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教育中語文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師,要強化專業特色,加強專業實踐能力鍛煉,在教學中突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層次性和職業性,使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學生能力不斷加強。
關鍵詞:職業教育;語文教學;著力點;原則要求
語文是學生學習各學科知識的基礎,語文教師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主角。職業教育的辦學性質和教學要求決定了在職業技術教育教學工作中,必須以專業學科教學為主、文化基礎學科(包含語文學科)教學為輔。這就要求職業學校語文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突出職教特點,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服務功能。
一、做有專業特色的語文課教師
新時代的職業教育對教師的要求不斷提高。語文是一門基礎文化課,如果教師不了解培養對象將來從事職業的工作環境和特點,就無法建立文化課與專業課之間的聯系,就會忽視語文的應用性。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學科特色,如數學傳遞的是數的世界的美,歷史傳遞的是史的世界的美,同樣,語文在向人們傳遞真善美的同時,也承擔著人們的情感教育和價值觀教育,這正是語文作為一門學科的特色所在。
作為中職教育背景下的語文教師,除了應熟悉作為一門學科的語文教學特色,還應注意和重視專業特色,因為具有專業特色的語文課堂正是實用性語文課堂的具體實踐。那么,如何在課堂中體現這種專業特色呢?
筆者記得一篇文章這樣寫道:“當我學習數學的時候,我想起了華羅庚、陳景潤,并深深地為他們身上那種堅持不懈、刻苦鉆研的精神所打動;當我學習歷史的時候,我想起了李白、杜甫,并深深地為他們身上那種超凡自信、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感動……”這篇文章給我們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語文課堂的專業特色就在于語文知識的無處不在。
因此,在具體的實踐教學過程中,中職教育背景下的語文教師完全可以根據自己所教學科的專業性質,讓自己的課堂教學富有特色。
1.語文教師要加強專業實踐能力鍛煉,做“專家型教師”“雙師型教師”
何謂“專家型教師”?顧名思義,就是指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領域有專長的教師。“專家型教師”概念的提出是針對傳統的“工匠型教師”而言的,它除了要求傳統“工匠型教師”應具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要求傳統“工匠型教師”加強對教育目的、教育行為、教育方法、課程原理等一系列教育理念的理解和研究。從根本上講,“專家型教師”是在新的教育環境條件下對傳統“工匠型教師”概念的一種發展和超越。
何謂“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概念最早出現在1998年原國家教委制定的《面向21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但是,關于“雙師型教師”的概念一直沒有固定的結論,比如常見的有“雙證”說、“雙能”說、“雙職稱”說、“雙層次”說。“雙證”說即指具備教師資格證和職業技能證。“雙能”說即指同時具備作為教師和作為技師的職業素質和能力。“雙職稱”說即指講師和工程師。“雙層次”說包括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經師”“技師”,“經”指經典專業知識,“技”指精湛專業技術,概括地說就是既能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又能開展專業實踐;第二個層面是“人師”“事師”,“人”的意思是價值引導,“事”的意思是職業指導,總體講就是既能引導學生人格價值,又能指導學生獲得與個性匹配的職業。
“雙師型教師”是在一種特定的教育環境下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正是針對當前中職教育中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而言的。語文教師的知識范圍需囊括本學科的知識及學生所學專業的有關知識,實現語文知識與專業知識的有機結合,為學生的專業學習服務,為培養學生終身職業能力提供幫助。
2.語文教師要主動向專業課教師學習,掌握專業技能知識
現代社會是一個學習型社會,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社會,作為承擔著對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任務的教師來說,保持不斷學習的良好習慣十分重要。對于在培養學生情感和價值觀方面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語文教師來說,只有了解每個學生的全面狀況并因材施教,才能將語文課堂的實用性教學目標落到實處。這種了解,不僅包括學生的生活狀況,而且包括學生的學業狀況。
因此,作為一名中職語文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向學生的專業課教師請教學習。教師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知識,不僅能夠在學生面前起到很好的榜樣作用,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且對于教師自身也是一種能力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感受專業課程教學特點,深刻體會專業建設內涵,盡可能掌握所教專業的基礎技能,了解所在專業的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從而明確該專業的語文課教學應該講解到何種程度、教哪些內容才夠用。
3.要講授“應用型”語文課
中等職業教育教學培養的目標決定了中職語文教學既要體現職業教育特色,即理論知識夠用、專業技能實用,又要使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提高文化素養。因此,中職語文教學要樹立實用性觀念,教師應主動講授“應用型”語文課,把語文教學中的基礎知識掌握、能力訓練、情感體驗和就業技能需要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同時,強化學生的職業生涯意識和就業觀念。
二、突出語文在中職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和服務性特點
語文在中職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和服務性特點要求中職語文教學活動必須堅持工具性、人文性、層次性和職業性原則,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語文課的教育功能。
