的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所說:“中國高校最大的受制因素是行政化趨勢,或者是上級的行政干預,學校管理體制的行政化使學校這樣一個學術機構不能按照教育的規律來辦,而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來辦。”外行管理內行,使一些教學措施無法實施,教師的教學改革成了紙上談兵,一些好的教育思想和改革措施難以實現。
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設想和措施
1.重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
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學分制和入學分級教學已無法滿足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對照國外先進的高等教育課程體制,反觀我國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不僅耗時費力,而且效果不佳,因此必須進行改革。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最重要的內容是如何在有效的兩年基礎英語教學中,培養出一專多能、符合社會需求的國際化人才。具體做法為:縮短A、B分級教學周期,增強教學密度,也就是說將大學英語基礎課程周期縮短,增加文化、知識、技能等實用性課程密度。將大學英語基礎課程壓縮至A級為一年、B級最長為一年半,第二年開設多種社會實用型(英語)選修課或兩年內不間斷開設,由學生根據實際需要選修。由此,改變了過去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地實現了“按需學習”,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因此,只有壓縮教材內容,實行靈活的課程設置和多種教學法并制定合理公正的考試評價體系,才能真正實現目的。
2.創新管理模式
溫家寶總理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逐步取消各類學校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克服行政化傾向……要倡導教育家辦學。教育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溫總理的一番話使關心高等教育改革的人們看到了希望:大學自治、教授治校和學術自由的目標在不久的將來或許就會實現,令人十分鼓舞。大學英語課程改革要形成一個團隊,有計劃地將教學和科研相結合進行改革,而不是實施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學校行政機構應該且必須為教學和教師服務,盡量減輕教師負擔,提高教師待遇。因為學校辦學的主力軍是教師,他們的付出應該得到尊重和承認。
3.整合知識文化課程,提高課程密度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恰似魚和水的關系,緊密相連。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靠語言傳播。當代大學生很少或幾乎不讀名著,漢語水平普遍不高,對中國文化也了解甚少,往往是學了英語忘了漢語。跨文化交際能力是21世紀大學生發展成為創新人才所必備的能力之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與相關文化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密切相關,改革現有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體系迫在眉睫。兩年的大學英語課程中,第一學年要重在夯實基礎,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達到能流暢地使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的目的;第二學年可開設文化類課程或增設社會所需的實用性、技能性英語課程,以擴大學生的國際化視野,畢業后能滿足社會需求。
4.培養學生質疑、創新和跨文化交際的綜合能力
(1)構建“問題——探究”課堂教學模式
敢于質疑、勇于發現并提出問題是人類的寶貴品質,是任何科學新發現的前提,是創新精神的萌芽。大學課堂應注重培養和倡導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的能力,它是學生具備創新精神的重要方面和前提條件。大學英語課堂上,大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就是不愛發言,質疑、提問的學生非常少。因此,教師要把教學目標由語言能力培養轉變到交際能力培養上來。構建“問題——探究”課堂教學模式,使其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都可以提出研究探討的問題,教師需要精心創設情境和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情境,不斷引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積極思考,激活內在的思維潛能,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善于提問。
(2)打破沉默觀念,培養張揚個性
如今是張揚個性的年代,人人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張揚著各自的個性,體現著各自的自信,展示著各自的才能和風采,實現著各自的人生價值。保持沉默就意味著自動放棄表述的權利,放棄自己與他人進行溝通的機會及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張揚個性是人的尊嚴覺醒,也是個人自我價值實現的前提。張揚個性是實施創新教育的最有效手段,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性。張揚個性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實施創新教育的最終結果。大學生只有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發展,才能融入社會,被社會所接受。
參考文獻:
[1]蔡基剛.關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
[2]劉陳艷.在改革中求發展——回顧大學英語教學30周年[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3]趙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研究綜述[J].黃山學院學報,2010,(4).
[4]張金鳳,張惠華,張瑜,牛忠光.大學英語大班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學報,2009,(9).
責編: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