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基本思路,是社會和大學生的共同期待。創業教育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切入點,也是當前推進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有力抓手。以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就要更新育人觀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開展創業實踐活動。
關鍵詞:創業教育;大學生;就業能力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帶來的困難和挑戰面前,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更趨白熱化。而另一個同樣需要特別關注的事實是,許多用人單位因招不到合適的畢業生而煩惱。造成這種“兩難”境況的真正原因是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欠佳、就業能力不足。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旨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強調的是對大學生的德、智、體、美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對他們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的激勵。創業教育不僅能夠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而且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切入點,是當前推進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有力抓手。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及其構成
就業能力是一種與職業密切相關的綜合能力,由于對就業的理解不同、研究視角不同,學者們對就業能力的界定尚未取得一致意見。
國外對就業能力的研究起步較早,加拿大會議委員會將就業能力定義為個體為滿足雇主和客戶不斷變化的要求,從而實現自己在勞動市場的抱負和潛能而應具備的品質和能力。國際勞工組織認為,就業能力是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進步以及應對工作和生活中出現的變化的能力。英國就業能力研究專家哈韋認為,就業能力是被雇傭者具有并在勞動力市場上展示的、雇主所需和被認為有吸引力的技能總和,這些技能應該是讓雇傭者相信他們在將來的崗位上能有效工作的行為特征。國內較早研究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學者鄭曉明認為,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要、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鄭曉明的觀點基本上代表了國內大多數研究者的觀點。
綜合國內外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把大學生就業能力理解為:大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的基礎上獲得的、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需求的、成功就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個性品質等因素的綜合。就業能力包括基礎性能力、專業性能力和差異性能力,其中基礎性能力主要包括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責任感與敬業精神、就業觀念與動機、求職技巧等,專業性能力主要指專業技能與素養,差異性能力主要指個性化、創新性和創造性。
二、創業教育對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作用
1.創業教育有利于轉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
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行動。成功學的創始人拿破侖·希爾博士曾說過:“世界上一切的財富和一切的成功都始于一個人觀念的轉變。”現在的大學生,雖然身處大眾化時代,但很多人就業時“等、靠、要”的思想較重,主動性、危機感不足,限制了自身就業潛能的發揮。創業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拓展就業視野,啟發創業意識,激發創業精神,完善創業心理品質,提升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從而主動更新就業觀念,端正就業心態,不怨、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勇于擔當,變被動就業為主動創業,變適應市場為開啟市場,自覺主動創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2.創業教育為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提供了實踐機會
就業能力需要在實踐中發展和接受考驗,但當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以獲取理論知識為主,而創業教育更強調從創業實踐中學習知識,強調在實踐中學,特別重視“荷槍實彈”的訓練。通過創業教育特別是參加創業實踐實訓活動,在特定的創業實踐活動情境中,使大學生在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知識創新以及經驗積累和技能培養等就業能力的智力因素方面得到鍛煉,培養他們的理想、信念、意志、毅力等成功就業的非智力因素,使他們畢業后能在就業競爭中獲得更大主動。
3.創業教育擴展了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的新領域
創業是更高層次的就業,從國際上看,一個人創業可以帶動9~13人就業。國內的許多實踐也證明,就業一人、安定一家,創業一人、帶動一片。所以,在新形勢下,以自主擇業和崗位就業為主導方向、受雇于他人的就業模式不再是畢業生就業的唯一選擇,以創辦企業為主導方向的自我聘用的就業模式,已成為畢業生實現充分就業、提升就業質量的新途徑,創業教育也成為就業指導與服務的社會新指向,對擴展就業指導與服務的內容和領域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實效性的重要切入點。
三、以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
1.更新育人觀念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創業是新時期的主旋律,高校要切實認識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把創業教育納入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體系中,全面推進,系統實施。既要重視知識的傳承,重視一點一滴的積累,更要鼓勵學生敢為人先、勇于創新;既要用現代科學知識武裝學生頭腦,又要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大學生能否創業不只是學生自己的私事,更是高校的責任和使命,創業是時代對大學生的期待和呼喚,是大學生提升自身價值的現實需要,高校不僅要培養“繼承型”“就業型”人才,更要培養“創造型”“創業型”人才。
2.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大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一是優化課程體系。加強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加強實踐能力訓練,提高學生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科前沿知識的補充,把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引入課堂,用現代科技知識和最新成果豐富課堂教學,使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努力在有限的課時內向學生傳授最有價值的知識。二是創新教學方法。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引導學生開展研究型學習、自主性學習。尊重學生的主體要求,尊重學生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積極開展師生交流與互動,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互融,依據課程的內容和對象,運用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開展多種形式的改革實驗,以優化教學效果、提高實效性。三是完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將考核評價的重點定位于引導學生注重日常學習、注重研究性學習、注重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方面,考核評價形式也要由單一的卷面考核向多元考核體系的轉變,激勵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3.積極開展創業實踐活動
創業的根基在實踐,創業實踐是創業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創業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需要在做中學,無論是培養創業意識、發展創業心理品質,還是系統構建創業知識網絡,都要經過創業實踐活動才能轉變為實際的創業能力。因此,高校要從實際出發,積極創造條件,為大學生搭建創業實訓、實踐平臺,建立創新創業基地,給大學生提供嘗試體驗的機會。大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通過與企業或社會各界的接觸、交往和聯系,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責任感與敬業精神等就業基礎能力。通過“荷槍實彈”的訓練,可以讓大學生體驗創業過程,積累創業“實戰”經驗,提高創業能力,還可以培養和完善他們的理想、信念、意志、毅力等成功就業所需要的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賈利軍,徐韻.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心理學解析[J].南京社會科學,2006,(10).
[2]賈少華.大學生創業能力的獲得——對浙江義烏創業者創業實踐調查的啟示和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8,(7).
[3]曹勝利,雷家骕.中國高校需要怎樣的創新創業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0-01-13.
責編: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