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的資本結構選擇不僅影響著債務稅盾收益和財務困境成本,還影響著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的和諧發展。高負債雖然可以增加企業的稅盾收益,但是會造成企業與債權人、客戶、供應商和雇員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緊張,進而又影響到企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基于上述考慮,企業在選擇資本結構時應適當降低其負債水平,實現長期和諧發展。
【關鍵詞】 資本結構;利益相關者;和諧發展
一、引言
傳統的資本結構理論認為,負債所產生的利息費用可以在稅前列支,給企業帶來稅盾收益,但是負債比例過高又加大了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從而產生了財務困境成本。最優資本結構則是對負債的稅盾收益和其潛在的財務困境成本進行權衡后的結果。這一理論忽略了負債比例過高引起企業與債權人、客戶、供應商、雇員等利益相關者關系緊張和利益沖突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企業只有適當降低其負債水平,才能緩和上述利益沖突,改善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實現企業的長期和諧發展。
二、企業與債權人和諧發展的資本結構
當企業的負債比例過高,存在違約風險時,企業很容易產生一些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債權人出于對自身利益的保護,便會給企業強加各種各樣的限制。這就造成了企業和債權人的關系緊張,從而產生一系列不利于企業和諧發展的問題。
(一)資產替代問題
當企業的負債比例過高時,該企業更希望投資于高風險甚至凈現值為負的項目,而不是風險較低、凈現值較大的項目,以實現財富從債權人向股東的轉移,這就是所謂的資產替代問題。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如果高風險的項目獲得成功,債權人只能得到固定的收益,而剩余的收益全部歸股東所有;如果該項目經營失敗,由于股東僅以其出資額為限對企業的債務承擔有限責任,此時,債權人就承擔了大部分原本歸股東承擔的損失。為了避免出現上述利益沖突,實現企業的和諧發展,企業應該主動降低負債比例,選擇一種相對穩健的資本結構。
(二)投資不足問題
當企業的負債比例較高時,該企業可能會放棄一些凈現值為正的項目,產生投資不足的問題。產生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負債企業債務的市場價值通常低于其名義價值,盡管凈現值為正的新項目可以使債務的市場價值上升,卻不能給股東帶來任何收益。由于高負債企業的債權人一般不愿意為企業的新項目進一步提供資金,所以只能由股東來承擔新項目的全部成本,而股東只能得到投資凈收益中經債權人按債務名義價值索取后的剩余部分。企業的負債比例越高,股東所得到的剩余部分就越少。為了緩解上述利益沖突,使凈現值為正的項目盡可能得到投資,企業應該適當降低其負債比例,以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三)投資短視問題
有些高負債企業迫于償債的壓力,還可能會投資于一些回收期短但凈現值較低的項目,而放棄那些凈現值較高、更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項目,從而產生了投資短視的問題。因此,對于那些成長性較好、擁有較多投資機會的企業來說,它們應該偏重于權益融資,以緩解債權人和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從而使企業有足夠的資金投資于那些凈現值更大、更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項目,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企業的股東和整個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三、企業與客戶和諧發展的資本結構
如果企業負債比例過高,其破產的可能性就會加大,從而導致企業和客戶之間關系緊張。因為企業一旦破產,客戶將無法獲得應有的售后服務或用于產品維修的零部件。對于那些專用性較高的設備或需要不斷進行升級的產品,情況尤其如此。理性的消費者會盡量避免去購買那些高負債企業的產品;即使發生購買行為,他們通常也只愿意支付較低的價格。這反過來又會極大地影響高負債企業的產品銷量和盈利水平。以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為例,在20世紀70年代末,該公司因不能償還到期債務陷入了財務困境。為了吸引那些因該公司出現財務困境而不愿購買其汽車的客戶,克萊斯勒汽車公司不得不折價出售其生產的各種轎車和卡車。據估計,在1979年,暫不考慮因客戶擔心而導致汽車銷售量減少的損失,該公司僅因汽車折價出售一項就損失了大約4.31億美元的銷售毛利,幾乎為相當于當時該公司股票市場價值的56%。因此,如果客戶比較看重某種產品的維修和售后服務,那么生產該種產品的企業就應該適當降低其負債比例,以實現企業和客戶的和諧相處。
此外,在正常情況下,企業通常非常注重產品的質量,維護其良好的聲譽,以便在將來能擁有更多忠實客戶,實現長期盈利。但是當企業負債比例過高時,有足夠的現金流來償還到期債務比保持良好的聲譽顯得更加重要。為了還本付息,企業可能會通過降低產品質量的方式來增加當前利潤。這顯然有損于客戶的利益,不利于企業和客戶的和諧發展。客戶為了防止購買到質量低劣的產品,他們會盡量避免去購買那些高負債企業的產品。因此,當產品的質量對客戶比較重要、但有關產品質量的信息卻又無法直接獲得時,企業也應該適當降低其負債比例,以消除客戶對企業產品質量的擔憂,以實現企業與客戶的和諧相處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企業與供應商和諧發展的資本結構