中職語文課程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創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正如中職語文課程教學大綱開宗明義所指出的:“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各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礎課,語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于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繼續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與普通高中語文教學相比,面對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環境的特殊性,如何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更好地提升學生素質,是中職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1.堅持工具性原則,為學生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面對中職學生群體普遍存在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的特點,突出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就顯得十分重要。一方面,通過語文學習,讓學生掌握相應的語言交際能力,可以為學生順利完成專業課程創造條件;另一方面,通過知識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堅持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需要重點把握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注重語言積累,指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擴大閱讀范圍,指導他們廣泛涉獵古今中外的優美文章、片段,品味名家名作的語言運用,并將其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加以運用。二是注重應用,強化語言訓練,鼓勵學生多說多寫。可以采用小組討論交流、復述課文內容、安排習作訓練等方法,增強對學生所學詞句的理解。
2.堅持人文性原則,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語文教學蘊涵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社會、認識自我,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情感。教師要抓住能夠調動學生審美情感的機會,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境界,繼而促使學生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人生境界。
實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結合。學生是語文課程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指導的方法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感,實現文章意境與學生感受的統一。二是充分挖掘教材人文內涵。對語文教學來說,人文教育無處不在,關鍵在于發現。三是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要樹立師生平等的教育理念,與學生平等交流、平等對話,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開展教學活動,通過人文性熏陶引導學生豐富情感、健全人格、熱愛生活。
3.堅持層次性原則,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樹立自信
目前的中職教育面臨著一個不能回避的客觀問題——人們對中職教育有著不同程度的不解甚至誤解,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中職教育在整個教育體制中處于從屬地位。這種不利地位在生源質量上的表現就是所招收的學生普遍學習基礎較差,這也成為阻礙中職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難點。
針對這個難點,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幫助學生重建自信的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現狀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總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基本原則——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就是要求在課堂知識的傳授上堅持由易到難、有簡單到復雜逐層深入的步驟,同時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因材施教。從層次性原則的概念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實施層次性原則的方法就是逐層深入、因材施教。這些方法能夠有效地解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層次性原則以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為最終目的。
4.堅持職業性原則,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掌握
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合格的專業技術勞動者,這種培養目標要求語文教學活動必須圍繞學生學習掌握的專業技能來開展。具體來說,應當做到以下三個結合。
第一,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相比普通高中教育背景下的學生日常生活而言,中職教育背景下的學生日常生活更為豐富、更為自由,這種豐富和自由對于人格上、心理上都尚未獨立、健全的學生而言是一個極大的誘惑。作為一名中職語文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抵制這種誘惑。這就要求教師要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來組織教學內容,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將精力放在專業學習上來。
第二,與專業課程相結合。中職院校普遍開設有與生產服務相關的專業,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應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的課程特點,在安排語文訓練時有所側重。特別是應用文的寫作,可以選擇學生所熟悉的專業課程做題目,促進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加深對專業課程的理解,從而實現語文學習與專業課學習的相互促進。
第三,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中職教育背景下學生日常生活的豐富性和自由性為學生語文能力的拓展和鍛煉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各式各樣的實踐活動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鍛煉、提升自己的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馬惠元.職業教育質量監控與評估[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2]金小芳.教師必備的十大職業能力[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3]何國松.骨干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
[4]楊東嚴.中國教育藍皮書(2003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程云嚴.中國教育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6]鐘日祥.教師轉化后進生的九大技巧[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7]鄢月鈿.教師的語言藝術[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
責編: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