企業的資本結構不僅會影響客戶的交易行為,還會影響供應商的交易行為。高負債企業由于受到資金的約束,它們在賒購貨物后更有可能出現拖欠行為。供應商出于自身信用安全的考慮,它們對高負債企業通常會實行更為嚴格的信用政策,這樣做無疑會增加高負債企業的采購成本。此外,如果供應商為了向高負債企業供貨,還需要額外進行一些價值高、且專用性強的固定資產投資,它們就會拒絕向該企業供貨。因為該企業一旦破產,供應商為其進行的專用性投資將很難改變用途。
上述這些情況都會導致企業和供應商之間關系緊張,不利于企業的和諧發展,使得高負債企業的采購成本大大增加,抵銷了負債稅盾收益給其帶來的好處。基于供應商對企業的支付能力和生存能力方面的考慮,企業應該選擇一種相對保守的資本結構,適當降低其負債比例,以改善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鼓勵供應商多進行一些針對本企業供貨的專用性投資,降低供應商的供貨成本和本企業的采購成本,實現企業與供應商的和諧發展和“互利雙贏”。
五、企業與員工和諧發展的資本結構
在一家企業中,生產工人的熟練程度對產品的質量和生產的效率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市場需求暫時出現下降時,那些高負債企業迫于償債的壓力,往往會壓低工人的工資或進行大規模的裁員,以降低其經營成本,使其渡過難關,這樣做極易引發企業和員工之間的矛盾;而負債比例較低的企業通常會保留其原有的生產工人,實現企業和員工的和諧發展,以避免在未來需求擴大時需要重新招募工人,增加企業的招募成本和對新員工進行培訓的成本。熟練的員工出于自身職業穩定性的考慮,他們也更愿意選擇在負債比例較低的企業里工作。
此外,優秀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對企業的經營和發展更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優秀人才通常更加看重企業的未來發展和個人的升遷機會,而不是暫時的高工資。高負債企業由于受到財務資源的限制,往往會錯失許多良好的投資機會,因而也不可能在將來給這些優秀人才提供許多升遷的機會。這顯然既不利于優秀人才的個人發展,也不利于增強企業未來的競爭力。為了吸引和挽留優秀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企業更應該適當降低其負債比例,以實現企業和這些優秀人才之間的和諧相處和共同發展。
最后,作為負責任的企業,應該非常關注生產安全和勞動保護,把員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但是當企業負債比例過高時,迫于償債的壓力,企業可能會大幅壓縮在安全生產和勞動保護方面的投入,給員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脅,這顯然不利于企業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為了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關心員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企業也應該適當降低其負債比例,以實現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六、小 結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雖然負債融資所產生的利息費用可以在稅前列支,給企業帶來稅盾收益,但是隨著企業負債程度的提高,企業與債權人、客戶、供應商和雇員的關系也變得更加不和諧,甚至出現企業損害上述人員利益的行為。各種利益相關者的理性行為就是避免與高負債企業進行交易,這顯然不利于企業的未來發展。
從企業與債權人的關系來看,高負債會加劇企業與債權人的利益分歧,不利于企業和債權人的和諧相處,出現資產替代、投資不足和投資短視等一系列不利于企業價值最大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從企業與客戶的關系來看,高負債會引起客戶對企業產品的質量、維修和售后服務等方面產生懷疑,從而避免購買該企業的產品或只愿支付較低的價格,使企業和客戶的關系變得不和諧;從企業和供應商的相互關系來看,供應商通常會對高負債企業實行更為嚴格的信用政策,向其索取更高的價格,且不愿意為其進行一些專用性很強的固定資產投資,這顯然不利于供應商降低供貨成本和本企業降低采購成本,不利于供應商和本企業實現和諧發展和“互利雙贏”;從企業和員工的關系來看,高負債企業迫于償債的壓力,更容易在經濟不景氣時解雇員工,減少在安全生產和勞動保護方面的投入,熟練的生產工人出于職業穩定性的考慮,優秀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出于個人升遷機會的考慮,他們通常會避開那些高負債企業,這顯然不利于企業和員工的和諧相處和共同發展。為了緩解企業和上述人員的利益沖突,實現企業與各利益相關者的和諧相處和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企業應該適當降低其負債比例,選擇一種相對保守的資本結構。●
【參考文獻】
[1] Jensen, M. C., and Meckling, W. H.,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4): 305-360.
[2] Conell, Bradford and Alan, Shapiro, 1987. Corporate Stakeholders and Corporate Finance. Financial Management 16(1):5-14.
[3] 童盼,陸正飛.負債融資、負債來源與企業投資行為[J].經濟研究,2005(5): 75-84.
[4] 張兆國,劉曉霞,張慶.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管理變革——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J].會計研究,2009(3): 54-59.
[5] 溫素彬,方苑.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面板數據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10): 150-160.